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艺术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应对不同的问题时,我们都要遵守具体的交往艺术。如果按照情景学习交往艺术,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必须首先学会交往艺术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实际上是根据交往实践所总结出来的,具有较大的普遍性的指导原则。了解并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原则,我们就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举一反三,应对各种实际情况,解决各种交往问题,使交往顺利进行。
(一)双向沟通原则
双向沟通原则是交往艺术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所谓双向沟通,是指在交往中,交往双方应当进行彼此之间的积极沟通,分别对对方有一定的和必要的了解。双向沟通原则主张以相互理解作为交往双方交往的基本前提,认为离开了相互理解,交往将困难重重。
双向沟通理论首先提出,人是需要理解的。所谓理解,一般是指对人的理解。放在交往中,就是对交往对象的理解。包括对交往对象身份、职业、性格的理解,也包括对交往对象需求的理解。这里的需求既包括人的一般需求,例如衣食住行等,也包括一些特殊需求,例如在交往中对环境的一些要求,喝咖啡时对放糖量的需求等等。要使交往对象顺利进行,就应当对对方的这些需求有所理解和准备。
例如,当双方的交谈进行到一定程度,您还意犹未尽时,对方却已感到疲惫,需要适当的休息。这时候,您就应当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发现对方的状态,而不能继续滔滔不绝。如果忽略了这一细节,就有可能招致对方的不满。
再如,许多人对交谈或者谈判的环境有所挑剔。有的人希望光线能暗一些,有的人希望开着窗,有的人不喜欢在交谈时有人进出,等等。为了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尊重,使交往能顺利进行,我们就可以在这些方面尽量为对方提供条件。
双向沟通理论还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要实现对于交往对象的真正理解,就必须将这种理解完全建立于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在一般情况下,交往双方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实现交往成功的基本前提。缺少了这种相互理解,交往也会缺少使之融洽的因素。
例如,在宴请来宾时,既需要明白对方的饮食习惯,尽量投其所好,也需要明白自己有什么,尤其是要让对方及时了解自己有什么没有什么,否则就会使对方感觉很扫兴。为了避免双方的尴尬,接待方就应该在征求对方意见时采取封闭式提问,例如:“请问您需要什么饮料?我们有柠檬茶、汇园果汁、娃哈哈纯净水和康师傅乌龙茶。”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限制了对方选择的余地,以免对方提出自己满足不了的要求。如果随便问:“请问您需要什么饮料?”对方一旦说出什么接待方没有的饮料,麻烦就大了。
再如,按照西餐的用餐礼仪,就餐者如果对自己所品尝的一道菜肴不欣赏,或是不打算再吃的话,出于礼貌,一般不便在餐桌上当众明言此事,而只需将自己所使用的餐刀与餐叉,刀右、叉左、刀刃向内、叉面向上地并排摆放在盛满菜肴的餐盘之上即可。这一做法,在国际上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西餐用语,即告之侍者:“此菜我不想再用了,请收去。”在这种情况下,接待方就不必追问一句:“怎么不吃?多吃,请多吃,别客气!”这样的话最终只会造成双方的尴尬。
双向沟通理论还认为,要想在人际交往中实现交往双方真正的相互理解,就必须建立起一种约定俗成的、相对稳定的沟通渠道。所谓沟通渠道,即交往双方实现相互理解的一种捷径。没有沟通渠道,就没有相互理解。
通常认为,沟通渠道应当是约定俗成的。这里的约定俗成,是指某种沟通渠道是在一定地域内,经由人们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步认定、逐步习惯,并且相沿成习的。
例如,为了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之意,人们一般会在会客室摆放一束鲜花,且天天更换。宾主双方对鲜花有着一种共同的理解,认为它是用来向人表示敬意的。达成了这种共识,交往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因此,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沟通渠道。
沟通渠道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例如,在国内,人们往往喜欢在会客室摆放菊花。因为我们中国人普遍喜欢菊花的凌风傲雪、风霜高洁。交往对象一般也有如此感觉。然而在一些欧美国家,菊花通常意味着悲哀或者不幸,因此经常被用作丧葬、扫墓和吊唁之用。如果我们在接待欧美国家的客人时,就绝对不能在会客室摆放菊花,否则对方会认为这次交往“晦气”。
再如,近年来,婚纱摄影颇为流行。在结婚之际拍摄一套浪漫温馨的西式婚纱照,已成为年轻人结婚的必要步骤之一。同时,许多已经成婚多年的老年夫妇为了感受以前没有经历过的幸福时光,也纷纷加入其中,希望给自己的婚姻生活增加点色彩。
有趣的是,在选择婚纱时,尽管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白色,但仍然有许多人受固有的传统习惯的影响,喜欢选择一些“喜庆”的颜色,如红色、粉色、紫色等。殊不知,婚纱作为西方国家一种传统的婚庆服饰,是有一定之规的。婚纱的具体色彩,是和成婚者结婚的次数密切相关的。只有那些初次结婚的女士,才能穿白色婚纱,而那些身着彩色系列婚纱的女性,则往往表明自己已经并非初婚了。
对于婚庆颜色的认识,作为一种沟通渠道,在本国或者本地区是约定俗成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选择的不同,则充分说明了沟通渠道的地域性。
沟通渠道除了地域性,还有稳定性。即在同一地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看法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沟通渠道。就像欧美人对菊花的认识已经由来已久一样。
然而沟通渠道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有些传统的共识,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之后,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例如,在以前,中国妇女一旦结婚,就应把头发盘起来,以在众人面前表明“已婚”的身份。但在如今,这种传统已经改变,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发型。如果我们还根据发型来判断女士的婚姻状况,就会贻笑大方了。
第二节 校长的人际沟通
一、学校管理中校长要乐于倾听、善于沟通
