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克洛德里克露出了奇怪的神色,他想得到克洛维的指点。克洛维说:“如果你父亲去世了,那河滨法兰克人的权力不都在你的手中了吗?”小克洛德里克恍然大悟,他兴奋地对克洛维说:“谢谢你提醒我,我明白怎么做了。”
很快,小克洛德里克杀死了他的父亲,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克洛维。为了表示对克洛维的谢意,他要克洛维去挑选一些财宝。克洛维谢绝了,但他提出要和自己的使者看一眼财宝。克洛维和他的使者围着财宝转了几圈。小克洛德里克嘴里不住地说如何杀了自己的父亲。那个使者听不下去了,他拔出刀,朝小克洛德里克砍去。
杀死了小克洛德里克后,克洛维立即跑到河滨法兰克人那里,解释自己是清白的,并且他同意接纳河滨法兰克人。河滨法兰克人相信了克洛维的话,他们拥护克洛维为自己的首领。
无论史学家怎样看待克洛维背信弃义的行径,做为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日耳曼人国王,基督教对于克洛维后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高卢基督教会的支持下,克洛维继续进行领土扩张。到他的晚年,法兰克国王的疆域已经推进到罗亚尔河以南地区,几乎占领了罗马在高卢的全部领土。克洛维终于统一了法兰克。
大不列颠岛上的民族融合
远古时,不列颠岛曾附着在欧洲大陆的边缘上,并不是被海洋包围的岛屿。岛上的泰晤士河,那时也属于欧洲大陆上的莱茵河水系,两河水脉相通,本为一体。后来,地壳变迁,海水上涨,不列颠与大陆分离,自成一岛。
在公元前4000年代,欧洲大陆西南部的伊比利亚人从遥远的地中海来到了大不列颠岛。他们在岛上开始了极艰苦的创业,用大而笨的石器种粮食、打猎。
又是一千年过去,善于做陶器的人来了,他们是阿尔卑斯系的一个新种族。他们到大不列颠岛上后,首先进入肯特郡地区,并与早先来的伊比利亚民族融合,很快就建成了大不列颠岛的第一个文明中心。
和平的日子并没有长期维持下去。在公元前700年左右,高特尔人入侵大不列颠岛。他们身材高大,打起仗来不要命。他们原先住在上莱茵河地区,不知什么原因到了大不列颠岛。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征服了大不列颠岛上的居民。二百年后,克尔特克也来到了大不列颠岛。克尔特人操着铁器,把高特尔人打了个落花流水,高尔特人只好迁往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地区。又过了约一百年,比格尔人来了,没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东南部地区,并成为了该地区的主人。
大不列颠岛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开始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交往渐渐扩大。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不列颠人。
不列颠人从公元前53年起,就遭到了罗马人的侵略。罗马人对大不列颠岛的统治大约有四百多年。但罗马帝国由于离大不列颠岛太远,所以进行的干涉并不太多。不列颠人幸运地保留了自己的传统。
在罗马结束对大不列颠岛的统治后,日耳曼人来了。进入大不列颠岛的日耳曼人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三个部落。但习惯上还是将他们统一称为盎格鲁人。盎格鲁人早就盯着大列颠岛,但一直苦于无理由动手。忽然,一个不列颠部落正在与其他部落打仗,便请盎格鲁人前来帮忙。盎格鲁人求之不得,他们利用这个机会,对不列颠人大开杀戒,一举夺得了不列颠人世代生存的东南沿海、内地地区,成了大不列颠岛的新主人。
退到西部山区的不列颠人始终都没有放下手中的武器,他们团结奋战,不向盎格鲁人屈服。盎格鲁人对他们也没有办法。这些不列颠人被盎格鲁人称为威尔士人,他们的地区也就被称作威尔士。
进入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人内部,有着众多的矛盾,互相征战不休。在公元6世纪末到7世纪初,他们才达成平衡,分成了七个小国。英国人称这个时间段为七国时代。
大不列颠岛分成了三大区域,即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西部已是不列颠人的天下,而其他地区是盎格鲁人的地盘了。
诺曼人住在大不列颠岛的北面,与大不列颠岛隔海相望。他们最拿手的本领就是航海,向外扩张。在公元8世纪末,他们乘着海盗船,窜到大不列颠岛抢一阵就往回返。大不列颠岛的居民对他们既怕又恨。长期的抢劫生活,让诺曼人也感到这不是一个长久的方式。后来,诺曼人就迁居到了不列颠岛的东北部,建立起“丹麦区”。
