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
豆豆妈(小林老师)
标签:婴幼儿安全教育
分类:育儿安全
如何对幼儿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文/豆豆妈(小林老师)
豆豆妈(小林老师)
小林老师,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14年。
特别喜欢低年级的孩子,因为他们单纯得一塌糊涂,呵!生了豆豆后,自己的教育观念发生不少变化。耐心、期待、赏识,成为豆豆妈升级做妈妈后对待孩子的态度;健康、快乐、感恩,活在当下,做最好的自己!
前两天和一位妈妈聊天,谈到她儿子,现在2岁半,很喜欢玩电风扇,问我是否有好的方法。我即刻想到豆豆也有类似经历,这应该是孩子的共同天性,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如何引导好这个年龄的孩子,让其在无尽的探索中懂得安全与自我保护,相信是困扰无数年轻父母的难题。
孩子能够学到多少知识,作父母的无所谓,可是孩子的安全健康问题,却是天大的事情。那么在实践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呢?下面浅谈一下个人拙见。
我们家豆豆亦不例外,也是淘气调皮,爱摸爱动,有一阵把外婆惹得天天生气,与他斗智斗勇。我们一上班,外婆就只好把书房的门锁了,否则,小子会自己来开电脑、开空调、玩插座、开风扇。只要和电有关的,他都感兴趣。
书房锁了,他就跑去厨房,开煤气灶、微波炉或者到阳台玩水,被外婆制止后又转移战场,客厅的插座、电话、DVD、音响,都成了他的玩具,外婆疲于“作战”,力不从心。我和豆爸了解情况后,先告诉外婆,这是孩子的天性,不要过于着急,急于制止,同时也开始做豆豆的工作——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对于3岁小儿爱玩插头、风扇、微波炉、遥控器等电器设备及煤气灶,我认为不能简单制止,而是应该在生活中告诉他相关安全知识,哪些能动,哪些不该动,培养其一定的判断能力。结合教育豆豆的实践,总结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通过正确的引导,保护幼儿认知的天性
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然而,他们的能力和体力都十分有限,难以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容易产生危险。
当幼儿处于危险之中时,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保护其探索、认知的天性。简单说,就是和孩子讲道理,不一棍子打死,或简单粗暴制止。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道理已经能听进去了,大人可以通过正当、合理的方式来引导、教育孩子,提高其安全意识。
因为豆豆喜爱这些电器设备,我就找了些百科幻灯片,专门讲解电风扇、微波炉、电视剧等常识,还有相关配件组图,让孩子真正了解其构造与运行原理,通过逐步了解,知道电器的利弊、功用,消除了对这类电器的神秘感。拉近距离之后,孩子的好奇也逐渐减退。
二、通过教育让幼儿认识到行为的危害性与后果的严重性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教育幼儿,让其从不同侧面了解事物的本质,认识到危害后果。可以采取的主要方式有:看文字图片、警示教育短片、PPT演示等。要注意处理掉比较血腥的画面,有所选择,适可而止,更不能吓唬幼儿,造成负面影响。正好单位有开展安全教育的活动,把现成的幻灯片讲座放给豆豆看(有处理画面),告诉他玩插头、开关会容易触电;玩煤气灶,容易烧伤和爆炸;玩刀具,容易划伤自己或伤害到他人。
在一些幼儿动画片中有专门的自我保护小栏目,很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看。例如教育孩子,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允许跟陌生人走,以及不能让陌生人碰自己的身体;如果遇到坏人,一定要大声呼救或尽快逃离现场等。通过多种形式让孩子在脑海里认识到,一旦做了那些错事,会有可怕的结果产生。经过多方面、深层次、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在此后的活动中,孩子自然清楚什么是不可触摸的“禁区”。
三、利用一切时机对幼儿进行现场安全教育
如果说上面的书本、视频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还不够深刻,那么一些现场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大人们应该牢牢抓住每一次安全警示教育。
(1)井盖:相信每个孩子都很喜欢在马路上的井盖跳跃、踩踏。豆豆也是,每次都故意跑到上面,不断磨擦,发出响声,屡禁不止,十分令人头疼。
有一次带豆豆去妈妈的学校,在路上正好看到一个井盖,是打开的,我立马想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我把豆豆带到那个没有盖子的下水道井旁,告诉他:“你看,井盖下面是空的,如果没有盖好,很容易掉下去的。这个下水道井下面那么深,黑呼呼的,如果掉下去,很可怕,很危险。”在回来的路上,我又教育了一遍,太有效果了。此后,不论走路,还是骑车,豆豆都特意避开路上的井盖。
