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突破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根据考试目的、性质和对象不同,选择相应考试方式。着力激发学生的考试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具体方法为:其一,实行口试与笔试、开卷与闭卷、多元考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几种考试方法各有长处和不足,相互之间有互补作用,通过扬长避短,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实际水平。其中考查实际操作,可采取让学生设计实验项目、制作作品、写研究性报告和小论文等。其二,实行分项考查与综合考查相结合。平时测评,可将学科内容划分为若干项目进行,如语文分为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物理、化学、生物分为基础知识、能力训练、实验操作等。学期末,采取综合考试,以实行学科内部小综合为主,着重考查学生联系实际,应用多种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实行分层次考查法。根据考试内容的难易程度,将试卷分为A、B、C三种类型,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由选择试卷类型,甚至可以重复考试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其四,改革考试命题方法。平时测试,可进行课堂练习、问卷调查、单元测试。期末考试命题,可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以改错题、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为主;主观题以问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为主。
(二)改革升学考试制度
1.改革小学升初中考试制度
。关于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制度改革,国家教委前些年已有明确要求,即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升学。最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重申了这一规定。这项改革实际上不少省市早已实行。1985年,国家教委发文要求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升初中免试入学,不再进行小学升初中的选拔性考试。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并实施,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成为一个完整的学段。此后,全国许多省市,如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等先后实行小学升初中就近、免试入学。随后,采取这种办法的省市遍及全国。
小学升初中不再进行选拔性考试,使九年成为一个完整的学段,可以解决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可以合理地安排课程,更有效地利用学时,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还可以缓解小学生应试的压力,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小学升初中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办法后,还需要研究加强对小学办学质量科学评价的有效办法,研究对小学生素质发展情况进行监控的有效机制。这些是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课题,各地已创造出不少有效的办法。
2.改革初中升高中考试制度
。初中升高中考试制度改革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过去,许多地区把初中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合并一起进行,这样做虽然有些好处,但实际上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考试。因此,考试改革要将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分开。从考试目的看,毕业考试是属于水平考试,是全面、准确地衡量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是否达到毕业水平,而升学考试是属于选拔考试,是为了选拔学生而进行的难度较大的考试。
近年来,我国各地在中考改革方面,一直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也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在新形势下,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满足人们对教育的旺盛需求,迫切要求学校在学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和高中招生录取三个方面,能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中考科目。国家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或提出指导性意见,力求减少考试科目,减轻学生负担,一般定为五科: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也有的定为三科:语文、数学、外语。不考的学科定为考查科目,主要是: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等。
(2)命题内容和考试方式。考试命题要求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以考查能力和素质为主,由以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在加强基础知识和技能考查的同时,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坚决杜绝出偏题、怪题,增加开放性、探索性试题,增加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使学生在考试中能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考试方式要实行多样化,纸笔考试可采取闭卷、开卷或开闭卷相结合的不同形式,有些学科如理化生可增加实验操作、外语可增加口语表达等项。
(3)录取标准和方法。高中录取标准,要坚持综合考查学生整体素质,择优录取的原则,改变过去把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实行以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相结合作为高中录取的主要依据。即一看升学考试成绩,可用百分制计分,再转化为等级制公布,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等级数,由各地根据考试结果,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考试成绩按70%计人总分。二看平时综合素质评定结果,包括综合性评语和等级两个方面;同时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考查科目成绩等。综合素质评定按30%计人总分。高中招生录取时,根据这两项总体得分情况,按照差额投档的原则,分批录取。
(4)建立配套招生措施。一要实行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把高中招生指标按一定比例与地区初中学校办学水平挂钩,保证每所初中都有一定名额,这样有利于减轻初中择校的压力,调动各校办学的积极性。二要实行优秀学生公开推荐办法,高中录取时,可从招生计划中拿出10%的指标招收推荐生,初中推荐优秀学生要有学校和教师的推荐信及有关证件材料,先在学校内部公示征求意见,经招生办核查认定后,方可参与录取。
(5)制定严格有效的监督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中考成绩给地区、学校和学生排队并公布名次。坚决杜绝考试招生中出现舞弊等腐败现象。
3.改革高中升大学考试制度
。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担负着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新生的任务。近年,由于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高中教育有了迅速发展,大批高中毕业生希望能继续进人高校深造。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只能采取适度发展的方针,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产生了高考的竞争。再有,由于人们观念方面的问题,体制方面的问题,加上高考招生考试制度与方法的不完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形成了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现象,加剧了中学应试教育的倾向。面对这种现实,要顺利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进一步改革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我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1989年,国家教委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细则》,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高考中逐步推广标准化。1990年,又颁发《关于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逐步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将高中毕业考试和高校升学考试分开进行,减轻学校和学生的应试压力。同年,又印发《关于改革高考科目设置的通知》,提出在高中会考基础上改革高考科目设置。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会考一类的做法引起争议,许多人认为会考加重了学生负担,冲击了高中正常教学秩序,因而,有些省市终止实行。
高考到底怎么改?经过多年实践,各方面终于取得共识,那就是,首先,高考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政策导向,通过考试既要为高校选拔高素质的新生,同时也要对基础教育实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质量具有调控作用。其次,高考要符合全面发展的需要及人的认知规律,考试的目的不单是了解考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辨别考生是否具备进入大学学习的能力。
改革高考模式,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为考生提供一种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方式;二是对高校来说,要找到一种比较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三是对普通中学而言,能够有利于建立一种比较客观、真实评价教育教学水平的考核机制。
1999年,教育部提出高考改革新办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实行3+X的办法。从2002年起全国城乡全部实行。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为必考科目。既要有统一的考试,也要有选择性考试。X是指设综合理科(理化生)、综合文科(政史地),或文理大综合,今后将不断扩大X的选择性和灵活性,给学校和学生更大的选择权。
(2)高考内容改革,突出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查。试题设计,要依据中学教学大纲,但又不拘泥于大纲。考查基础知识,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重视考查应用知识的能力。命题要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要以单学科知识和能力为主导,增加应用型试题和综合能力型试题。试题取材要密切联系当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变化实际。
发挥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学科的作用,强调其基础性、通用性和工具性。语文:注重言语操作的实用性,扩充言语运用的考核项目,在材料选择方面力求更能反映时代特点,适当减少题量,增加考生的思考时间,更好地进行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数学:文理卷合一,按统一标准命题。将考查重点放在思考和推理上。外语:加强交际能力的考查。从交际能力的分类出发,科学界定能力考查要求,改变过去重语法轻交际的倾向,以英语为试点增加听力考查部分。待听力考查推广后,进行外语口语测试的实验。
积极开展实践能力测试的研究与试验,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目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考查的研究,在笔试达到一定分数的考生中,应高等学校的要求,提供考生的实验考核成绩。
(3)高考形式改革,全国统考形式要逐步改变。进行每年举办两次以上的考试试点。
(4)录取方式改革,探索在文化考试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办法。发榜实行网上公布,允许部分高校进行自主选拔录取。
三、改革评价办法
(一)改革学生评价办法,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下原则1.中小学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与提高的功能。
2.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定空间。
3.评价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科学、简便的评价方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
4.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5.重视学生、教师和学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二)学生评价改革,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
1.改革学科学业评价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