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02900000033

第33章 说“谥”

谥,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懂得其含义的字眼,谢天谢地,现在这个字基本上没有人使用了,不知省却了多少麻烦和是非。但久远的传统习惯,都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时至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的今天,谥法并未绝迹,似乎仍在国人的脑袋里残留着。

譬如,人到了一把年纪以后,就断不了收到那种白纸黑字信封里装着的讣告,就会看到对去世的某位同志,必冠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者”、“长期坚持正确立场的马克思主义者”,诸如此类的定语。据说颇有讲究,但才疏学浅的我,实在分辨不出区别何在?如何下这定语,不仅组织部门颇费周章,而死者的亲属尤其在意,我认为这大概是谥法的余风所及了。甚而至于,有的丧家,宁可将死者停放在太平间里冰冻着,也要为讣闻中某些措词,争出个高低上下。其实,从共产党人信奉的唯物论者观点看,人死如灯灭,即使把所有的褒美之词全部用上,又有何益不过,在现代语言中,除了古籍里还能看到“谥”这个字,至于口语,它已经寿终正寝。所以,一般洋人,即使打死他,也不会明白这个谥字的真义。因为,他们那里不搞中国人的这一套文字游戏,没听说过他们的史书中有“英武刚烈柯西嘉拿破仑一世”,或者“仁慈睿智枫丹白露约瑟芬皇后”的说法。西方人喜欢最简单的方格填字,即使智商低的人也能玩:在西方坐火车,常见他们于旅途中,津津有味拿着报纸在那里画来画去,以消磨时间。而我们这种字斟句酌的春秋笔法,只是绝对有相当文化的人才玩得转。所以,西人崇实尚物,国人务虚重名,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细微处也可以略见分野。

因此,我想,若是哪位洋鬼子讲得出何谓谥,如何谥的道理,那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通了。一些经常把中国作家唬得一愣一愣的汉学家,为什么总是对当代文学说三道四呢?窃以为是否由于我们用白话文写作,才使得那些“雅雅乌”的汉学家易读好懂,总来指点迷津呢?假如一水儿都像林纾用文言文写《块肉余生记》那样,恐怕他们就没有什么屁好放了。也就省得我们这里,那些自以为与国际接轨的作家同志们,趋之若鹜,马前鞍后,肉麻当有趣地表演了。

我常觉得这些唬中国大头的个别汉学家,挺没起子;而那些跟屁虫的中国人,按洋人的口味炮制作品,就更没起子了。如果,按《谥法》,他们见上帝后,很可能得到“华言无实曰夸”和“好变动民曰躁”谥号的。

谥,其实即盖棺论定,是中国文化人最爱做的一件事情。这些日子以来,也许文坛流年不利,一些老的,不老的,甚至相当年轻的作家,离我们而去,真是令人感到欷歔痛惜。于是,作为文化人的作家,自然不甘落后,生怕误了这趟班车似的,参加到吊唁的大合唱中来,构成文坛一道新的风景线,蔚为壮观。这种近乎大甩卖式的叫好、誉扬、褒奖、溢美,也不是人人皆能得此哀荣。一个黄包车夫,无论车拉得如何的平稳快速,一个烧饭娘姨,无论饭煮得如何的香糯可口,不会有哪位作家写出与他她们关系如何之铁,交情如何之深,过从如何之密,以及如何称兄道弟,桃园结义,两肋插刀,生死不渝的。这种借溢美有名死人的机会,顺便突出一下自己,可谓一箭双雕。所以,名人一骑黄鹤去,此地必有文章来。这样,一大批追念缅怀,回忆畅叙,浮想联翩,分不清真假虚实的文章,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

所以,由今观古,经过尚书省国家行政最高机关或别的什么衙门的斟酌,从《谥法》这部典籍中,找出一个字或两个字的谥,然后由最高当局定夺,再颁布下去,给死者定性,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很当回事的一道仪式,也就不以为奇了。唯有秦始皇不买这账,他并吞六国后,下命令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但他死了以后,从汉开始,又照方抓药,谥个没完没了,一直到大清王朝为止。在中国历史上,甚至非汉族的政权,也不能摆脱这个精神负担。北魏帝国在北方崛起,本是鲜卑人,胡服骑射,不习汉礼,但首任皇帝拓跋珪,上推二百年,七代祖宗,那些不过是沙漠中游牧放羊的老汉,都封为皇帝,都给予谥号,可见谥在封建社会里的重要性。

