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经常利用平时考来监控学生的学习与维持其高度警觉;
6.观察学生的语言与非语言的分心行为;
7.利用监控资料,以调整教学。
举办教师工作沙龙时,应该以进行有关可以做什么,以确认所存在的差距有多大,以及应该采取什么做法来缩短此一差距等等的讨论作为结尾。下列的历程,应该是相当有用的。
1.教师进行配对分组,或以团队小组方式进行工作。
2.甲教师经由乙教师的协助,共同计划一堂课,同时他们也为这一课而共同规划一项综合的平时测验考试。
3.甲教师上这堂课,而由乙教师同时观察学生与教师双方的行为。
4.甲教师在这堂课结束时,执行该项平时测验考试。
5.他们一起开会讨论这堂课的情形。
6.然后甲乙两位教师互换角色,重新来过。
六、监控课程实施的过程
课程的监控,旨在确认经过许可的课程之实施情况。下文首先回顾有关监控的主要论点,然后举出一个模式,以说明监控的优点并说明如何避免其缺点。这个模式,可以作为监控的基础,也可以同时作为协助教师实施课程时的指引。
(一)监控的论述
有关课程实施的监控,是具有高度争议的论题之一。一方面,许多的政策决定者及行政人员,似乎都不相信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所以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拟订与执行复杂的教师绩效系统上。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教育领域的专家,似乎认为教师的课程实施不需要任何监控,他们相信教师们能发展出他们自己的课程。因此,有必要对需要及不需要监控课程实施的原因,进行回顾及检视。
1.需要监控的原因
。为什么校长需要监控课程?以下有许多原因。第一个原因,简单地说就是效率的因素。某一个学区既然已经投入大量的时间与财力来发展一套课程,若是任由教师一味地忽略而不照此指引来做,那么就枉费研究课程所投注的心力了。第二点所关注的是课程发展的一致性。若是进行课程监控,学区精心设计与安排的课程,就会具有一致性。举例而言,我们通过课程监控,可以确保四年级学生所学的课程,确实是以三年级所学的课程为基础,并且可以与五年级的课程衔接起来。此外,课程的监控,也可以提醒教师注意自己的教学任务。如果教师们知道他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直受到监控,他们便会根据指引,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最后,从校长的观点来看,课程实施的监控可以使校长更能够参与课程的过程,也使校长与课程的关系更明朗,这点也是促使学校进步的一项重要因素。
有一些研究支持这些论点(参阅Cotton,1995)。如果没有进行监控,而任由教师随意而为,则教师将会强调他们所最熟悉者,而不会关心地方学区的整体课程。如果没有进行课程实施监控的话,小学教师可能会忽略科学课而强调读书课。同样地,研究也明显地指出,经过良好监控而具有较佳的连贯性与衔接性的课程将可以改进学习成果,特别是非常重视年级之间协调的数学课程更是如此(Corbett&Wilson,1992)。
2.不需要监控的理由
。那些反对监控的人,也提出一些甚具说服力的理由。首先,他们认为过于严密的监控,意味着对教师的不信任,因此,这样会破坏学校的和谐文化,而将行政人员与教师置于相互对立的角色。其次,在过于强调标准课程的情境、师生必须忠实实施的情况之下,便容易忽略学生之间及学校间的个别差异。许多现行的系统,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都是采取一种复杂的教育管理与绩效系统形式。此外,严密的监控伴随着对考试分数的要求,迫使老师在教学上必须偏重与考试有关的项目,这也就窄化了整个课程而且过于注重老师直接教导传递的知识。最后,过分的监控将教师贬抑成为机械化地去执行别人所发展的课程,也因此扼杀了教师教学的技能。
在这里,同样也有一些证据来支持上述的主张。Miller(1996)在一份对肯德基州绩效系统的研究(这份研究着重在严密的监控及教师对考试结果的绩效)总结归纳指出,课程的监控并未在学生的学习成就上产生可测量的影响;相反的,反倒是在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间筑起了一道鸿沟,并且破坏了教师的效能。此外,McNeil(1986)的研究更证实了反对课程监控者的最大担忧:过于强调监控和考试分数,会使整个班级的教学偏重可以测量的学习,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项扫的不断练习与操练,以及以教师直接教导传递为主的教学做法。
(二)务实的做法
根据多年与地方学校教育工作人员一起工作及概览研究的经验,作者发展了一套监控系统。这套系统具有监控的优点,并且避免了一些监控的缺点。
1.建立共识
。欲求监控有所成效,就必须先建立共识。
