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儿塔人炸石造田的壮举,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国土部门的重视。镇国土所,县、市国土局相继派人实地考察,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并给予7000元资金补助。1995年冬,桑植县政府领导实地考察后,又拨给了1.5吨炸药,20吨水泥。党和政府的扶持更激发了猫儿塔人炸石造田的热情。村民向延国,一家5口人,原来只有0.9亩田,从1993年冬以来,上阵改田,夫妇俩节日在工地上度过,生日在工地上庆祝,年年磨烂胶鞋五六双,挖断锄头六七把,在千年的岩壳地里,改出水田2.9亩。
猫儿塔人用辛劳的双手驱逐了贫穷,迎来了幸福。到记者采访时止,全组稻田由22亩增加到110亩,人均到达0.94亩,去年粮食总产量由1992年的不足2万公斤增加到5.5万公斤。由于开田饱了肚子,猫儿塔人首次在旱地里大种烤烟等经济作物,去年人均纯收入由1992年的280多元增加到1050元。农民谷红月一家原来穷的叮当响,经常揭不开锅,两个小孩常常饿得哭,只好拌南瓜糊给孩子充饥。自从她一家将1.5亩乱岩壳地改成了2.5亩水田后,每年收稻谷1500公斤以上。如今,谷红月一家不仅有饭吃,有衣穿,还添置了缝纫机、录音机、电视机,日子过得有滋味。猫儿塔人炸出了希望,赶出了温饱,送走了贫困,正在阔步奔向小康。
小镇大手笔
陈家河,位于桑植西北部。1935年春贺龙领导的红军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在此举行了陈家河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旅一万余人,史称“陈家河大捷”。斗转星移,这块红色的土地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一场如火如荼的小城镇建设在这里展开,陈家河镇旧貌换新颜,昔日破败荒凉的小镇一跃而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集镇。宽敞的大街,崭新的房屋,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集贸市场,一排排整齐的行道树,一盏盏闪亮的街灯,使人仿佛置身于现代都市……
陈家河处于桑植内半县的枢纽位置,桑植通往龙山、湖北鹤峰的两条省道交汇于此,澧水河绕镇而过,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自古商贸活跃。然而集镇建设却长期滞后,一条马路穿街而过,低矮陈旧的房屋,杂乱无章地散落在街两旁。遇上赶集,商贩们便利用公路进行交易,形成混乱无序的马路市场。从1999年开始,陈家河镇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展开了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首先是投入资金658万元,对镇区的道路、河堤、供水,管线等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和新建,使城镇由1998年以前的“一桥三街”变为现在的“两桥八街”,道路总长度达到4380米,街道总面积达到53140平方米,其中车行道37880平方米,人行道14160平方米。改造、新建下水道3260米,新建防洪堤440米、街道桥梁一座。与此同时,还配套了实施了亮化、绿化工程,对电力、电信、电视“三电”设施进行了改造。农村集贸市场是实现农产品变成商品的桥梁和纽带,陈家河镇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市场”的思路,于今年上半年投资360万元建起了占地14620平方米,拥有450个摊位,38栋商住楼,200个门面的大农贸市场,从而为激活经济、搞活流通提供了载体,使该镇成为湘、鄂、渝边区农产品贸易和物资集散中心。一个小小的乡镇,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投入千万元以上的巨资,实施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这需要何等的胆识和气魄!然而,陈家河镇做到了,玩出了小城镇建设的大手笔。陈家河小城镇建设的成功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都具有典型意义,带给了我们一连串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思路决定出路,抛弃等、靠、要的思想,敢想敢干,迎难而上打硬仗。陈家河镇在二十世纪末迎来了两次大发展的机遇,一次是小流域综合治理,一次是小城镇建设。如果说前一次机遇是上面给的,一千多万元资金是上级投的,那么后一次机遇则是陈家河人自己争取的,是陈家河人自己千出来的。1998年,时年34岁的张家平担任陈家河镇党委书记,上任伊始,围绕如何发展陈家河镇的区域经济,他发动全镇干部展开讨论,最后,党委、政府一班人形成了共识,陈家河镇要抓两件大事:一是利用被列入全县小,流域综合治理乡镇的契机,狠抓支柱产业建设;二是利用有利的区位优势,狠抓小城镇建设,增强集镇的凝聚功能。要实施小城镇建设,需要大笔资金,钱从哪里来?镇党委、政府决定走多元化投资的路子,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社会投入、盘活资产”的方式,筹措建设资金。思路决定出路,思想上的解放,化为实践中的硕果。几年来,陈家河镇通过向县里争取,盘活资产以地生财,向社会融资,向镇机关干部集资,向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筹资了1000多万元资金,启动了全镇的小城镇建设,创造了乡镇。小城镇建设的一个奇迹!