这些放牧的老汉能得到谥号,因为他们的后裔出了一个皇帝。所以要想得到谥,首先是一个有关的人物,方有资格享受这种待遇,才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立此存照。封建社会里的谥,主要为帝王将相,文武百官准备的。有人名震华夏,而无官阶;有人腰缠万贯,而无职位,也是不能获得谥号的。那些老板,哪怕手里拿着十个“大哥大”,如果生在有皇帝的时代,未必会给他谥。所以,我很怀疑时下那些著书立说的歌星,影星,笑星,传媒明星们,若在辛亥革命前,能否得此殊荣譬如杜甫诗里“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李龟年,在唐开元时期,是数一数二的大歌唱家,其声誉不亚于今天的帕瓦罗蒂。尽管经常在王室内部观摩的堂会上,一展歌喉,余音绕梁,而且,他与他的兄弟,和前面所提到的当今的明星们差不多,拥有相当资财。还“于东都洛阳大起第宅,僭侈之制,逾于公侯。”但这位李先生死后,并没有得到皇家颁布的谥。因此,谥的等级观,官本位,以及美谥、恶谥的使用,和引起的连锁反应,成了洋人不大容易搞清楚的谜,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的谥,已是一门死去的学问,毫无研究价值。但由于类似的风气,迄今不衰,便有知往鉴来、稍加涉猎的必要。若从编年史的《资治通鉴》来看,书中第一位有谥的皇帝,该是东周的威烈王,据《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对这位有名无实的君主,够高看的了。南齐的沈约批评说:“诸复谥,有谥人,无谥法。”从一开始,谥,就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事物。第二位,也按《资治通鉴》的排列,是晋国的智宣子。据《谥法》:“圣善周闻曰宣”。可元代的胡三省则说:“智氏溢美也。”“溢美”二字,称得上是诛心之论,把千古以来所有的谥,也包括所有为死人专写的文章,一言戳破。

从《清史稿》看,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的王国维先生,大概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位受谥者。民国初年,爱新觉罗·溥仪,还统治着故宫三大殿后边紫禁城的一小块地方的时候,王先生曾被这位逊帝延聘为“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看来,他中了尼采之毒太深,加之倡悲剧意识,又赶上冯玉祥将宣统逐出故宫,他就一头跳进湖水里去了。人们将这位有学问的遗老捞起来以后,发现他衣袋里的遗墨,写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等词。于是,已在天津张园做寓公的溥仪,赐了他“忠悫”的谥号。据《谥法》,“危身奉上曰忠,行见中外曰悫”,估计是郑孝胥等臣僚,钩沉古籍,苦心拟就,上呈御览,这种像煞有介事的儿戏,对这些君不君、臣不臣的封建余孽来说,不过是给小报制造一点黑色幽默的花边新闻罢了。

不过,谥虽然溢美者多,但也有贬的。例如西晋的大臣贾充,皇帝司马衷的老丈人,“鲁公老病,上遗皇太子省视起居。充自忧谥传,从子模曰:‘是非久自见,不可掩也。’”已经命在垂危,还考虑会得到什么样的谥,很滑稽。他的侄子贾模倒也实话实说,意思是你老人家声名狼藉,作恶多端,谥再好,也遮不住屁股上的屎。果然,“及太常议贾充谥,博士秦秀曰:‘充悖礼溺情,以乱大伦,绝父祖之血食,开朝廷之乱原。按《谥法》,昏乱纪度曰荒,请谥荒公。’帝不从,更谥曰武”。看来,古人用贬谥,也是有其针对性的,所以,要不是皇帝插手,贾充在史书上就是“荒公”了,也许生前虑到身后,才忧心忡忡的。

还是这位秦秀,敢于直言不讳:“朗陵公何曾卒。曾厚自奉养,过于人主。司隶校尉刘毅数劾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不问。及卒,博士秦秀议曰:‘曾骄奢过度,名被九城。宰相大臣,人之表仪,若生极其情,死又无贬,王公贵人复何惧哉!谨按《谥法》,名与实爽曰缪,怙乱肆行曰丑,宜谥丑缪公。’帝策谥曰孝。”又是皇帝干预,中止了秦秀的动议。但恶谥改为美谥,皇帝的抹稀泥,滥好人,也并不能改变史书上的记载。凡统治者被谥为“厉”、“哀”、“僖”、“炀”、“幽”、“郁林”、“东昏”的,不是暴君,就是昏君。

