作为领导,看到下属犯了过错,应该慎用批评。人非圣贤,谁能无过。领导尤其要注重批评的方式、成效,尊重下属,以理服人,宽宏大量。
陈寔智诲小偷
东汉时期,有个叫作陈寔的人,是个饱学之士,品行端正、道德高洁,远乡近邻的人因此都非常敬重他。陈寔不仅自己自觉自律,对儿孙们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常常抓住各种场合和机会教育他们,而且很注意方法,所以总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村庄和良田,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到处逃荒。为此盗贼四处横行,天下很不太平。
一天夜里,有个小偷溜进了陈寔家里。他刚准备动手偷东西,忽然听得几声咳嗽,不好,有人来了。慌乱间,小偷一时找不到妥善的藏身之处,急中生智,顺着屋内的柱子爬到大梁上伏下身子,大气也不敢喘。
陈寔提着灯从里屋出来拿点东西,偶然间一抬头,瞥见了梁上的一片衣襟,他马上心知家里进了贼了。他一点都不惊慌,也不赶紧抓小偷,而是从容不迫地把晚辈们全都叫起来,将他们召集到外屋,然后十分严肃地说道:
“孩子们啊,品德高尚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够因为任何借口而放纵自己、走上邪路。有些坏人,并不是一出娘胎就是天生的坏人,而是因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后来想改都改不过来了,这才沦为了坏人。比如我家梁上的那位君子,就是这种情况。
我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的贫困而丢掉志气、自甘堕落啊!”听了陈寔的一番教诲,梁上的小偷吃了一惊,原来自己早就被发现了。同时他又很为陈寔的话所感动,他不但没抓自己反而耐心教育自己。小偷羞愧难当,就翻身爬下梁来,向陈寔磕头请罪说:“您说得太好了,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干这种勾当,求您宽恕我吧。”陈寔和蔼地回答道:“看你的样子,也并不像个坏人,也是被贫穷所逼的吧。以后要好好反省一下,要改还来得及。”说完,他又吩咐家人取来几匹白绢送给小偷。小偷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地走了。
从这以后,这一带就几乎再没有偷盗之类的事情发生了。
陈寔不失时机地给小偷和晚辈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也启发了我们,做工作时方法不要太简单粗暴,要分析事物的本质,对犯了错误的人立足于挽救,往往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阁老心高高似阁
明朝嘉靖皇帝迷信道术,几乎30年不理朝政。严嵩、严世蕃父子就乘此盗弄君权,显赫一时。人人都以为嘉靖皇帝已经老糊涂了。
有一次,嘉靖皇帝召严嵩和吏部尚书熊浃到西苑行宫,二人清晨奉召赶到,等到下午才被召进去。嘉靖皇帝说:“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对子,‘阁老心高高似阁’,你们两个对一对下句。”严嵩、熊浃两人都是阁老的身份,听到后,惊惶得匍匐在地,不敢仰视。
嘉靖皇帝又说:“若是你们对不出,我来替你们对,‘天官胆大大如天’。”
严嵩、熊浃吓得汗流浃背,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是嘉靖皇帝对臣下的一种警示。也可以看出,严嵩的那些所作所为,嘉靖皇帝并非不知道,只不过懒得去管罢了,只要严嵩继续合意,他一时是不会动他的。
明朝的严嵩和清朝的和珅都是出名的贪官,乾隆皇帝和嘉靖皇帝一样,疏而不漏,只不过这两人当时对皇帝来说都还有利用价值,所以不想罢免他们罢了。
领导对于下属一些不妨碍大局的小错误应该能忍就忍,只需旁敲侧击地点一点,千万不要当众让下属难堪。
太祖疏而不漏
宋太祖赵匡胤手下有一员叫李汉超的大将,能征善战,武艺超群,立下了许多战功。但此人不拘小节,有许多毛病。李汉超在镇守关南时,经常向关南的百姓们借钱不还,还抢夺老百姓的女儿做妾。
百姓们忍无可忍,告到京师。宋太祖亲自接见他们,用好酒好饭招待,然后问领头的百姓:“你的女儿是什么人啊?”那个百姓回答说:“是普通的农家女。”
宋太祖又问:“李汉超没有到关南前,契丹怎么样啊?”百姓回答说:“契丹经常残害我们,我们的日子很苦。”这时候宋太祖就说了:“李汉超是我的重臣,你女儿给他做妾,难道不比做一个普通农妇强吗?再说了,要不是李汉超镇守关南,你们能过上太平日子吗?”
百姓们哑口无言,只好都回去了。
事后,宋太祖派人责备李汉超说:“你马上把人家的女儿送回去,把借人家的钱还给人家,以后不许再这样了。你要想娶妾,也要找一个人家愿意的,怎么能强抢呢?至于费用不够可以向我要,怎么能跟老百姓强借呢?难道这是为官的道理吗?”听了宋太祖的一番话,李汉超感动得痛哭流涕,立即送走抢来的小妾,把钱还给了百姓,并且表示今后一定要死心塌地地效忠宋太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面为之疏脱,是保护人才;背后批评教育,是严格要求人才。这是领导者驾驭人的高超艺术。
孙权驭张昭
孙权的哥哥孙策死的时候,告诉孙权说:“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自此张昭成为孙权的股肱大臣,备受孙权信任。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公元圆园愿年,率领大军南下。刘备兵败后,诸葛亮来到东吴,游说孙权共同抗曹。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番分析,心里挺高兴,就立刻召集部下将领,讨论抵抗曹操的办法。
正在这时候,曹操派兵士下战书来了。那信上说:“我奉大汉皇帝的命令,领兵南征。现在我准备了水军80万,愿意和将军较量一番。”
孙权把这封信递给部下看,大伙儿看了都刷地变了脸色,说不出话来。
张昭是东吴官员中资格最老的,地位也最高。他说:“曹操用天子的名义来征讨,我们要抵抗他,道理上输了一步。再说,我们本来想靠长江天险,现在也靠不住了。曹军占领了荆州,又有上千艘战船,他们水陆两路一起下来,我们怎么也抵挡不了,我看只好投降。”
张昭这一说,马上有不少人附和。只有鲁肃在旁边冷眼旁观,一声不吭。
孙权听着听着,觉得不是滋味。但此时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张昭一边,孙权也不好批评,于是孙权就走出屋子,鲁肃也跟着出来。
孙权拉着鲁肃的手,说:“你说说,该怎么办呢?”鲁肃说:“刚才张昭他们说的话全听不得。要说投降,我鲁肃可以投降,将军就不可以。因为我投降了,大不了回老家去,照样跟名士们交往,有机会还可以当个州郡官员。将军如果投降,那么江东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里,您上哪儿去?”