启示之二: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一个开拓进取、团结务实的好班子,一群无私奉献的好干部,是取得小城镇建设成功的关键。小城镇建设伊始,为了筹集启动资金,党委书记张家平以自己的房产作抵押,从银行贷来10万元资金,又向外借款20万元,就凭这区区30万元拉开了小城镇建设的序幕。2年来,张家平的主要精力,就是跑资金、跑项目、办手续,把一腔心血倾注在小城镇建设上。为了小城镇建设,张家平3次放弃了出外考察、旅游的机会。今年5月正是农贸市场进入施工的关键时刻,张家平身上长疮,疼痛难忍,但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展,他忍着病痛,一边打针吃药,一边跑县里、市里汇报工作,争取支持。一把手的表率作用深深感染了镇干部群众,班子明确分工,各负其责,镇人大主席朱庭固协助张家平抓小城镇建设,主管工程施工。他早起晚归,时时守在工地上,牢牢把住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防止出现质量问题。今年上半年,为了开发个体商业城,镇党委、政府号召每名干部集资一万元,用于项目的启动。一万元对于工资并不高、少有积蓄的乡镇干部来说,不是一个小的数目。然而,为了支持小城镇建设,大家纷纷克服困难,向亲朋好友借款、向银行贷款,很快筹集了38万元资金,使个体商业城28亩土地征用手续顺利办妥。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办实事,老百姓衷心拥护,搬迁的17个农户和单位均主动配合镇政府的工作。可以说,正是有了一个开拓进取、团结务实的好班子,有了一群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好干部,才使他们在群众中有凝聚力,在工作中有战斗力,才有了小城镇建设的今天。
启示之三: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法则,实行经营城镇战略,借鸡生蛋,以地生财,滚动发展。陈家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向上争取的不足200万元,从银行贷款的也不足100万元,用于城镇建设的主体资金是通过市场运作的手段筹集的。形象地说,是借鸡生蛋,以地生财,滚动发展。借鸡生蛋:镇政府通过集资、贷款获得启动资金,统一征收土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拍卖和管理。以地生财:镇政府通过转让土地使用权,获得大笔土地转让金,实现了“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如1999年镇府组建了陈家河农贸市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运作兴建市场,通过对征用的农贸市场38宗土地的拍卖,获得土地转让金97万元。滚动发展: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农民参与投资,吸纳社会资金修建门面,通过此种方式融资380多万元。镇政府将几次拍卖土地得到的转让金300多万元,用于修建集镇和市场公用设施,有效地解决了小城镇建设资金的缺口问题。
启示之四:一业带动多业,小城镇建设带动了加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农村支柱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尚未告罄,但其投资拉动作用已初见端倪;据统计,1999年全镇只有个体工商户75户,到2000年底便发展到131户,今年上半年已增加到160多户。栽了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商业街建成后,沿街60个门面三天内便开张营业,许多行业部门如电力、邮政、烟草等纷纷选择陈家河设点,有28户外地老板来陈家河建房置业。上海的位老板计划在陈家河投资开办萤石、重晶石厂;四川的一位老板准备开办黄连素加工厂;常德市桃源县的一位老板申办烟花厂……陈家河的干、水果曾经远销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今年镇农贸市场开发公司已与山东淄博正大集团签订了100万公斤的椪柑、200万公斤的腊肉销售合同。
陈家河的小城镇建设,自始至终得到了市、县政府和有关各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桑植县县长何其雄把陈家河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先后4次召开协调会议,解决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市长鲁平益也几次来陈家河视察工作,对陈家河的小城镇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8月18日,全市小城镇建设会议在桑植县召开,与会代表实地参观了陈家河小城镇建设现场,无不赞扬和钦佩陈家河镇党委,政府的胆识和魄力。陈家河小城镇建设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陈家河正向着我市西北第一重镇的目标迈进!