但悼念文章,却总是尽量挑好的说了,有的连最起码的针砭也不存在,当然也就不必深究了。何况上帝让人们对死者宽容呢因此从对死者的纪念出发,肯定得强烈一些,褒扬得光辉一些,描画得灿烂一些,美化得辉煌一些,好像也是正常现象。至于逝者生前,美中不足的方面,不无遗憾的方面,难与外人道及的方面,见不得光天化日的方面,按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大人之过如日月之食的夫子之道,为贤者讳,尽量避之隐之,也属人情之常。

然而国人好形而上,喜绝对化,爱矫枉过正的脾性,弄得这种呜乎尚飨的文字,常常写得有过之无不及,而效果却适得其反,令人啼笑皆非的。当然啰,九泉之隔,阴阳之别,生死异途,触物伤景,难免情不自禁,这是可以理解的。拿点纸巾擦擦眼泪鼻涕,也就算了。用不着化腐朽为神奇,立丰碑于乌有,原是有限之水,怎能潺潺不断,更不能波澜壮阔。本是凋零之木,焉会葳蕤常青,更不会繁花似锦!把死者头上的光圈,溢美得一个天花乱坠,作品伟大之极,人品伟大之极,甚至连毛病和缺点也伟大之极,我怀疑已向马克思报到的那些乘鹤仙去的同行,会不会为戴上这些高帽子而负担沉重,在九泉下深感不安最近,一位作家于寂寞中英年早逝,当然也是文坛不幸,但不幸之中,从纷纷写出来的悼念文章看,使我们知道他其实并不孤独。原来,他居然有着许多知交、深交、刎颈交、忘年交。如果这个世界上,得到如此多的关心,扶持,提携,帮助,应该像是有多少双温馨的手托着他的感觉。不知怎么搞的,他竟一个人无声无息地在这不沉湖中灭顶了。所以,不禁令人狐疑,这些他的“朋友”之中,是不是个别人,属于他“生”料不及,死后方知的“知己”而且,那些悼文中认为他近乎天才或索性就是天才的评价,连死者的亲人也不得不说:“过分的溢美之词,他地下闻之也不会愉快的。”

当然,出乎怀念,多想到已故的人好的方面,也是理所应当,但溢美得适度,溢美得恰当才好。要是像南北朝的谢庄先生一样,把写这类悼念文章,当作敲门之砖,垫脚之石。结果好了一时,险些毁了一生,那才不划算呢!

宋孝武帝刘骏所宠爱的妃子得病死了,他就时常带手下文武官员,到墓前哭丧。君悲,臣岂敢不哀,大家一齐如孤哀子一样泣血稽颡。刘骏看谁哭出水平来,就升谁的官。按说大文人谢庄,不至于这样的下作,我们姑且认为他是受命之作,不是那么经不起诱惑,或别有用心。但是,君不见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借光以亮自己,攀高更上层楼,以死人为自己张目,以亡灵捞取资本者还少吗附冀于已故的名流,谬托知己,狐假虎威,反正名流已逝,不会从坟墓里爬出来更正。而有恃无恐者,或乞灵于死去的贤达,作门生状,执弟子礼,端着假衣钵,打出嫡传招牌到处骗人的还少吗!凡溢美文章做得忒过头的人,无不含有自己的目的,谢庄先生恐怕也不例外。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倒不是悼念的,但提到了某位去世的先生,如何如何地不把当年为虎作伥的“光荣”当回事,这自是值得赞许的了。其实,文人者,究竟有几许清高,是要有分析地看的:此一时清高,并不能遮掩彼一时的不清高。这件事情上的豁达,也不能代替那件事情上的不豁达。即使清名令节,遐迩闻名,也不等于从未有过小人之心,市侩之念。如谢庄者,被宋文帝誉为“蓝田生美玉”的文人,不也把自己享有给皇帝妃子写悼文的“光荣”当回事吗因此,那位先生在不把“光荣”看在眼里的今天,偶尔回过头去,津津乐道当年如何受到最高的夸奖,那得意之色,也是挂不住汁的。所以,对故去的人,还是实事求是为佳。

这真是金石之言,肺腑之音,值得为文者铭记的。

在此以前,我还读过一些怀念文章,看到其中仅有作者自己听见,而又无第三者证实的,那些已故名人曾经说过的话。言之凿凿,若有其事,如何肯定他,如何认为他写得好,如何认为他有希望成为中国的肖洛霍夫,等等等等,我当然相信是真的。但如果不亮出已故大人物的招牌,硬是埋头弄出一部《静静的顿河》或《被开垦的处女地》来,岂不更无愧前辈的勉励显然,写这类文章,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也是昭然若揭的了。