(2)有刺的花:豆豆对于小花园下面的花花草草十分喜爱,花苞、花蕾、小果子、树叶等,有时候也会忍不住采摘。反复劝阻,他表面答应,兴致高时又忘乎所以。直到有一次,豆豆在摘一朵玫瑰花时,不小心被茎上的刺扎到了:“妈妈,好疼啊,有刺!”呵呵,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一边帮他挑刺,一边告诉他有些植物花草有刺、有毒,人一旦接触到会很痛、很危险。此后对于有刺植物,他就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3)消防车:在马路上行走,有时会看到消防车风驰电掣、长啸而过。我告诉豆豆:“你看,XX地方又着火了,一定是有人不小心用电或用火,导致火灾的发生。”小子也心领神会:“着火了,他们的家就会被烧没了。”“是啊,所以,以后要不要注意电和火啊?应该要远离他们。”小子识趣地、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4)小朋友受伤:在小区经常可以看到小朋友摔倒、流血,有骑车摔倒或者打闹、跑步摔倒,当然豆豆也摔倒过。每到这个时候,他会很可怜受伤的小朋友:“XX不小心摔倒了,流血了,一定很痛。”“是啊,所以我们以后要怎么样?”小子很利索地答道:“一定要小心哦,不然会像XX一样摔倒。”
四、成人的良好习惯与示范行为对孩子的深刻影响
除了对于孩子的教育外,大人的言传身教更是润物细无声,可以事半功倍。经常可以在马路上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闯红灯或者没有走斑马线;走路、骑车、开车没有按照交通规则。如此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也是不会遵守交通规则的。其实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就是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
良好的习惯包括:按照红绿指示灯行走,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能在街上乱跑乱窜;过马路时要左右看,看清是否有车,方可快速过马路。同时要培养孩子走路、骑车、上下楼梯靠右行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减少与其他小朋友碰撞造成的意外事故。在生活中,还有不少安全方面的习惯培养,只要大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模范榜样,那么这样长大的孩子就具有良好的常规习惯,自觉注意安全问题。
五、对于屡教不改、变本加厉的,要“严打”
这一点,可能有不少仁慈的妈妈做不到,甚至反对。其实对于孩子,并不是一根毫毛动不得,有时候“打”是必须的。如果一味劝说无效的,特别是危及生命安全的,或者是多次、故意重犯同一错误,就一定要严厉惩罚,不能姑息。倘若纵容一次、两次,长此以往,孩子的屁股就摸不得了,再想教育就很困难了。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要讲究方式、方法,而且只是在关键时候用上“打”。这就是我提倡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
六、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注意的几点
(1)不要过度吓唬、恐吓孩子,夸大危害性,这样会使孩子造成恐惧,或长期错误理解,不利于成长,养成懦弱、胆小的个性。此前看到有些妈妈对孩子采取恐吓教育,如要把他扔下楼、拉着其手去碰风扇,这些做法都不提倡。
(2)不要照本宣科,脱离实际教育孩子,这样孩子会反感,甚至是反抗、抵制,适得其反。一定要寓教于乐,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学到安全知识。
(3)教育是双向的,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除了给孩子正确导向外,要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意见,形成良好互动。
父母保护孩子,不能保护一生一世。我们应当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世界,让孩子明白生命只有一次,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教给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祝愿天下每一个孩子都活泼、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
博主
乐乐妈妈
标签:婴幼儿常见危险
分类:育儿安全
育儿路上常见的18种危险情况
文/乐乐妈妈
我的女儿乐乐已经5岁多了,期间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危险,但是小的事故也没断过。现在,我就列出容易给孩子造成危险的几种情况,希望新手父母们引以为戒:
1.刚刚添加辅食期间,不要给孩子吃太硬的东西
这是发生在乐乐身上的一件小事,但是足以让我后怕。
那是乐乐刚几个月的时候,我们一大群妈妈在小区的中心花园带着孩子们晒太阳、聊天。其中一些大孩子在吃拇指饼干,我也往乐乐嘴里送了一小块。没想到,刚放进乐乐嘴里,乐乐就被噎得直呕。完蛋了,因为乐乐还没有牙,也不会嚼东西,她一下子就吞了进去,可是那个拇指饼干有点儿大,一下子就卡在了她的嗓子里。
我看乐乐直呕,吓坏了,赶紧拍她的后背,拍了几下,乐乐终于把那块拇指饼干吐了出来。当时把我吓得够呛。
所以,妈妈们一定要注意,不要因为东西小,就给孩子吃,在你看来很小的东西,在孩子那就可能引发危险。
2.不能让孩子玩细小的玩具
在孩子什么都要放到嘴里品尝的那个阶段,一定不要给孩子玩很细小的玩具,孩子会把玩具放到嘴里,这样的话,很容易卡到孩子,很危险!
