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分叙述式和描述式。叙述式在文科课程中用于叙述学习要求、政治事件、社会面貌、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故事梗概、写作方法、历史事实、地理状况等;在理科课程中用于叙述学习要求、数量之间的关系、自然现象的变化、物体结构和功能、元素符号和分子、生物种类和遗传、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等。描述式在文科课程中用于刻画人物、描绘环境、介绍细节、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等;在理科课程中只用极少的时间描述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科学家或发明家的某一经历或业绩。叙述式和描述式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说事而不是说理,大多数讲授具体的知识,提供表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不适合讲授抽象的知识,难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叙述式和描述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叙述式的语言简洁明快,朴实无华;描述式的语言细腻形象,生动有趣。
(一)讲述实践
对教材语言进行删、增、改,即删去与讲授任务无密切关系的内容,增加教材上没有而便于学生了解的内容,改换为学生易接受的话。编写详细教案,合理的确定讲述多少分钟,是否需要在什么时候板书、演示等。再以想像中的学生为对象。以假设的课堂情境为依托,以内部言语方式试用教案语言,作好可能需要的更换、引申、扩充等语言贮备。然后,把教案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进行教学实践。
(二)讲述反馈
对讲述的实况录音或录像,分析反馈的信息,总结优点和经验,明确缺点及原因。
二、讲解方法与技巧
讲解和讲述的不同之处在于:讲解不是讲事,而是讲理,不用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侧重于发展理论思维能力。要领是理论思维的起点,是判断、推理的依据。要抓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分化和泛化,分化是辨认几组概念之间的差异,理解所讲概念的本质属性及其基本特征;泛化是辨认同一组要领内各种事物的差异,了解它们的主要区别。逻辑学把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称为概念的内涵,把具有这种属性和特征的事物的全体称为概念的外延。内涵与外延相关,即内涵扩大则外延缩小,内涵缩小则外延扩大。讲解概念要在事实基础或实验基础上提出概念使学生认识其必要性和客观性;要从具体到抽象,准确地界定要领的内涵即正确阐明概念的定义;要引导高年级学生认识概念的发展,如“时间”、“空间”概念,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反映了人类对时空要领认识水平的提高。按照要领形成的三阶段论,学生从课程中获得的科学概念(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概念)应当是在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定量精确的水平上的完整认识。只有掌握基本概念,才能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解规律、原理和法则,组成科学的概念体系,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一)讲解的常用方式
第一种是解说式。运用学生耳闻目睹的丰富事例(包括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接触概念,从感知到理解概念。或者把未知与已知联系起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对古文、外语、专业术语作出准确的翻译,对疑难词语作出恰当的解释。这种方式一般用来讲解无需定量分析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文科教学中,运用较多。
第二种是解析式。解释和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规律(定律)、原理(定理)和法则(公式),是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巧训练的重要部分,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归纳。分析事实、经验或实验,抓住共同因素,概括本质属性,综合基本特征,用简练而又准确的词语作出结论,再把结论用于实践,解决典型问题,最后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内容进行比较,指明分界点和联系点。另一条途径是演绎。首先讲解规律(定律),原理(定理)和法则(公式),再举出正反实例应用。
第三种是解答式。以解答问题(包括思考题、练习题、智力测验题、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有一定的探索性。先从事实材料中引出问题(也可以直接提出问题),接着明确解决问题的标准,再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择优,进而提出论据,开展论证,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果,然后作出总结。上述三种方式都与讲解概念密切关联,概念(特别是理科概念)是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计算、制图、操作等)的依据,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概念的应用。讲解概念若不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结合,就会使理论脱离实际而僵化,就不能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讲解常用的方法
1.实例解说法。
对经验或实验中的“为什么”作出解释,就事说理,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澄清先人的错误的观念。
2.对比求异法。
将未知与已知对比,从比较中找出差异,鉴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在区分要领的基础上掌握规律、原理和法则。
3.引经据典法。
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包含科学的逻辑证明,因此可以引用经典著作中的有关内容为依据,进行解释和论证,但不能曲解原意。
4.层层剥笋法。
一环套一环,环环扣紧;一步跟一步,步步推进。既按照教材的体系,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解。
5.逻辑推理法。
从若干个事例中推导出一般原理,即从个别到一般,称为归纳推理;将理论、原则就用于具体事例,即从一般到个别,称为演绎推理;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其中一个对象还有其他属性,由此推出另一对象也有同样的其他属性,称为类比推理。这五种方法存在彼此兼容的关系,在讲解过程中,可以一种方法为主,兼用其他方法。
三、讲读方法与技巧
讲读是以讲导读,以读助讲,相辅相成。主要用于语文和外语教学,作为讲授学科知识和进行学科德育的手段,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途径。其他课程有时也用了教材中的重点句段,以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海市育才中学总结了“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经验,认为“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则贯穿始终。这一经验在全国推广后,效果很好。
