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载誉归国时,带回了佛经657部,佛的舍利(释迦牟尼的骨灰)150粒,高三尺五寸的释迦牟尼金质塑像一座,以及其他金质、银质的佛像许多座和花果种子等。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长安。长安居民纷纷出城欢迎,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在洛阳接见。玄奘不愿做官,决心把印度带来的佛经译成汉文。他还把途经5万里、历时17年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大唐西域记》,对中国和中亚、印度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杰出贡献。公元653年,日本和尚道昭来到长安,拜玄奘为师。从此,又为佛教的传播和中日的友谊作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664年二月初五的半夜,玄奘在紧张的翻译工作中猝然逝世。唐高宗李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悲痛。他十分感叹地说:“从此,僧侣们失去了导师,佛教中失去了栋梁,而朕(我)失去了国宝!失去了国宝!”
玄奘火化后的遗骨,珍藏在樊州(今西安市南)的佛塔里。后来,佛塔毁坏了,遗骨不知去向,直到1943年,才在南京市中华门外三藏殿的石函中找到。同时,还发现了许多当时的佛像、香炉、烛台、金银宝石、悲翠玉器、珊瑚、古代钱币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现在分别收藏在南京、北京、天津、广州和成都的佛教寺院里。
遣唐使
大化革新后,日本政府不断地派出使臣,到中国的唐朝来。起初每次是百人左右,到公元8世纪初,人数大大扩展,达到好几百人之多。其中有大使、副使、留学生、僧人、医生、商人以及水手等。因为是派遣到中国唐朝去的使臣,所以称“遣唐使”。
一千二百年前,要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海并非易事。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至越南等地。遣唐使的船队先沿着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在九州北部开始横渡大海。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山东北部上岸。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大陆的扬州和宁波登陆。
公元717年3月,满载遣唐使的“四舶”(日本诗歌中四艘航海大船的简称)大船从日本难波港扬帆出航了。这是日本派出的第八次遣唐使,包括水手在内有550多人。他们取道南路航线,征服了东中国海的万顷波涛,平安到达长江口,然后辗转西行。当他们被迎入长安城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以后了。
在这次遣唐使中,有许多日本留学生。16岁的阿倍仲麻吕,由于勤奋好学,才华横溢,被选为留学生,来到了长安城。这时作为东亚中心的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年轻的仲麻吕走在长安大街上,看到那辉煌的宫殿,喧闹的店铺,整洁的书坊,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很快,他进了“太学”(中国古代的高等学府),开始了学习生活。先识字,后学诗作文,同时阅读儒学经典。
经过五六年的苦学,仲麻吕完成学业,参加考试。参加考试的不仅有中国人,还有很多从“太学”毕业的东方和西方留学生。考试题目很难,想不到这位年轻的日本留学生竞能捷足高登,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
从此,仲麻吕开始担任起官职,为唐朝政府工作。他先是在皇太子李瑛的书房里任司经局校书(图书管理员),并陪同皇太子研习学问。此后,又担任了左拾遗(谏官),并被破格提升为左补阙。左补阙是皇帝的侍从官,因此,他可以经常见到皇帝唐玄宗。
唐玄宗很欣赏仲麻吕的才学,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晁衡。
一个名叫真备的日本留学生来看望仲麻吕,一见面就说:“你真是官运亨通啊!升了左补阙,又蒙皇上赐名。不过,我劝你还要研究研究文学。不懂文学,在长安吃不开。听说皇上就酷爱音乐,还会做诗呢。”
“是的,”晁衡沉思了一下说,“我过去喜欢和歌,来唐以后,对汉诗也喜欢起来了。”说着,他便津津有味地谈起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仪交往的情形,还拿出一大叠和他们唱和的诗篇来请教真备。
“啊,你真了不起,我应当拜你为师!”真备一边欣赏,一边赞不绝口。