3.不要让孩子自己吃花生之类的东西
给孩子吃花生、开心果之类的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不要让孩子自己吃!不要以为孩子能吃了,就没事儿了,他们因为好奇,会把这些东西往鼻孔里塞。
我姐姐的孩子,小的时候就把一颗花生米塞到了鼻子里。因为堵得慌,孩子又去掏,结果越捅越深。所幸,姐姐及时把孩子送到了医院,才没出现大的问题。
4.不能让孩子玩儿筷子之类的东西
一定不要让孩子玩儿筷子之类的长东西,尤其是孩子走路还不稳的时候。孩子走路不稳,很容易摔倒,如果手里拿着筷子之类的东西,那么很容易伤害到自己。
我曾经见到一篇报道,一个1岁多的孩子要玩儿筷子,妈妈急着要上班,就给了孩子。可是孩子看见妈妈穿鞋要上班,急了,跑着追妈妈,没想到,一下子摔倒了,一双筷子顺着孩子左眼齐刷刷地扎了进去,而且深达筷子的2/3,孩子危在旦夕。所幸,孩子命大,在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帮助下,孩子的性命和眼睛都保住了,但是对视力有多大的影响,还是个未知数!
5.不要给孩子戴长命锁
长命锁之类的东西,还是尽量不要给小婴儿戴吧。孩子小的时候,会去抓、拽挂在脖子上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窒息。
6.尽量少给孩子穿带绳子的帽衫
对于已经活动自如的孩子,尽量少给孩子穿带绳子的帽衫,这也是引发孩子危险的一大元凶。
记得乐乐的伯伯说过,他们那边的一个幼儿园,就发生过这样的惨剧。孩子们出来活动后,其他孩子都回教室了,只有这个孩子又溜出来偷偷去玩儿滑梯之类的玩具。等老师发现这个孩子不在教室,出来找的时候,孩子已经吊死在滑梯上了。事故的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在往下滑的时候,帽衫上的绳子挂在了滑梯上,孩子缺少足够的自救能力,窒息而亡。
7.不要给上幼儿园的孩子带项链之类的东西
不要给上幼儿园的孩子带项链之类的东西,我想这可能是需要叮嘱每个要入园孩子的家长的一件事儿。
小孩子都调皮,看见有的小朋友带项链之类的东西,免不了互相拉扯,这样很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
8.独自睡觉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
独自睡觉,很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孩子掉到床下。
我家乐乐就曾经因为防范不周,从床上掉下来好几次。厉害的一次,脑门上摔了一个大包,而且我是眼看着包一点点地大起来的。想想真后怕,万一摔坏了,多后悔呀!