讲读中的讲主要有五种方式:
(一)范读评点式
一篇课文由教师和优秀学生分段范读,范读一段,评点一段。
(二)词句串讲式
在朗读课文时,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词句,筛选重点词句板书。读完后,再把板书的词句串联起来讲授。
(三)讨论归纳式
读到容易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地方,提出讨论题,学生发言后,教师作小结。
(四)比较对照式
读完课文后,将文中的人与人、事与事、物与物进行比较,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过程中讲授知识,进行德育。
(五)辐射聚合式
把讲读的课文向文体相同、主题相近、写法相似的已经教学的课文辐射,再聚合成知识规律。
在上述五种方式中常用的讲法有以下八种:(1)先叙后议法。先讲文中的事,后议其中的理。(2)由表及里法。先讲语言的表层结构,再讲语言的深层含义。(3)词句推敲法。抓住重点词句,推敲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4)标点分析法。分析某些标点符号在文中的特殊作用,并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作用。(5)抒情表意法。围绕人物个性、情节特点、时空环境、场面气氛,在讲读中抒情,表达课文思想内容。(6)提要钩玄法。分段讲读后,用十分精炼的词语概括段落大意或基本观点。(7)以争求真法。组织学生对课文中某个重要问题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求得真理。(8)读写挂钩法。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挂钩,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
讲读中的“读”分教师读和学生读两种方式,学生读的方法有预习性的默读和朗读,体验性的重点朗读和表情朗读,鉴赏性的齐声朗读、分组朗读,扮角色朗读等。具体在什么时候采用什么读法,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定,并当堂向学生讲明。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即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感觉、知觉、联想、想像、兴趣、情感等心理功能,体察语气语调,品味语言风格,在语言的感受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四、讲演方法与技巧
高年级的课文教学和期终总复习,由于涉及面广,时间有限,需要首尾连贯地讲授,中间很少插入其他活动,这就是讲演。虽然讲的时间较长,但有启发性,学生基础较好,大都能够接受,并不等于注入式。讲演可分为两种方式,常用的方法各有五种。
(一)浓缩式
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增加每堂课的知识容量,提高45分钟的讲课效率。常的方法有:1数字概括法。
如把三角基础知识概括为“一二三四”。一组推广:锐角三角函数一任意角三角函数;二类问题:一是求值的问题(给角求值的问题和给值求值的问题),二是求角的问题(给值求角的问题和三角方程问题);三套公式(同角公式、诱导公式、加法定理);四个图像: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函数图像和性质。
2特点归纳法。
如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不同,具有“八多”的特点:短句多;自然句多;省略句多;移位现象多;减缩形式多;套语多;惯用语多;常用词汇多。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具备运用英语口语结构形式的能力,这是发展英语听说能力的先导因素。
3串点成线法。
把若干个知识点连成线,使之系统化。如体育课讲跑的竞赛规则,分为短距离跑(100m、200m、400m)、中长距离跑(800m、1500m、5000m、10000m)、接力跑(4×100m、4×200m、4×400m)、跨栏跑(100m栏、110m栏、400m栏)。
4以点带面法。
如曹禺的《雷雨》第二幕,课文长达18页,周朴园的问句有52个,引导学生探索52问的奥秘:问题性质、问题成分、组合形式。这样,一牵一“问”而牵动全文,可以收到长文短教,事半功倍的效果。
5纲举目张法。
通过抓起纲绳来张开网目,“纲绳”指教材的文脉,“网目”指教材的内容。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情节线索是“找表一藏表一献表一读表”,理清线索,省时省力,可用阅读指导写作。
(二)综合式
总揽教材全局,交叉综合知识,剖析网络结构,提示内在规律。常用的方法有:1概念链条法。
把一个个概念联成链条,讲明相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模块拼合法。
如地理课把政区图作为底图,在它上面逐一叠加地形图、等温线分布图、水系图等。每加一图就拼合了一个知识模块,显示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3分类比较法。
如英语课把等音异义的单词、同形等音异义的单词、同形同音异义的单词归类比较。
4单元总结法。
如《〈家村调查〉序言》、《〈呐喊〉自序》、《〈物种起源〉导言》三篇课文合为一个单元,在总结思想内容后,从篇章结构的共同之处总结“序”的文体特点。
5学科交叉法。
如解极值问题,先按物理定律、公式列出函数关系式,分析取得极值的条件,再用配方法求极值或三角函数求极值。以物理学理论为指导,数理结合。
第四节 教师启发方法创新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技巧之一,其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励志法
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激励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首要方法,也是运用其他启发方法与技巧的重要前提。因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前进的精神支柱,是持久不衰的学习动力。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动机,有了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学习才会刻苦努力。陈景润之所以能摘取“哥德巴赫猜想”皇冠上的明珠,张广厚之所以能攻克函数论研究方面的难题,都与他们立志为祖国做出贡献有关。很多优秀教师在这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二、明理法
所谓“明理”,是指在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堂课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这一学科,学习这一堂课的重要作用、意义、任务和要点,必要时还应介绍所讲内容当前发展的状况,应该攻取的重点或努力的方向,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他们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如教语文时,可以说明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一个人只有语文学好了,才能比较容易地学好其他几门功课。教数学、物理、化学也应如此。具体到某一堂课,如讲解语文中的“怎样写好读书笔记”,数学中的“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物理中的“电的应用”等时,也应该首先向学生讲明学习这些知识的用途,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能兴趣强烈,劲头十足。
三、创设情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愤”、“悱”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激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