后来,真备刻苦学习,虚心请教,也身通六艺(五经,三史,明法,算术,音韵,书法);他的勤奋好学,在长安城中同样被人们交口称颂。
岁月易逝,晁衡在中国不觉度过了40年。他的学友真备回国以后,又随日本第十次遣唐使来到中国。这时,晁衡已经升任秘书监的高官。当真备来到的消息传到他耳朵里的时候,他再也控制不住长期深藏在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往,他多次提出回国的要求,但唐玄宗没同意。因此,每当花好月圆的时节,他总是独自吟诵这样两句话:“举头望长天,明月可在三笠山(日本山名)。”
第10次遣唐使快要回国了。晁衡再次恳切地向唐玄宗提出回国请求。他说,他回到日本去,是为了对年迈的双亲尽一点孝道,同时也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带到日本去。
唐玄宗见晁衡情真意切,终于批准了他回国的请求。
唐玄宗答应他作护送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回国的使节返回日本。
公元753年10月,仲麻吕就要启程了。长安的诗友们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着名大诗人李白这时已去南方巡游,没能赴宴。王维、储光仪以及各国使节都来欢聚一堂。王维即席挥毫,写了一首《送秘书监还日本国》的诗篇。56岁的晁衡,把自己心爱的宝剑从身上摘下,赠给中国诗友,同时也挥笔写道:“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10月15日,仲麻吕随第十次遣唐使告别长安,经扬州来到苏州黄泗浦。中国诗人们依依不舍地一直送他到那里。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延光寺的着名高僧鉴真这次和他同行。
四艘回日本的大木船,迎风破浪,驶入大海。但航行到冲绳岛时,不幸遭遇了风暴。除了鉴真所坐的那条船同其他两条船各自开到日本外,仲麻吕等人所乘的那条船却杳无消息。直到第二年3月,日本朝廷得到的仍旧是下落不明的报告。仲麻吕遇难的传闻传到唐朝以后,漫游在苏州的李白,深信好友仲麻吕已葬身海底,心情极为悲痛,便写下了《哭晁卿行》一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句话诗的大意是:日本的晁卿辞别了长安,一片远征的船帆绕蓬莱海岛回转。明亮的月儿沉入碧色的大海永不归来,只看见白云带着愁容笼罩着海中的仙山。
李白和晁衡相处仅仅三年时间,但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仲麻吕并没有死。他乘的那只船漂流到了现在的越南海岸,遭到当地人的袭击。180多人中,只有仲麻吕等10多人活了下来。公元755年6月,他们历尽艰险,回到了长安。
这年11月,唐朝发生了叛乱,京都长安落到了叛军手中。唐玄宗逃到蜀地,他的儿子肃宗在甘肃灵武即位。仲麻吕也随着唐玄宗辗转奔波,直到公元757年10月,才再度回到长安。尽管平定了叛乱,但唐朝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后来,仲麻吕又担任左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的官员)等职。仲麻吕70岁那年,被任命为安南节度使,所辖区域就是现在越南的河内等地。但他因多年劳累,上任不久,便得了重病。公元770年1月,73岁的仲麻吕在长安与世长辞。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代宗皇帝追赠他“璐州大都督”的称号。
阿倍仲麻吕,是八世纪时日本人民如饥似渴地摄取唐朝文化的缩影,也是中日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的象征。
鉴真东渡
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有一尊僧人的坐像,造型优美,形象逼真,被尊为日本的国宝,受到特别的保护,每年只开放三天,供人瞻仰。这尊坐像塑的就是中国着名的高僧鉴真。
鉴真大师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历尽艰辛,到日本传教的事迹,至今还在中日两国人民中传颂着。
鉴真俗姓淳于,是扬州江阳人。鉴真是他出家的法号。他生于688年,父亲是个商人,也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鉴真从小就受父亲影响,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那年就出家当了和尚。
经过佛寺里着名师父的指导,鉴真的佛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后来在长安的一座佛寺里受了具足戒(戒是佛教徒应当遵守的戒条、戒律。举行仪式,接受师父授给的戒条,叫受戒。具足戒是僧侣的最高戒律,受具足戒表明受戒人的学问已经达到高深的程度,有了讲授的资格)。由于他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当他45岁的时候,已经成为名扬四海的高僧,由他授戒的门徒达到4万多人。