所以,孩子独自睡觉一定要给孩子遮挡好,最好让孩子睡在有护栏的床上,以免孩子掉下来。
9.尽量不要让小宝宝趴着睡觉
这个估计大多数家长都已经了解了,尽量不要让小宝宝趴着睡觉,尤其是不要趴在很软的东西上睡觉,很容易造成孩子窒息。
10.尽量不要让孩子独自吃果冻之类的东西
这也是大多数家长都很了解的事实,尽量不要让孩子独自吃果冻之类的东西,尤其是大块的果冻。孩子吃果冻的时候,很可能采取往嘴里吸的办法,如果果冻块太大,很可能会卡到孩子,引起窒息。
11.家里不要有安全隐患(家具、电器之类)
对家里的安全隐患,很多细心的父母都做得很好,我就简单说了。
尽量把家里有尖角的家具都装上一个圆的保护角,以免尖角对孩子造成伤害;
电器插座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会用小手指去捅他能发现的任何一个小洞洞,如果插座不保护好,可能会造成孩子触电;有的父母会给冰箱加锁,以免特别淘气的孩子爬进冰箱里;还有给抽屉加锁的或者加上一种保护装置,以免孩子夹到手;
……
总之,家里需要保护的地方孩子挺多的,只要父母用心,就会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12.不要把孩子单独放在浴缸里玩儿
我就经常干这事,把丫头放在浴缸里,让她自己玩儿,我则忙里偷闲地去看会儿电视。其实,我的这种做法是最该批评的。
把孩子单独留在浴缸里,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溺水。因为小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差,而且遇事又很容易慌张。万一他们玩的时候摔倒了,很容易造成溺水!
所以,年轻的父母们千万不要让孩子单独在浴缸里玩耍。
13.把危险的东西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家长一定要把危险的东西或者药品之类的东西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否则孩子很容易误食这些东西,造成危险。
记得在电视看到过一个报道:一个妈妈是做洗涤剂之类的生意的。一天,邻居的一个奶奶想从他们家买点洁厕灵,和这位妈妈说过以后,奶奶就出去了。这位妈妈就用一个雪碧瓶子给邻居奶奶装了一些,放在了门后边然后就出去办事了,打算等回来以后,再给邻居送过去。
她临时出去办事,把孩子留给了奶奶。孩子在家里自己玩儿了半天,感觉口渴,忽然看见门后边有一瓶“雪碧”,于是,问都没问,就直接拿起来喝了起来。可想而知,孩子的肠胃将会受到多么大的损伤。
14.孩子猛跑的时候,不要用力扯孩子的胳膊
有些时候,老人看孩子,因为追不上孩子,就会用力把奔跑中的孩子拉住。这样的后果是很容易造成孩子胳膊脱臼,而且一旦胳膊遭遇过脱臼,就很容易造成习惯性脱臼,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痛苦的。
我的一个同事孩子的胳膊就行成了习惯性脱臼,现在2岁多,胳膊已经脱臼好几次了。脱臼的原因就是姥姥眼看着要追不上奔跑中的孩子,又怕孩子摔倒,于是就抓住孩子的胳膊往回拽,于是一拉一扯的过程中,孩子的胳膊就脱臼了。其实孩子摔个跟头倒没什么,可是这胳膊脱臼了,孩子就太难受了。
15.上电梯时,一定要抓住孩子的手
一定不要让孩子单独上电梯,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进电梯。
我就曾经犯过一次这样的错误。电梯来了,乐乐蹦进去了,我却在门口和看电梯的小阿姨聊天,结果,电梯门关上了,把乐乐独自一人关在了电梯里,电梯直接就上了15楼。好在那次是有惊无险,孩子安全地从电梯里走了出来,但是却哭得泪人一般。经过那事,孩子好几天都害怕电梯,见到谁都说:“妈妈把我关电梯里了,电梯上15楼了”。从此以后,我再没有在电梯口和人聊过天。
16.不要让孩子单独去玩儿健身器材
有的家长肯定觉得健身器材有什么危险呀,孩子愿意玩就玩呗。其实,这些健身器材看似不错,但是对孩子来讲,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一对打工的父母因为忙于生意,让姐姐带着5岁左右的弟弟出去玩儿。姐姐就带着弟弟到门口的一处公园去玩健身器材。正玩儿着的时候,淘气的弟弟把头从某个健身器材的底部伸了过去,没想到这个时候,没有恢复原位的健身器材回到了原位,一下子就把弟弟的头夹在了那里。听到弟弟的呼救声,姐姐赶过来帮忙,可是因为力气小,根本搬不动健身器材。等姐姐找人来救弟弟的时候,弟弟已经窒息而亡了。
17.告诫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估计所有的父母都会给孩子讲这个道理,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在此我就不细说了。
18.不要吃陌生人给的糖果
很多时候,孩子被拐卖就是因为一颗糖果、一根冰棍儿,所以,一定要叮嘱孩子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不是我们疑心太重,而是现在社会上令人不安的因素太多了。
我不是一个细心的妈妈,乐爸更是一个粗心的爸爸。所以,乐乐小姐在俺们的“看护”下,被摔了无数次,也伤了无数次。而且因为小孩子的头比较重,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乐乐小姐都是摔到了头。于是,有同事开玩笑:“你们家乐乐本来智商150,现在都被你们磕成50了。”可见,俺们有多粗心。还好,丫头有惊无险地长大了。
列举了这么多,希望不会给新手父母们造成心理压力,呵呵。其实,只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细心,我相信,小宝宝们都会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的!