学校不仅是师生读书、生活的地方,更是他们精神成长的家园。把学校办成每一个人留恋、向往的场所,让师生尽享生活的幸福与事业、学业的成就,日常管理中,校长要善于倾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做好各种交流沟通工作,优化教育环境,赢得广泛认同。
1.乐于倾听学生的表白。
“校长是学生的校长”,蹲下看孩子,了解孩子的现实感受和内心需要,校长要主动降低自己的高度,经常深入到课堂中间、孩子中间去走走看看,与孩子面对面谈谈,听听孩子的想法与建议。一则可以给孩子们一个下情上传的机会,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通过推心置腹的交谈,当好孩子的心理医生,成功的给予鼓励,疑惑的给予疏导;二则可以根据孩子的意见调整自己的管理措施,整合教育资源,合理开发校本课程,最大可能地创设一个让孩子们能享受学习的教育时空,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能在校园里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2.乐于倾听教师的心声。
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划桨开大船。校长的管理思想只有转化成教师的意志和自觉行动,教育理想才得以实现。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校长不要总以领导者自居,要意识到校长与教师只是分工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校长要关心教师,主动与教师交往,了解不同教师的不同追求,认真听取各种教师心声,甚至牢骚之言;同时通过对对话,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决策意图,彼此沟通成为知音。对凡是应公开的内容都向教师公开,使教师明明白白;对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念人之功,容人之过,不抓辫子,不找棍子,不给教师“穿小鞋”,帮助教师在群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使教师与领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3.乐于倾听家长的意见。
教育是一种服务,在教育市场中,学校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家长、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校长除了在校务公开、校长接待日、家长会上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外,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教师一道主动走到学生家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特别是特殊学生家庭,感受学生家庭疾苦,了解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对学生的期望、对教育改革的期望,甚至对学校、教师的投诉意见,掌握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校长合理决策学校发展思路提供有益参考。
4.乐于倾听中层干部的逆耳之言。
中层干部是协助校长管理学校的左臂右膀,一般是校长意见的忠实执行者。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他们身处一线,摸真情、做实事,掌握的情况有时比校长要明、要细,对某项工作他们往往会有自己的想法与措施、甚至与校长意见不一致的想法、措施,此时,校长若能虚怀若谷,多听听中层干部的逆耳之言,不仅有利于整个班子的团结奋进,也有利于发挥中层干部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利于校长全面掌握真实情况,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扑下身子抓工作,带着感情抓教育,学会倾听与交流,无疑是校长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增强管理魅力的有效之举。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当广开言路,从善于如流。
二、校长要学会与教师沟通
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难免会与教师积累一些冲突,如:工作任务的安排、无意中言语的伤害、工作失误时的批评、评优晋级的偏差,以及一些小小的误解,这势必会导致部分教师与校长会产生心理上的隔阂。有了这种隔阂,必然会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校长必须学会和掌握与教师及时沟通,消除隔阂。
沟通是尊重人格、消除隔阂、增进友谊、形成共识的一剂良方,也是校长心胸豁达、掌握主动的一种境界。但是,现实中绝大部分教师在与校长交往中,总会不自觉地有防范、掩饰心理。因此,作为校长就需主动走近教师,学会沟通,善于沟通。
校长与教师沟通要从领导的角色中摆脱出来。首先,要与教师平等相待,倾心相交。在鼓励教师讲实话、真话、心里话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摆架子,不讲套话,在信任的基础上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允许分歧,求同存异。校长必须注意倾听教师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因为不同的声音不乏金玉良言、真知灼见,当然,不同的声音中也有错误和偏激的。这时,校长要有气度、有雅量,辩证地看待,不能因与自己意见不合而抱成见,借机给人“穿小鞋”。沟通过程是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也是换位思考的过程。校长多与教师沟通既能在情感上拉近距离,又能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更好地开展工作,达成目标,树立领导形象。
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保持与教师的广泛的沟通和接触,与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沟通中消除隔阂,形成共识,增进友谊;在接触中了解教师,倾听心声,解决问题;在接触中交流思想,融洽感情,传达信息。这也是校长的为人之道,治校之策。
三、校长与教师谈话的技巧
校长与教师工作在一个生态体系、一个整体环境中,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存在与发展。因此,校长除了要在技术上投资外,还必须在精神层面上投资,这就是经常与教师谈话。成功的谈话,能激励教师与校长共襄盛举,达成学校、教师和校长三方皆赢的协议与目标,尴尬的谈话,不仅会拉大校长与教师的心理距离,给联系情感的桥梁添障碍,而且会由此降低校长的人格权威。因此,与教师谈话如同演出一本剧,必须在剧本、情节、台词、表演等方面讲究其艺术性。
(一)先定时机和目标,后定场合与内容
选定时机和场合如同设计场景,确定目标和内容如同编写剧本。理想的谈话时机与场合能为最佳的谈话效果提供先决条件,明确的目标与内容能使谈话有的放矢,水到渠成。
1.选定时机和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