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祐录》卷7《圣法印经记第十七》“出经后记”记载,晋惠帝元康四年(294年),竺法护在酒泉,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演绎出《圣法印经》,由弟子竺法首笔录整理成文,“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乘常住”。实际上这部经,不是大乘佛经,而是小乘佛经,讲说比丘如何修禅观的经典,胡本名《阿遮昙摩文图经》,全文仅有600余字。现在把这部经的内容简单介绍如下:
(1)通序
我阿难亲自听佛陀这样讲:当时,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演说这部经典的。
(2)别序
就在那时,释迦牟尼佛主动告诉诸位比丘:“大家请注意,我要演说佛法。”比丘们齐声回答说:“好的,请佛演说佛法,我们依教奉行。”释迦牟尼佛说:“现在给你们讲演圣法印,整肃威仪,现清净行,认真听讲,深入思考。”
(1)消除自大骄慢之心,是证得大禅定的前提条件
释迦牟尼佛告诉各位比丘:如果比丘出家修道,不求空的智慧,不修无想禅定,而想证得大禅定,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比丘出家修道,首先要慕乐空法,志在修无想定,修无想定的关键,在于消除自己大骄慢之心,这是证得大禅定的前提条件,才能实现出家修道的愿望。这是因为,比丘出家的目的,就是慕乐于空,证得无想定,抛弃骄傲自大的主观成见,完成慧业。
(2)比丘修行圣法印的步骤
①空:比丘闲居树下空闲处,解色无常,见色本无,皆为恍惚,无我无欲,心则休息,自然清净,而得解脱。这就是所谓的空。
②无欲:比丘闲居树下空闲处,得柔顺定以后,除去色想、声想、香想,以至于无想。这就叫无欲。
③无欲之定:比丘闲居树下空闲处,获得禅定清净见以后,心续存柔顺之定,除去所有贪淫、瞋恚、愚痴。这就是无欲之定。
④神识无常观:比丘闲居树下空闲处,获得禅定清净见以后,应这样思维:自我因过去所造业力,根据十二因缘而有神识。那么,十二因缘,是永恒的存在呢?还是运动变化的呢?正确的说法是运动变化的,也就是所谓的无常,所以从十二因缘所产生的神识,也是无常的,没有根本。既然自我的神识,依赖于无常,而有妄想;又因妄想而不断地栓在生命链条上,在六道轮回不息,永远处于无常、苦、空、毁坏、别离、离欲、灭尽的规律当中。从这个角度观察人生现象,自我存在的神识无常。
(3)证得圣法印
比丘闲居树下空闲处,经过上述思维修,降伏自大骄慢之心,清楚一切烦恼,得入道行,除去自大、骄慢、放逸,现清净行,完成禅定之业。这就是圣法印,是修道者获得清净之业的标志。
释迦牟尼佛说完《圣法印经》,在座诸位比丘,听后欢喜赞叹,依教奉行,作礼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