博主
小棒宝(张辉)
标签:婴幼儿大胆心理健康
分类:心理健康
培养出大胆宝贝的六大因素
文/小棒宝(张辉)
看了小宝玩拓展的照片,朋友们都感慨小宝很大胆,很勇敢。还有博友问我,小宝是不是顺产的。据说顺产的孩子比剖腹产的平衡感要强,感觉系统失调的少。可是,小宝同学就是剖腹产的。这个被剖出来的小子不但免疫力高、协调性强,勇敢、大方、不胆怯、不懒惰,而且专注力高,目前还没有见到传说中剖腹产生的孩子会有的弊端。
正如博友颢宇妈妈的评论:“有个儿子,爸爸妈妈最希望他拥有的品格就是勇敢。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就有了克服未来路上各种问题的前提。”我特别赞同。其实不管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勇敢、坚强、独立性强。孩子勇敢的一个表现就是胆子大。
胆大宝贝的培养,我感觉受这几种因素的影响:
一、天性★★★
孩子是不是胆子大,好像和天性有一些关系。有的孩子天生就这不怕那不怕,比如谁抱都可以,到陌生的环境也不会哭闹,什么都敢动,哪里都敢去;可有的孩子就警惕性很强。我们可以根据孩子日常表现,来较早地判断自己的孩子属于胆小些的还是胆大些的。如果孩子天性就胆小些,更应该注意培养。当然内向害羞的孩子,只要不影响他与别人的正常交流和沟通,也不用刻意地想着完全改变他的个性,那是不现实的。只是有意识地多引导,多创造机会就可以了。
二、安全感★★★★
一个从小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比较胆小。据说,婴儿时期,宝宝在感受到寒冷、饥饿、黑暗、有便意等一些需要的时候,马上能得到父母的照顾和安慰,就很容易建立安全感。否则,孩子会感觉到不安全。所以,从小宝出生我们就很注意“安全感”的培养。包括积极做抚触,经常拥抱、抚摸孩子,经常陪伴孩子游戏、读书,等等。那些亲子关系好的孩子安全感比较强。
三、大人的意识★★★★★
要想有个大胆的宝宝,看护人的意识很重要。那些对孩子处处保护,时时提防的做法,会让孩子变得依赖、胆小。当孩子自己往台阶上迈步时,大人一声“哎哟,太高了,危险”,就会立即吓退孩子勇敢的心;夜晚,孩子打开门想走到外面去,大人一句“不能出去,外面黑,有人抓小孩”,就会让孩子从此惧怕黑暗和独处;当孩子的手伸向某一个玩具时,大人一声“这个不行,你小玩不了”,马上封闭了孩子想去探索的意愿,孩子就变得不敢尝试和挑战了……
过多地提醒孩子“小心摔跤,当心磕着”,只会造成孩子精神紧张、畏手畏脚。还是多放手,少吓唬吧,满足孩子的天性,不要以大人的意志决定孩子的能力,控制孩子的行动。至于危险性,提前告诉孩子比吓退他要好很多。与其保护孩子,不如教给孩子如何自救自护,传授给他经验技巧,从而更好地完成挑战!