刘骏当然不满足于臣下的一把眼泪,一把鼻涕,于是,被范晔评为“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被钟嵘《诗品》中评为“清雅”,写过《月赋》、《舞马赋》的这位辞赋家,终于捧出一篇《殷贵妃诔》献上去,诗人的才气玩这一套,自是绰绰有余,果然讨得了皇帝的欢心。史书未载谢庄获得了什么赏赐,但肯定是一篇样板文章,尽人皆知,是毫无疑问的。要不然,刘骏驾崩以后,前废帝刘子业上台,最嫉恨的,恰恰就是悼念殷妃的这篇诔了。因为殷贵妃被刘骏宠幸时,曾撒过娇,要求立她生的刘子鸾为太子,差点使刘骏取消刘子业的皇储资格。于是金紫光禄大夫谢庄,不得不为他写的《殷贵妃诔》付出代价。

刘子业抓住诔中“赞轨尧门”这句褒誉得过分的词句,“以庄比贵妃于钩弋夫人,欲杀之。”不知道给刘子业出主意的人,是好心,还是歹意,他建议前废帝不要马上杀掉谢庄,倒成全了这位诗人,没有立即毙命。“或说帝曰:‘死者人之所同,一往之苦,不足为困。庄生长富贵,今系之尚方,使知天下苦剧,然后杀之,未晚也。’帝从之。”要不是刘子业很快完蛋,他这条命也就为这篇悼文交待了。

谢庄后来虽多经动乱,但总算寿终正寝。死后也有谥的,他的官位不低,而且出身名门望族。谥曰“宪子”。按《谥法》,“博文多能曰宪”,但下面有一小注:“虽多能,不能至于大道。”看起来,这个谥,谥于我们这位大诗人,也有微讽存焉。

现在已无法查找到谢庄先生逝世时,当时文坛诸公写的悼念文章了。肯定有人写自己与谢庄多么哥儿们,他坐牢时怎么去探望他,给他鼓励。肯定有人写自己是谢庄的正牌弟子,是他老人家如何手把手地培养自己成才,得其真传,并非假冒。肯定有人写到,谢庄是继他同宗谢灵运以后,为南北朝最拥有才华的诗人。幸亏那时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若有,他该联络那些汉学家了。也肯定有人会写:“谢灵运不是说了嘛,天下才有十斗,子建得八斗,灵运自己得一斗,余下一斗,人共分之。那么这剩下的一斗,该是谢庄独领风骚了……”但随着时光推移,此类文字都湮没无闻了。一部中国文学史,除了晋代的美男子潘岳,写的一篇《悼亡诗》,还能留存下来,其他便寥寥无几了。看来,一无真情,二存私念,三乏才华,四赶浪头,是这类怀念追思的上乘之作,出现得太少太少的缘故吧!

同类推荐
  • 莱茵星光:一位爱乐者的欧行漫记

    莱茵星光:一位爱乐者的欧行漫记

    本书是作者借游记的形式谈城市景观、谈文化发展、谈历史故事、谈古典音乐等等。书中不仅有美丽的欧洲图画和引人的历史,尤其是作者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深刻见解十分丰满地表现出来。文字精当,晓畅易读。
  • 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真相

    《历史的真相》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包括李国文的《历史的真相》、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迟子建的《我对黑暗的柔情》、周大新的《我们会遇到什么》、熊召政的《醉里挑灯看剑》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次将多位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散文以丛书的形式集中呈现,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书中不仅包括他们过去的散文佳作,也酌选了每人最新的散文名篇。
  • 闲话闲说

    闲话闲说

    《闲话闲说》是阿城先生关于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的讲谈集,以文学史的笔法,与朋友和听众闲谈的口吻,观之世俗文化与中国文学的万般景象,呈现文化的阿城“杂”和“通”的一面,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理想国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增订万字文章《中国世俗与中国文学》。“二十年前有一个小册子叫《闲话闲说》,今天重提,希望将中国文化与文明做更多的联系。‘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是许多次讲谈的集成,对听众演讲和与朋友闲谈,我们共通的知识财富是世俗经验。世俗经验最容易转为人文的视角。如此来讲,最宜将理论化为闲话,将专业术语藏入闲说,通篇不去定义“世俗”,使听者容易听。”
  • 普希金诗集

    普希金诗集

    本诗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普希金传略,介绍普希金的生平事迹;第二部分为普希金的抒情诗,共50首;第三部分为童话故事诗,共5首,都是普希金的名作。本诗集译文准确,图文并茂,别具匠心。
  • 心底的河

