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登琅玡,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玡台下,复十二岁。作琅玡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驩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玡。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①眇眇:微小,是自我谦辞。
②赖:依靠。
③绾:王绾。劫:冯劫,秦二世时被迫自杀。廷尉:掌管国家刑狱之官。斯:李斯。
④五帝:我国古代传说中氏族社会的五个帝王。据本书《五帝本纪》所载,这五个帝王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方千里:千里见方,即长宽各千里。
⑤侯服夷服:《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天子直接管辖的长宽各1000里的地区称王畿。其外为对天子称臣的小国,由近及远分为九服,即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每服相去500里。这仅是一种理想的政治区划。这里说“侯服”,表示距王畿较近的地区;说“夷服”,表示距王畿较远的地区。
⑥博士:秦代设置的学官,通晓古今,以待帝王咨询,又负责掌管文献典籍。
⑦天皇:与下“地皇”、“秦皇”均为传说中的三个帝王。
⑧昧死:冒犯死罪。是臣下上书时用来表示敬畏的套语。
⑨命:君主颁布的有关制度性、法则性的命令。
⑩令:君主就一具体事物颁布的一般性命令。
谧:静。
填:与“镇”字通。压服,安定。
守:郡守、掌管全郡政务和军事。尉:郡尉,辅助郡守掌管全郡军事。监:监御史,负责监察全郡。
黔首:战国时已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秦为水德,水德尚黑。秦始皇下令称百姓为“黔首”,是取尚黑之义,以与水德相应。
兵:兵器。秦所收为铜兵器。
:乐器,形状似钟。
石:30斤为1钧,4钧为1石。
车同轨:战国时各国车辆轮间距离不一。秦统一为6尺。
书同文字:秦始皇统一文字,规定全国使用小篆。
临洮:秦县,在陇西郡西部,故城在今甘肃岷县,因地临洮水而得名。羌中:指羌族居住地,在秦陇西郡、蜀郡以西。
北向户:门朝北以向日,这是极南地带。也有人认为“向”字是衍文,“北户”为地名,在秦象郡境内。
并:通“傍”,依傍。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章台:秦离宫台名,战国时秦王常于此接见诸侯王和使者,汉代犹存,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县故城西南。上林:秦苑名。
写:摹画。放:通“仿”,仿效。
阪:山坡。
雍门:当在今陕西咸阳市南。
复道:在空中架设的通道。周阁:周匝回旋的阁道。属:接连。
北地:秦郡,治所在义渠(在今甘肃宁县西北,庆阳县南稍西150里)。
鸡头山:在甘肃平凉县西。
回中:秦宫名。
信宫:又称咸阳宫,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渭河南岸。
天极:天极星。古人把天分为50个区域,称为“五宫”,天极星是“中宫”的主要星座。
甬道:两边有矮墙的通道。
驰道:专供皇帝行驶车马的道路。
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封禅:帝王为宣扬功绩而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由战国时齐、鲁儒生所倡导。在儒生看来,五岳中泰山最高,所以帝王登泰山筑坛祭天,此为“封”。又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此为“禅”。望祭:遥祭山川的一种典礼。
暴:突然。
五大夫:秦爵第九级。今泰山游览区有五大夫松,在云步桥北。
修:整治。饬:严整。
祗:恭敬。
休:美。
夙:早。
训:教导,教诲。
靡:无,没有。
黄:秦县,在今山东黄县东。腄:秦县,在今山东福山县。
成山:在今山东荣成县东北。
之罘(fú):又作“芝罘”,山名,在今山东烟台市西北海中芝罘半岛上。
琅玡:山名,在秦琅玡郡琅玡县境,位于今山东胶南县东南。
复:免除赋税或徭役。
维:句首语助词。
端平:端正公平。
抟:与“专”字同。揖:与“辑”字通,和同,齐一。
陵水经地:越过了河川,经历了不同的地域。意谓范围普遍。陵,与“凌”字通,经历,越过。
辟:通“避”。
方伯:意为一方之长。殷、周时指一方诸侯的领袖,这里指郡守。
经易:简单易行。
举错:也作“举措”,措施。
辟隐:偏僻隐蔽的地方。
六合:指天地四方。
流沙:指我国今天西北沙漠地区。
大夏:指今山西太原市一带。也有人认为是湖泽名。
“维秦王”句:此句至下文“以为表经”是上面颂辞的序,记载了群臣议论刻石颂德的经过,所以系于颂辞后面。后世碑铭有序,即源于此。
三王:一般认为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也有人认为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
知教:智术教化。
倍:与“背”字通。
表:表率,标准。经:规范。
译文
秦国刚统一天下,秦王就对丞相、御史说:“……我凭着这个渺小的身体,兴兵诛讨暴乱,靠的是祖宗的神灵,六国国王都依他们的罪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天下安定了。现在如果不更改名号,就无法显扬我的功业,传给后代。请商议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说:“从前五帝的土地纵横各千里,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诸侯有的朝见,有的不朝见,天子不能控制。现在您兴正义之师,讨伐四方残贼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国设置郡县,法令归于一统,这是亘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我们恭谨地跟博士们商议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贵。’