四、创造机会★★★★
多带孩子参与社交活动,最好有固定的玩伴,并且过一段时间就换换玩伴,再稳定一段时间再换换。再就是在熟悉的人面前,多鼓励孩子表现、表演,多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尽早带孩子“挑战”体能,“淘气堡”和小区的健身器材就是一个好的选择。小宝不到2岁进入“淘气堡”,对什么都好奇,我们就牵着他的小手,鼓励他去尝试,慢慢地他就都什么敢玩了。驾轻就熟之后,孩子自然不会畏手畏脚。
孩子的胆量就是在大人一次次的鼓励、一次次的赞赏中培养起来的,前提是一定要给孩子“冒险”的机会!
五、自信心★★★★★
小宝之所以胆子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很自信。我们一直允许小宝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正当,我们就一定听从他,这样他就能感受到自己言语的力量,慢慢地敢于在外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做“自己的主人”。当小宝在我们的鼓励或是指导之下,完成了一次次动作上、能力上的飞跃,他就感受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取胜利的喜悦,原来自己的力量可以那么强大,征服是那么有趣!渐渐地,他越来越相信自己,乐于接受挑战,完成挑战之后,尝到乐趣,增强自信,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培养胆大宝宝的必要条件。
六、榜样的作用★★★★
小宝有一个没什么胆量的妈妈,可是幸运的是,这样胆小的妈妈却发誓不干涉宝宝,不让孩子也胆小。更为幸运的是,他有一个爱冒险、胆量大的爸爸。小宝出生只有10天,这个爸爸就让孩子站在他的大肚子上,开始训练孩子爬。再大点,这个爸爸还经常把孩子抛起来,或是只抓住孩子的两只手让他荡来荡去,要不就只抓住孩子的两只脚,倒挂金钟,或是把孩子放在大浴巾里,荡来荡去。孩子很喜欢这样的“刺激”,不大胆能行吗?
这个爸爸可以带着孩子把秋千荡得高高的;可以带着孩子在水池台子上、在桥栏杆上走(吓得我的心扑腾腾的,只好别过头去当做没看见);这个爸爸鼓励小小的儿子攀爬高高的攀登架;带着儿子爬山、踢球,坐海盗船等惊险的娱乐设施,玩拓展运动……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父亲的这种“粗野”风格,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而积极的学习情绪,可以带给孩子新鲜和刺激。爸爸带着孩子疯玩的过程中,他的合作、自信、热情、宽厚、敢于冒险、勇于坚持等品质可以影响孩子,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学习。
总之,爸爸的榜样力量无穷大。除此以外,找个大胆的伙伴,也有利于孩子模仿和学习。
都说“什么样的父母带出什么样的孩子”,自信又胆大的父母自然可以培养出自信又胆大的孩子。我现在操心的事情,就是孩子胆大、敢于冒险、乐于挑战是好事,但不要变得莽撞才好,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
博主
微蓝栀子
标签:婴幼儿依恋物角色
分类:心理健康
依恋物在孩子心里的角色
文/微蓝栀子
依恋物在孩子心里,究竟是什么角色?