公元829年,西塞克斯王国的国王统一了七国,建立起统一的英格兰王国。他对诺曼人占据不列颠东北部很气愤,他一面采取各种方法限制“丹麦区”里的诺曼人的活动,一面积极扩建海上舰队和骑兵。在公元878年,双方进行了战斗,国王阿尔弗烈德在经历几次失败后终于战胜了丹麦人。两年后,他又迫使丹麦人同英格兰签订了和约,给丹麦人限定了疆界。阿尔弗烈德成为英国的民族领袖,被称作“阿尔弗烈德大帝”。
公元10世纪初期,大不列颠岛上的丹麦人和盎格鲁人开始了大融合。13世纪,威尔士人被苏格兰征服。到了18世纪苏格兰正式划入英国版图。
意、德、法三国的形成
查理大帝在位时,查理曼帝国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用武力征服了西欧的广大土地。公元814年,查理大帝撒手人世。
似乎是查理大帝把他一家人的光辉全部占尽了,他的儿子,皇位继承人路易,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宗教上。他从早到晚不知要作多少祷告,这些祷告并不能让他的国家兴旺发达。面对一个不理朝政的君王,臣民开始蔑视他,就连他的三个儿子也不把他放在眼里,有时还拿他寻开心。路易只好在当了三年皇帝后,把国土一块块地分给儿子们去管理。
长子罗退尔获得了帝国东部,次子丕平得到了亚奎丹,三子路易获得了日耳曼南部巴伐利亚及其他附近地区。老路易还定长子为帝国继承人。他的第四个儿子秃头查理成人后,也提出了分一块土地的要求。但老路易的土地都分完了,再也没有办法满足老四了。秃头查理可不愿意,他有事没事都缠着老路易。老路易只好将秃头查理的纠缠转嫁到另三个儿子身上。
老路易对四儿子查理叹了口气,说:“你的要求,我会给你答复的,但我现在又能怎么办?你的哥哥们,肯定不同意给你土地。”秃头查理根本不理老路易,他冷笑着说:“哼,那我不管,谁让你从没有想到过我的呢?如果你不答应,那我就会天天来跟你吵,叫你不得安宁。”在老四的吵闹声中,老路易只好给他想办法。于是,老路易要推翻以前的分封,要求为他的老四让出一块土地。这下,他那三个儿子可不答应。于是,一场关于分割土地的战争在所难免了。
公元838年,次子丕平去世。其余三个儿子都要得到他的那块土地,吵来吵去,也没分出个所以然。又过了两年,老路易在争吵声中一命呜呼。老路易的死并不能让三个儿子平静下来,他们反而认为机会来了,公元842年,老三路易和老四查理公开发表了反对老大的誓言,并对他发动了进攻。老大罗退尔抵挡不住,他惟有和两个弟弟坐下来和谈。公元843年,三兄弟在凡尔登缔结了《凡尔登条约》,从而正式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条约规定,老大罗退尔获得帝国中部,地域范围是北起北海,从莱茵河下游以南,包括尼罗河流域,直到意大利中部的一长条土地,并可以号称中王国;老三路易的权力范围在莱茵河以东,号称东法兰克王国;老四秃头查理获得些尔德河和缨斯河以西的地方,号称西法兰克王国。
查理曼帝国就这么解体了。在分立的三个国家中,最难管理的是老大的中王国。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最多,大多数民族之间不来往。这里一直是老三和老四争夺的目标。罗退尔死后,领土都被分割完了。意大利半岛的北部为意大利王国,中部为教皇领地和托斯坎尼、斯波罗托等大封建主领地。南部地区被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所分割,后来又建立了西西里王国。在整个中世纪,意大利一直处在四分五裂中,直到近代才统一起来。
公元870年,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订立了《墨尔森公约》。他们只允许罗退尔的后裔保留意大利的领地,而其余部分则完全由他俩瓜分。至此,形成了近代欧洲三个主要国家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兰西的基本领域。
西法兰克国家的居民主要说罗曼语和法兰克语,随着时光的推移,两个民族渐渐合二为一。
有五十万平方公里的东法兰克王国由于管理不利,实际上分裂成了萨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亚等四个独立的公国,不久又并入了洛林公国。加洛林王朝一直维持到公元911年。又过了八年,萨克森公爵亨利继承王位(称亨利一世),建立萨克森王朝。他把各诸侯国统一起来,形成了德意志国家。
在西法兰克王国,由于秃头查理的能力并不强大,他的权力也在日益减少。公元987年,各诸侯拥立公爵休·加佩为王,从此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法兰西也成为西欧一个稳定的封建国家。
玄奘西行
《西游记》是我国明朝文学家吴承思的不朽名着,深受中外读者所喜爱。《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勇斗恶魔,最终取得真经。虽然故事情节大多是作者艺术虚构的,但作者的确是依据唐朝三藏法师到印度取经这一事实,才着成这部传世之作。三藏法师很有志气,他为了什么要去印度取经呢?