边陲新镇廖家村
出桑植县城往西南行26公里,至永顺砂坝,再往北行32公里,就到了桑植西部边陲小镇廖家村。廖家村南与永顺县桃子溪,西与永顺县官坪、砂坝、毛坝等乡镇交界,是桑植也是全市的“西大门”。廖家村之得名,源于境内出产一种山竹,当地人称“廖竹”,久而久之,以音讹传,便演变成了廖家村,其廖姓人口,倒是寥寥无几。
1995年5月撤区并乡以后,廖家村经湖南省民政厅批准撤乡建镇,由原廖家村乡、上洞街乡、打鼓泉乡、两河口乡合并组成,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3.67万人,仅次于城关镇、瑞塔铺乡,名列全县第三,廖家村人口以土家族为主,土家族提前一天过年的风俗在这里保存明显。每年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廖家村人必热热闹闹玩狮子灯,然后烧掉,以求一年风调雨顺,驱瘟避邪。
廖家村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境内多低海拔丘岗山地,四季湿润温暖,适宜粮油作物及水果林生长,故被列为全市16个“少数民族商品粮基地”乡镇之一,今年全镇确定的粮食、油脂定购任务为30万公斤、22万公斤,分别列全县第二和第一。该镇出产的“春雷水蜜桃”,不仅占据桑植县城的主要市场,而且远销县外其他地区。打鼓泉出产的“扬冬梨”,重达一、二公斤,清甜可口,肉质细嫩易脆,用手稍用力即可砸开。传说该梨曾作为贡品,上走京城,是否属实,无可考证,但廖家村人外出探亲访友,必带扬冬梨作为礼品。
廖家村四面环山,澧水南源上洞河绕镇而过。观其地势,山如屏障,水如玉带,坪如大漠,实乃天然建镇之处。走近廖家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离镇一公里的“大坝飞瀑”,远远望去,似一丈白练悬挂山谷,在太阳下银光闪闪。该坝建于1972年,宽76米,高21米,坝高水急,故形成这一美丽景观。廖家村境内还有一处值得一提的风景是上洞街,作为前乡政府的所在地,上洞街树木繁茂,山清水秀,人户不多但错落有致。
廖家村集镇的发展和繁荣,实在要感谢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富民政策。1979年,该镇修通了连接县城的公路,但通路不通车,何也?一条上洞河将小镇隔离了,枯水季节汽车可从河床上过,一发水,便只能望洋兴叹。直到1984年,建起了廖家村大桥才将小镇的交通问题彻底解决。从此,集镇上的小店,便如雨后的春笋,一家一家地冒了出来,镇上的人口,也从原来稀稀落落的几十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两千多人。
廖家村镇建立后,镇工委、筹备组为廖家村规划了一个喜人的蓝图:以发展“两色”企业为突破口,带动全镇经济发展。何谓“两色”?地下挖黑色,地上铺绿色。廖家村蕴藏着丰富的煤、铁、铜资源,目前,全镇已筹建煤矿6个,其中镇办两个,与县直单位联营4个,这些煤矿全部投产后,一年可开采煤10万吨左右。铁、铜矿资源,也已计划引资开采。廖家村多低丘岗山地,林地总面积4.2万亩,其中油桐、油茶林面积即达1.3万亩,森林覆盖率约占50%,低于全县近10个百分点,发展绿色企业的潜力巨大。目前,全镇已兴办林场4个,面积2万多亩,开发以椪柑、梨、桃为主的水果基地1.1万亩;开发以黄柏、杜仲为主的药材基地1.1万亩。可以预料,随着“两色”企业的发展壮大,将为廖家村带来滚滚的财富,桑植民歌中的“山是万宝山,地是刮金板”的美好希冀会真正成为现实,一个繁荣美丽的边陲新镇将崛起在桑植西部。
(1995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