曾经对于小米睡前爱舔被子的习惯很是犯愁,不知该不该让她改了这个毛病。而是否改、怎么改、改过之后如何让她安然入睡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好好思考。
就在我思考的过程中,小米忽然不舔被子了,改成了舔枕头。也许是因为夏天到了,不爱盖被子吧。小米给自己重新找了个依恋物——枕头。要睡觉时,总是会自发地爬到枕头上,然后舔啊舔,直到睡着。也许,她是把这个舔的过程当成了自我催眠,想让自己睡觉时就会努力地舔、舔、舔……
我曾经猜想过,小米喜欢舔被子,也许是因为6个多月时断奶给她带来的一种不安全感所造成的。因为这种不安全感,让她除了对妈妈倍加依恋之外,还给自己找了一个依恋物,以便从中获得安全感和慰藉。
孩子真是非常地聪明,虽然和被子、枕头完全没有交流,可是只要她需要,它们总在那儿,默默无言地守候着,不离不弃。这种守候,也许会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安慰吧?也许孩子把这当成了对妈妈怀抱欠缺的补偿。
当我这样想之后,我不再耿耿于怀小米睡前爱舔被子或枕头的习惯了,这毕竟还算是一种健康的依恋关系。小米不会每天惦记着,不会要求随身带着,只会在特定的时候,比如在她需要自我催眠,需要入睡时,才会找到她所习惯了的枕头。
那么我就尊重她,我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保证小米依恋物的清洁卫生,其他顺其自然就可以了。
尤其是当我们不能照看小米,或是要把她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时,带上她喜爱的依恋物,对她适应新环境常常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依恋物可以使她在陌生的环境里感到舒服,进而缓解她的不安或不愉快。
一次白水洋之行,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我们于夜晚到达宾馆,小米睡得昏沉沉的,到夜里醒来,欲哭,我早做好了准备,带来了小米常舔的那个枕头套,铺在了宾馆的枕头上。我引导着她看到这个枕头套,小米立刻就趴了上去,舔一舔,重新入眠——熟悉的枕头套让她在陌生的环境有了安全感和熟悉感。
瞧,依恋物就是这样,成为了妈妈爱的转移和替代,这是成长中无奈的选择,但总比没有好。只要我们能引导孩子和依恋物之间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然后循序渐进地改变孩子的依恋就好。
比如多找替找品。小米在恋上舔被子前,曾经有过一个依恋物——金宝贝手偶。只是在某一次小米尿到了金宝贝身上,我们把金宝贝拿去洗了,收回来后没有及时还给小米。后来小米就移情别恋到了被子身上了。于是为了转移小米对被子的依恋,我塞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熊给小米。还挺管用,好几个夜晚,小米就抱着这个小熊进入了梦乡。可惜好景不长,没多久,她又移情别恋,恋上了枕头……
又比如多买一件。小米喜欢上枕头之后,我就常常要清洗枕巾,因为枕巾都是一对的,很方便替换清洗,保持清洁卫生。即使没有多买一件,也要经常保证依恋物的清洁,就像《布奇乐乐园》中布奇妈妈的做法那样,让布奇知道,波波熊即使洗过澡了,也还是他的波波熊。
推荐3本和依恋物有关的绘本:
《我喜欢我的小毯子》,东方娃娃绘本,讲述的是一只叫做小豆豆的小兔子。豆豆已经长大了,可是她还是喜欢她的小毯子。有一天,为了防止家里人把小毯子拿走,豆豆制定了一个“和小毯子永不分开的计划”,把毯子藏在了一个树洞里。可是她却忘了这个树洞在什么地方了,四处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新奇的事物,终于忘了她的小毯子。等到有一天,重新看到她的小毯子时,小豆豆发现,她已经不再依恋小毯子了。这是一个关于孩子依恋物情结的故事,这本书可以给有依恋物情结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引导。
《米菲哭了》,米菲系列绘本之一。米菲喜欢她的泰迪熊,每天都要抱着泰迪熊一起睡觉。可是有一天,她发现她的小熊不见了,于是四处寻找,怎么也找不到。可怜的米菲哭了,哭得很伤心,却也很无奈。到了晚上,米菲还是上床睡觉了,在被窝里,她找到了她的泰迪熊……这也是一个关于依恋物情结的故事,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鸣。
2009年7月号的《布奇乐乐园》中有一篇关于《布奇的波波熊》的故事,对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进行了探索。布奇喜欢他的波波熊,即使波波熊非常脏了,仍然不愿让波波熊去洗澡。他认为波波熊洗过之后,就不再是他的波波熊了。妈妈趁布奇睡觉时,把波波熊拿去洗干净,布奇得知后哭着说这不是他的波波熊了。可是妈妈告诉他,波波熊手上还贴着“真棒”的标记呢,就是他的波波熊啊!布奇看到波波熊手上由他自己贴上去的“真棒”标记还在,于是知道了,即使波波熊洗干净,仍然是他的好朋友。下一次,布奇自己邀请波波熊和他一起去洗澡了。
博主
桐桐妈