(1)强调双赢,而非完全僵化地执行既成的规定达成双赢(首先由Bird提出,1986)是一种课程实施的模式,此种模式是课程革新的发展者(制订课程的地方学区教育工作人员)达成他们进行课程变革的中心目标,同时也是新课程的使用者(教室中的老师)达成他们影响课程及维持控制教室生活重要因素的目标。双方皆有所成,是一种课程实施的双赢哲学,至于完全僵化地执行既成的规定,则会造成我赢你输的结果:亦即,行政决策者赢了,而教师却输掉了。
(2)进行“对教师友善”及“简单变革”的课程发展
。就如本书中不断提到的,一套“对教师友善”的课程,具有以下的特征:A.特别地提供一定的时间及空间,让教师通过这项课程获得充实成长的机会;B.以一个容易达到的形式来呈现;C.它并没有硬性规定的教材顺序、教学进度及教学方式。如Fullan(1991)所发现的,“简单变革”的课程应该可以带来有效的变革。首先,这样的课程是既清楚又明确的:术语的定义清楚,目标的叙述又明确。其次,这样的课程避免了过度的复杂性:它并不期待教师使用太多的资源、太多复杂的技术,或是费太多的心思。最后,这是一项高品质的课程:教师既重视这样的课程,又希望加以实施。
(3)建立一种重视持续进步与协同合作的文化
。这一项或许是最关键的。校长应该负起领导者的责任,理清继续不断改进的理念,强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校更好。
协同合作也是良好学校文化的关键因素。校长应强调同事间协同合作工作的重要性,形成支持协同合作的情境,以身作则、示范协同合作的做法,并且应该提供奖赏回馈给进行协同合作的教师们。
2.采取有效的行动促成双赢
。建立共识之后,校长便可采取有效的行动,以便达成双赢的目标。
(1)确定能适时取得所需的资源
。校长可帮忙施加压力于地方学区的教育行政人员,以便及早购得新的教科用书或其他材料,并确定教师们在需要时便可以取用。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取得教学资料,会受到很大的挫折。
(2)针对不同的教师关注阶段,持续提供教师专业训练
。虽然地方学区教育行政人员应该针对新课程提供基本的专业训练,以协助教师专业发展。不过,校长还是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以确定教师能利用时间共同聚会以交换意见、分享策略与解决共同的问题。就此而言,有关教师们不同关注阶段的研究应有所帮助(见Loucks—Horsley&Stiegelbauer,1991)。在课程发展的初期,教师会关心课程发展的进度。稍后,教师们的关注焦点会转移到较属个人的议题,例如:新课程会如何影响我的教学工作?只有在更稍后的阶段,教师才会关心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3)协助教师们将学区所编拟的课程指引转化成为长期的计划
。对于规划这样的教学活动计划,单靠学区的课程指引是不够的,额外增加的计划工作是必要的。一旦教师发展出长期计划及学习单元的计划,校长便可与教师们进行对谈与讨论。下列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进行讨论的:
·是否所有的主要精熟目标都兼顾了?
·时间的分配是否能反映课程的优先顺序?
·有顺序的课程排列是否真会引导学生进行精熟的学习?
(4)进行若干非正式的观察
。非正式的观察即是指短时间的教室观察,大约5至10分钟(见Glatthorn,1990)。在这段短时间当中,校长可以观察学区的课程如何付诸实施,又如何加深加广。若是经过三次非正式的观察,都指出教师花过多的时间在无关课程的议题上,则校长可以以一个较有建设性的态度,来要求教师说明脱离课程常轨的理由。
非正式的观察,不应该用来评鉴教师。它们是一种有效的监控策略,它们可以作为发现教师的优点,并且适时赞赏的方法。或者,那也是一种针对问题,必须进行有系统的注意的早期警告系统。
(5)为所设计的课程加油
。校长可扮演拉拉队队长的角色,为新课程加油,并且提醒教师们有效实施课程之必要。
(6)与老师们共同分析测验分数
。虽然老师对学生的考试结果,应该不必负起绝对的责任,但教师应与校长以分析的观点,共同合作考察全校及各班的学习结果。这种有系统的分析观点,可以检视下列议题。
·测验内容是否与所教的课程一致?
·教师所用的教科用书及教学材料是否与课程相符合?
·测验的内容是否分配了足够的教学时间?
·学生是否是受到适当的激励,以精熟该项课程并在测验上表现良好?
·家长在家是否提供了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并且强调测验的重要性?
·教师是否使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课程本身品质高不高?
·哪些学生的表现低于期望?他们是否需要额外的时间、更多样的不同资料或是。多样化的教学、学习活动?
这种分析,应该以解决问题的气氛来进行,而非一味怪罪,更不可有寻找替罪羔羊的态度。
(三)结语
任何一个监控系统,若能关注到均衡学区课程与教师对自主需要之间的协调,又,若是在一个重视继续不断改进与协同合作的气氛之下进行课程实施,该系统终将有所成效。上面所描述的监控系统,在很多学校系统及学校中都非常有效地在运作,但是,虽然如此,我还是非常鼓励校长们与教师们都去发展属于他们自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