中国隋唐时期,中日交往较密切。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日本派出遣唐使共14次。每次都在100人以上。很多日本留学生进入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
当时,日本受中国影响,大力提倡佛教。他们依照唐朝修建佛寺。日本政府还决定派荣睿和普照两位年轻的僧徒到中国学习佛学,并打算聘请中国的高僧去日本传授戒律。
荣睿和普照在洛阳、长安学习佛法,他们听说鉴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就想请鉴真到日本去。公元742年,荣睿、普照到扬州大明寺,拜访鉴真,向他说明了来意,鉴真见他们这样诚心,就问身边的弟子:“你们有谁愿意接受邀请,去日本国传经吗?”在场的僧侣谁也不吭声。过了半天,一个名叫祥彦的僧徒站起来说:“日本国离我们太远了,中间隔着茫茫大海,途中恐怕性命难保,所以不敢去。”鉴真说:“为了传播佛法,怎么能顾惜生命呢?你们既然都不愿意去,我去吧!”僧徒见师父态度这样坚决,都很感动,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师父东渡日本。
唐朝法律规定,未经政府批准,私人是不准出国的。荣睿和普照通过宰相李林甫的哥哥、信奉佛教的李林宗的帮助,办好了鉴真出国的手续。但是很不巧,正当他们要开船远航的时候,浙江一带发生海盗事件,沿海关防检查十分严格。鉴真的弟子道航和如海发生纠纷,惊动了官府,没收了他们的船只。这次东渡没能成行。
第二次出海,他们在海上遇到风浪,船触礁沉没,他们困在荒岛上,后来被渔船发现救了回来。第三次、第四次也都没有成功。
公元748年,61岁的鉴真做好了第五次东渡的准备。6月的一天夜里,鉴真和他的弟子荣睿、普照等人登上了大船出发了。不久就遇到了大风浪,他们在茫茫大海中飘流了14天,他们嚼生米吃,喝咸水个个肚子胀得厉害。他们经过“蛇海”、“飞鱼海”、“飞鸟海”,最后,飘到了海南岛才登陆。荣睿,这位为邀请鉴真,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而历尽艰难的日本僧人,由于长期的劳累,不久就逝世了。63岁的鉴真,因荣睿的去世而倍加哀痛,加上经受不住南方的暑热,得了眼疾,不久双眼失明。随后,第一个决心随鉴真东渡的祥彦也去世了。然而,这一系列打击都动摇不了鉴真东渡的决心,他暗中仍继续进行着第六次东渡的准备。
公元753年10月,日本第10次“遣唐使”准备回国。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以及跟他们一起回国的晁衡等,一起来到扬州延光寺拜访鉴真。他们对鉴真五次渡海的行为钦佩,并再一次邀请他东渡。年逾花甲的鉴真满口答应。他为了避免官府的阻拦,让遣唐使的船先离开扬州,在黄泗浦等待。10月19日夜,鉴真等乘小船出发,随行的有思托等14名弟子和其他人员共24人。普照闻讯也赶来同往。四条遣唐使船于11月15日同时启航。鉴真终于踏上了第六次东渡的航程。
鉴真一行被安置在同一条船上。不幸这条船在海上又遇到风浪。但是,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历尽艰险,终于在12月26日到达日本。
佛教从6世纪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后,到了8世纪便很盛行。日本历朝的统治者都利用佛教来“镇护国家”。鉴真一行到达日本的消息一传开,那里的朝野和佛教界都大为振奋。鉴真到首都奈良那天,日本孝谦天皇派专使在城门迎候。鉴真在人们簇拥下走进了奈良城。奈良城里街道笔直宽广,纵横交错,“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简直和长安一样。鉴真一行人感到很亲切,好像回到了久别的长安。
鉴真被安置在着名的佛教圣地东大寺。天皇又派遣比鉴真迟20天到达的遣唐使吉备来东大寺,宣读了诏书,授给鉴真“传灯大法师”的法号,由他主持授戒传律。吉备真备还抄录了鉴真弟子的法名,一一授以名位,赠送礼物。
当时,日本的佛寺有免税免役的特权。但由于没有严格的授戒制,出家很方便,一般都是僧徒自立佛前,宣誓遵守佛规,即“自誓授戒”,就算有了僧籍。这样一来,人们纷纷出家,朝廷赋税收入减少,同时其他流弊也很多。自鉴真到达日本以后,日本朝廷便让他来推行严格完善的授戒制度。朝廷在东大寺兴建了戒坛院,连日本圣武太上皇、皇太后、孝谦天皇等也带头登坛,请鉴真授戒;接着皇族及沙弥(没有受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400多人相继受戒。但是佛教界一些习惯于“自誓授戒”的高僧,仍不愿意登坛受戒。于是,鉴真便多次派弟子去友善地同他们辩论,最后他们终于心悦诚服地登坛受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