    心底的河

    二十多年来,宋晓琪利用繁忙工作之余勤奋笔耕,先后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了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二百余万字的作品,并多次获奖。她的文字简洁清丽,幽默调侃。近年来随着阅历的丰富,她笔下的世界也愈见广阔,少了虚饰轻浅,多了成熟凝重,往往不动声色地把思考和哲理融进作品,使作品增添了内涵和分量,却又始终娓娓道来,具有一种亲和力,颇受读者喜爱。
热门推荐
  • 爱妻凌厉,冷暖无常

    爱妻凌厉,冷暖无常

    当苏冉韵在娱乐圈叱咤风云,却没想到他竟然来了!一个是对自己冷酷无情的老板,令一个是花花心肠的初恋,当他们都向自己表白真情实意时,她该如何选择呢?接踵而来的还有家族后更大的阴谋!
  • 影响青少年的100个律己宽人故事

    影响青少年的100个律己宽人故事

    传承中华美德,体会传统美德的魅力,感受孔融让梨的礼让、司马光砸缸的聪明才智、勾践卧薪尝胆的坚忍、祖逖闻鸡起舞的勤奋、匡衡凿壁偷光的好学、岳飞精忠报国的忠心耿耿……以此来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 幻谷星

    幻谷星

    一出生就带着的手环,一张神秘的纸条……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 无颜王妃:休掉无情帝王

    无颜王妃:休掉无情帝王

    她来自现代,穿越而来竟成为了叛国郡主。不甘愿活在这个不属于她的时代,百般寻找时空隧道,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殊不知,她与这个时代有两世之缘。她失忆,与自己的亲生儿子暧昧;她受伤,再度认识了前世自己的亲人;大火毁容,意外找回前世的爱人;最后竟被自己的亲生儿子下毒,导致皮肤溃烂…她命运坎坷,却又太过幸运。她原本天真善良,温婉可爱,甚至有些胆小,最后变成了凶残嗜血,冷漠无情的红眸魔女,人称毒娘子。到底是什么让她性情大变?她是皇帝的璃妃?还是药王谷谷主的爱妻?再者她只是叛国西王的女儿慕璃郡主?这一切都像是被命运牵扯,但她今后又该如何?她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她的身上藏着什么秘密?她又是谁?
  • 我真是777

    我真是777

    重生成777。继承了7的意志。还有个女朋友叫恩静。怎么办?那就抓爆Faker,军训TheShy,成为真正の世界第一打野吧!【高呼吾名!777!】
  • 重生之谁家千金

    重生之谁家千金

    林姑娘的上辈子过的太凄惨,前半生在爹娘打架的夹缝中生存,后半生因为全家被流放吃尽了苦头。一眨眼,又活了一辈子,于是林姑娘决定,这一次一定不能活的那么悲催了,至少,要做个名副其实的千金。
  • 缘来错过

    缘来错过

    “吾皇在上,臣妾愿求一纸休书,从此跟王爷男婚女嫁,各不相干”
  • 悠闲的两界生活

    悠闲的两界生活

    在尘世中身心俱疲的明睿,因为一次意外,灵魂附身在了仙侠世界的小药童郎古身上,还能在两界之间携带点小物品自由穿梭。有了超出常人想象的能力之后,明睿不仅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反倒是回到了乡下老家,开始了自己的种田生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家种的萝卜能治百病,我家养的猫狗能通人性,就连我家里喝的水,男人喝了壮阳,女人喝了美容,管你有滔天权势,家财万贯,想要我这里的东西?可以,来求我。
  • 嫡女无双:妖孽王爷请让道

    嫡女无双:妖孽王爷请让道

    一朝重生,凤凰涅槃,朝堂之上,能言善辩,一挽狂澜。医术、武功,智谋,冠绝天下。退婚太子,怒打恶奴,羞辱嫡母,人人避之不及,却因此被某妖孽男死缠烂打。
  • 墨与木

    墨与木

    这是一个不真实的真实故事。当她呱呱落地,一场悲剧,不,是一场闹剧,正在一幕幕的掀开序幕。她,是令人瞩目的富家小姐,那日暴雨瓢泼,她无力地抓着外公的胳膊:“外公,为什么连你也不要我?”只见老人无情的推开了女孩的手,“墨歌谣,我墨家要不起你……”“——不——”歌谣终于捂着胸口倒在雨地中,泪划过了她精致的面容她缓缓闭上了眼睛。在几年后,总会在雨中见到她的身影,当木林森问她:“为什么不打伞?”墨歌谣冷冷的笑了,“我喜欢雨地。”她,拥有最精致的面容,最妖娆的身段,却只是一个没有心的空壳,玩世不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