唐僧姓陈,名炜,生于公元600年。他的二哥是洛阳净土寺里的和尚,所以他在15岁时也做了和尚,取了一个佛教的名字,叫玄奘。玄奘和尚走遍了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向许多高僧学习佛教的教义。但是,各派对佛经的讲解各各不同,各种佛经的翻译本子又往往互有出入,而且有许多佛经还没有翻译成汉文。所以,他决心西行,到印度去学习佛教的真谛,精读佛经的原本。
朝廷没有批准玄奘的出国申请。于是,他孤身一人,于公元627年偷偷地踏上万里征途。到凉州时,被都督大人的部下截住,要他返回首都长安。由于得到当地一个名僧的帮助,昼伏夜行,走到了边境城市瓜州(今甘肃敦煌)。不料,都督大人缉拿玄奘的文书已经送达瓜州。幸亏,玄奘有一个熟悉当地路途的弟子护送,才绕道走出了玉门关。
出了玉门关,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气候变化异常。玄奘一个人在沙漠中走了四天五夜,没有水喝,昏倒在地。半夜,被凉风吹醒,经过努力,总算找到了水源。以后,又走了五天路程,到达了伊吾(今新疆哈密)。
伊吾附近有一个高昌国(今吐鲁番),国王名叫鞠文泰。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人请玄奘去讲解佛经。鞠文泰以殷勤的招待和优厚的待遇,来挽留玄奘定居在高昌。但是,玄奘决心要去印度取经。鞠文泰深为感动,就和玄奘结为异姓兄弟,并且写了24封亲笔信,给沿途24国的国王,以便玄奘过境时能得到照顾。临走时鞠文泰还替他准备了30匹骏马和25位随从人员,并让他们带上足够旅行20年所应用的物品。
玄奘一行历尽千辛万苦,越过葱岭,来到了素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又经过现在的阿富汗地区,于公元28年到达北印度。
玄奘在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苦学了两年,把佛教徒第四次结集的30万颂(当时印度用梵文写的韵文,每两行押一次韵,叫做一“颂”)佛经全部读完,总共学了96万字的佛教典籍;而且还学会了《声明学》(古印度的语言文字学)和《因明学》(古印度的逻辑学)。
两年之后,玄奘开始作全印度的旅行,访问佛教古迹,向名师学习。
他们离开了迦湿弥罗国以后,向西南走了700多里,又折向东南走了400多里后遇到一个学识丰富的婆罗门学者。玄奘留了下来,向他学习了一个多月。以后,玄奘进入中印度的大国——阉若鞠国,在戒日王的首都曲女城,访问了许多名寺高僧。三个月后,离开了那里,乘船在印度河上航行。
玄奘他们又向东走了2500里,经过四个国家,来到释迦牟尼曾经讲过二十年教义的圣迹——园。接着,走了800多里,来到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的宫殿参观。再走1000多里,到释迦牟尼得道后第一次讲解佛法的鹿野寺访问。之后,走到伽耶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向当年释迦牟尼的修道处——一株古老的菩提树顶礼膜拜。
后来,玄奘来到了印度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那烂陀寺的长老是年老德劭的戒贤法师。经过戒贤法师的严格考查,决定把“三藏法师”的称号授于玄奘。原来,佛教法师的称号,是根据学识来决定等级的。在那烂陀寺学习的4000多名和尚中,精通20部经律论的有1000多人,精通30部经律论的有500多人;要精通50部经律论的,才能称为“三藏法师”。在那烂陀寺获得这种高贵称号的,当时只有九个。现在增加了玄奘,正好10人。因为玄奘是中国唐朝去的,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大唐三藏法师。
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又到印度各国有名的学者那里去游学,前后经过六年,到公元641年才回到那烂陀寺。戒日王来请那烂陀寺的高僧去参加辩论时,戒贤法师就派出了玄奘,终于取得了全胜。从此,玄奘名扬全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