我们这些臣子冒死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发制度性、法制性的命令称为‘制书’,下一般性的命令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秦王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称为‘皇帝’,其他就按你们议论的办。”于是下令说:“可以。”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又下令说:“我听说上古有号而没有谥,中古有号,死后根据生前品行事迹给个谥号。这样做,就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主了,非常没有意义,我不取这种做法。从此以后,废除谥法。我就叫始皇帝,后代就从我这儿开始,称为二世、三世直到万世,永远相传,没有穷尽。”
……
丞相王绾等进言说:“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镇抚那里。请封立各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恩准。”始皇把这个建议下交给群臣商议,群臣都认为这样做有利。廷尉李斯发表意见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现在天下靠您的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设置诸侯没有好处。”始皇说:“以前,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依仗祖宗的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是又挑起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困难吗?廷尉说得对。”
于是把天下分为36郡。每郡都设置守、尉、监。改称人民为“黔首”。下令全国特许聚饮以表示欢庆。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之后铸成大钟,12个铜人,每个重达12万斤,放置在宫廷里。统一法令和度量衡标准。统一车辆两轮间的宽度。书写使用统一的隶书。领土东到大海和朝鲜,西到临洮、羌中,南到北向户,往北据守黄河作为要塞。沿着阴山往东一直到达辽东郡。迁徙天下富豪人家12万户到咸阳居住。诸如祖庙及章台宫、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秦国每灭掉一个诸侯,都按照该国宫室的样子,在咸阳北面的山坡上进行仿造,南边濒临渭水,从雍门往东直到泾、渭二水交会处,殿屋之间有天桥和环行长廊互相连接起来。从诸侯那里虏来的美人和钟鼓乐器之类,都放到那里面。
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始皇去巡视陇西、北地,穿过鸡头山,路经回中。于是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宫。不久,又把信宫改名叫极庙,以象征处于天极的北极星。从极庙开通道路直达郦山,又修建了甘泉前殿。修造两旁筑墙的甬道,从咸阳一直连接到骊山。这一年,普遍赐给爵位一级。修筑供皇帝巡行用的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
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到东方去巡视郡县,登上邹县峄山。在山上立了石碑,又跟鲁地儒生们商议,想刻石以颂扬秦的德业,商议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和遥祭名山大川的事情。于是登上泰山,树立石碑,筑起土坛,举行祭天盛典。下山时,突然风雨大作,始皇歇息在一颗树下,因此赐封那颗树为“五大夫”,接着在梁父山举行祭地典礼,在石碑上镌刻碑文。碑文是:皇帝登基即位,创立昌明法度,臣下端正谨慎。就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天下归于一统,四方无不归顺。亲自巡视远方,登临这座泰山,东方一览极尽。随臣思念伟绩,推溯事业本源,敬赞功德无限。治世之道实施,诸种产业得宜,一切法则大振,大义清明美善,传于后代子孙,永世承继不变。皇帝圣明通达,既已平定天下,毫不懈怠国政。每日早起晚睡,建设长远利益,专心教化兴盛。训民皆以常道,远近通达平治,圣意人人尊奉。贵贱清楚分明,男女依礼有别,供职个个虔敬。光明通照内外,处处清净安泰,后世永续德政。教化所及无穷,定要遵从遗诏,重大告诫永世遵奉。
于是就沿着渤海岸往东走,途经黄县、腄县,攀上成山的顶峰,又登上之罘山,树立石碑歌颂秦之功德,然后离去。又往南走登上了琅玡山,十分高兴,在那里停留了3个月。于是迁来百姓3万户到琅玡台下居住,免除他们12年的赋税徭役。修筑琅玡台。立石刻字,歌颂秦的功德,表明自己因如愿以偿而感到满意的心情。碑文说: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皇帝刚刚登基。端正一切法度,整治万物纲纪。彰明人事之宜,提倡子孝父慈。皇帝圣智仁义,宣明各种道理。亲临东土安抚,慰劳视察兵士。大事业已完毕,巡行滨海之地。皇帝伟大功绩,操劳根本大事。实行重农抑商,为使百姓富裕。普天之下同心,顺从皇帝意志。统一器物度量,统一书写文字。日月照耀之处,车船所到之地,无不遵奉王命,人人得志满意。顺应四时行事,自有大秦皇帝。整顿恶劣习俗,跋山涉水千里。怜惜黎民百姓,日夜不肯歇息。除疑惑定法律,无人不守法纪。地方长官分职,各级官署治理,举措必求得当,无不公平整齐。皇帝如此圣明,亲自视察四方。无论尊卑贵贱,不越等级规章。奸邪一律不容,务求忠贞贤良。事情不分大小,竭力不倦争强。无论远处近处,只求严肃端庄。正直敦厚忠诚,事业才能久长。皇帝大恩大德,四方均得安抚。诛除祸乱灾害,为国谋利造福。劳役不误农时,百业繁荣富足。黎民安居乐业,不再用兵动武。六亲终得相保,盗寇从此尽除。欢欣接受教化,法规都能记住。天地四方之内,尽是皇帝之土。西边越过沙漠,南边到达北户。东边到达东海,北边越过大夏。人迹所到之处,无不称臣归服。功高盖过五帝,恩泽遍及马牛。无人不受其德,家家安宁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