孙权叹了口气说:“刚刚大家说的,真叫我失望。只有你说的才合我的心意。”
散会以后,鲁肃劝孙权赶快把正在鄱阳的大将周瑜召回来商量。
周瑜一到柴桑,孙权又召集文武官员讨论。周瑜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说:“曹操名为汉朝丞相,其实是汉室奸贼。这次他自己来送死,哪有投降他的道理。”他给大家分析了曹操许多不利条件,认为北方兵士不会水战,而且老远赶到这陌生地方,水土不服,一定会生病。兵马再多,也没有用。
孙权听了周瑜的话,胆也壮了。张昭还想站出来反对,孙权站起来拔出宝剑,“豁”的一声,把案几砍去一角。他严厉地说:“谁要再提投降曹操,就跟这案桌一样。”
当天晚上,周瑜又单独去找孙权,说:“我已经打听清楚。曹操兵马号称80万,这是虚张声势,其实只不过20几万,其中还有不少是荆州兵士,不一定真心替他打仗。您只要给我5万精兵,我保证把他打败。”
第二天,孙权任命周瑜为都督,拨给他3万水军,叫他同刘备协力抵抗曹操。
赤壁之战后,孙权依旧尊重张昭,表面不计较张昭曾经主张投降的事,但其实张昭的意见他都不再听从。
公孙渊擅自称藩,孙权想派人出使辽东,拜公孙渊为燕王。张昭知道这事以后,立即劝谏,但孙权还是不听,君臣争论不休。孙权觉得有失君王体面,十分恼火,于是手握佩刀,恶狠狠地对张昭说:“吴宫士人入宫拜见我,出宫就敬重你,我对你的尊敬已经到了极限!而你多次在朝臣面前驳斥我,让我下不来台!”张昭看了孙权很久,这才慢慢地说:“我明知道我的意见不会被采纳,但每次都尽我愚忠,为什么?实在是因为太后驾崩以前,召我到床前,遗诏我辅佐你!”说罢,抽泣流涕。
孙权听了这些,将刀扔在地上,也满脸是泪。但是,孙权还是派张弥、许晏前去辽东。张昭见孙权不听劝谏,心里很生气,从此便称病不再上朝。
孙权对此十分气恼,派人用土墙堵了张昭的府门,张昭也让家人用土从里面封住府门。
后来,公孙渊果然杀死了孙权派去的使臣张弥、许晏。孙权觉得自己错了,多次派人慰问张昭,并向他认错,张昭还是坚决不上朝。孙权屈驾亲自到张昭府中,请张昭主持国务,张昭以重病推辞。
孙权恼羞成怒,竟一时性起,派人放火烧掉张昭府门,想恐吓张昭,好让他出来。谁知张昭反而把门户闭得更紧。孙权没办法,又让人扑灭大火,他则站在烧焦的门口,默然良久。张昭的儿子将张昭扶出,孙权立即用车将张昭载入宫中,并深刻检讨。张昭不得已,只好重新上朝。
孙权虽然对待张昭尊重,甚至亲自给他赔礼道歉,但自赤壁之战后,始终不再重用他。这是孙权疏而不漏的高明策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少女犯了罪,人们手持石块要砸死她。
这时候,‘稣出现了。‘稣说:“无罪的人才能砸死她。”人们悄无声息地散开了——没有人是无罪的。
现代管理学也是这样,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不失败,所以,领导切忌不要随便非难失败者,要注意批评的方式。
人的个性不同,对待失败的态度也不同。有的人一味找理由,极力辩白,不肯低头认错;有的则是闭目沉思,默默地承担责任;有的人惊慌失措,烦躁不安;有的人则显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只当运气不好罢了。
不论对哪种人,领导的胡乱斥责只能起到坏作用。不肯认错的人,说不定会和领导当面顶撞起来,结果闹得面红耳赤,彼此都下不来台;已经愿意承担责任的人,领导再大加斥责,相形之下,倒显得领导修养不如人;烦躁的人,会因为领导的斥责而更加烦躁;满不在乎的人,领导的斥责充其量也不过是耳边风而已,说不定他心中还在大笑领导的大惊小怪。所以,领导在发现下属错误的时候,应该多学学赵匡胤、孙权,采取一定策略,不要任意发脾气,不要做无谓的非难,不做遭人反感的讽刺,不妄做毁誉,不要为了保全自己而指责别人,不要用家长式的指责法,也不要指责自己无法做到的事。
还有一点要切记,不要批评大多数人,就像张昭带头主张投降曹操时,孙权虽然很不高兴,却什么都没说,因为“法不责众”,好虎不得罪一群狼。这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表扬少数人,旁敲侧击地批评一群犯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