标签:婴幼儿恋物戒瘾
分类:心理健康
如何帮助宝宝戒恋物瘾
文/桐桐妈
去宝宝奶奶家接她时发现一颗鹅卵石跑到了妞儿的手中,一摸还热乎乎的,好奇地问妞:“乌龟盆内的鹅卵石怎么跑到你手上了?为什么这么热啊?”奶奶说:“昨晚上她是拿着它睡觉的,都捂了一宿了。”我一听这答案可是当头一棒。拿着它睡觉,妞儿可从没这个喜好。难道妞儿开始产生了恋物瘾了?不多疑了,赶紧要求妞儿把鹅卵石还给小乌龟。让我庆幸的是,我们俩一起住的那两晚上她都没提出要握着鹅卵石睡。
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妞儿在入睡前要我给她买的一把塑料小剪刀。想到上次已经发生过握着鹅卵石的情景,我可要注意了,不能让妞儿染上“恋物瘾”病毒。所以,很果断,不同意,要玩等明天起来再玩。可妞儿不干,想尽一切办法让我同意,最后她拿出了她自以为挺有效的法宝——“哭”。哭声回荡,眼泪飞流,最终哭得我心烦意乱。想想拿着一把塑料剪刀睡觉也不会伤到妞,于是,心一软,气一泄,就向她“投降”。
看着拿着小剪刀熟睡的妞儿,我却无法入睡,担忧、纠结妞儿患了个性恋物瘾。我开始猜想起妞儿的第三件个性恋物会是什么?唉,首次在育儿路上遇到了瓶颈。
桐妈解析:
尽管可以想象妞儿妈满心焦虑的样子,还是不得不说,在案例中描述的这些事情上,妞儿妈似乎有点多虑了,并不是所有拿着某件物品睡觉的现象,都可以称为“恋物成瘾”。恋物成瘾的现象是存在的,但要比这严重得多,一般指的是孩子对某个特定物品过分依恋,不仅在家里经常拿来玩弄或陪伴自己,连出门都要带上,一旦找不到这个特定的物品,情绪和精神状态就会受到影响的现象。
案例中妞儿的表现,显然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或许她只是觉得那个鹅卵石或剪刀特别好玩,爱不释手,才采取了带它们睡觉的行为。而这在孩子中间,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就像我的女儿桐桐,有时喜欢某个东西,也要求带它们睡觉,但过两天玩腻了,又弃之不理了。
所以,当孩子突然喜欢某个东西时,妈妈首先不要反应过激,不妨先观察一阵,看看孩子的这种喜欢某个东西的行为是否天天持续或日益严重,再下结论。否则,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突然特别喜欢某个物品做出强烈反应,只会让孩子更加逆反,或者因为感染到妈妈的焦虑,愈加依赖那个物品,对事情的解决不利。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即使出现对某个物品过分依恋,甚至需要时刻带在身边,不舍得放手的现象也并不是多么罕见的行为。就像成人一旦喜欢上某个首饰,也喜欢天天戴在身边一样,孩子对某个物品的喜欢,也是这个道理。这是孩子情感发育过程中的正常反应,只要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家长就不要过分紧张。
当然,如果孩子的“恋物”行为已经影响了孩子的正常交往和生活,家长就要重视了。这个时候,板子也不能直接打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出现恋物行为,其背后通常会有教养方面的原因。所以案例中的妞儿妈如果观察到孩子对某个物品的依恋果真成瘾了,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养行为:
一方面,孩子是否与父母尚未建立牢固的依恋关系?韩国儿童心理学家申宜真女士认为,当孩子与父母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时,孩子就会对一件物品产生病态的依恋。案例中提到“去奶奶家接孩子”,是否可以推测,孩子平时是由奶奶带着睡觉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可以考虑这个可能。
另一方面,孩子是否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容易发生恋物行为。从案例中的妈妈的反应来看,妈妈似乎是那种遇事比较容易焦虑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妈妈,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很容易把这种焦虑感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由此可见,即使孩子真的产生恋物行为,家长需要关注的,也不是如何把孩子和所依恋的物品分开,而是如何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密切增进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做一个内心强大的妈妈,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在得到了充分的情感满足和内在力量之后,“恋物”行为自然也失去根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