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一个成功的演说家要使自己的讲演对听众造成心理与感情上的冲击,要通过不断变化声音的方式,使你的表达列为生动、强劲和富于弹性。同时还要强调重要的要点,不重要的跳过去。这全靠平时的努力和辩前的充分准备。没有这些临场应变的重要前提,是不可能处变不惊,从容自若的。
怎样与听众作好沟通
一名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与听众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作用很大,有助于说话者很快进入角色,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沟通的方式是很多的,下面谈些最常见的方法:
一、学会和听众“拉关系”
在演讲过程中,最好的方法是,一开始便指出你与听众之间具有某种关系。
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兰曾经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德堡大学向毕业生讲话,他是这样开头的:很感激各位亲切的欢迎辞,我身为英国首相,应邀前来贵大学,实非寻常等闲之事。不过我觉得,本人当前的政府职位,恐怕不是各位盛邀的主因。我的母亲是美国人,出生于印第安纳州,而我父亲则是德堡大学首届毕业生之一。我可以向各位保证,我深以与德堡大学有关联为荣,并以与各位是同乡为幸……
开头的这几句话便打开了与听众交流的通道,这是最简明而真诚的。麦克米兰提到美国学校,以及他母亲和身为先驱的父亲所熟悉的美国式生活,马上就替自己赢得了友谊,也使自己很快进入了演讲角色。
三、尽量多使用“你”
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你”而不要用“他”或“他们”。使用这种方法能够让听众经常维持在自我感觉的状态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有人以《硫酸》为题发表演讲,他说道:
硫酸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为在炼油时,必须使用大量的硫酸。
如果没有硫酸,你的汽车将无法行驶,你必须像古时候那样骑马或驾驶马车。不管是照亮你办公室的电灯,或是照亮你餐桌上的灯光,或是在夜晚引导你上床的小灯,如果没有硫酸,都将成为幻想。
你早上起床后,转开水龙头放水洗澡。你转的是一种镍质水龙头,在其制造过程中,也少不了要使用硫酸。在制造你的搪瓷缸时也需要用到硫酸。你使用的肥皂可能是油加上硫酸处理而制成的……
在你没有和你的毛巾打交道之前,它就已经和硫酸打过交道了:你使用的梳子也需要硫酸处理,如果没有硫酸,一定制造不出来;还有,你的刮胡刀当初在制造过程中。也一定曾经浸在硫酸中处理过……
你下楼吃早餐,如果你使用的杯子与盘子不是纯白色的,那更是少不了它。因为硫酸一向被用来制造镀金及其他装饰性染料。你的汤匙、刀子、叉子如果是镀银的,一定在硫酸中浸过。
就像这样,在一整天当中,在每一方面,硫酸都在影响你。不管你到哪儿去,都无法逃过硫酸的影响。没有它,不但打不了仗,也过不了和平生活。因此,这种对人类极为重要的硫酸,实在不应该被一般民众所完全忽视……但很不幸的是,事实却是如此。
此人在演讲中巧妙地使用“你”,并把听众嵌入图画之中,因而维持了听众的注意力。不过,有时候使用“你”可能是很危险的。如果这个“你”不是在听众和演讲者之间搭建桥梁,增加友谊,而是挖掘鸿沟,造成分裂,那么你就不要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说话。如果你以一个行家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发号施令,对听众进行说教,那么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遇到这种情况,你最好说“我们”,而不要说“你”。
四、让听众参与进来
很多时候,让听众参与演讲,对自己尽快地进入演讲角色是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只需要使用一点点小小的表演技巧,就能够使听众跟着你的演讲思路前进,关注你的每一个词语。
如果你在台上演讲,台下听众没有被吸引,就如隔有一堵墙,那么你就要利用听众的参与来推倒这堵墙。在挑选听众来协助你展示某个论点时,听众对你的注意便会明显地提高。
比如你为了说明汽车在煞车后还须多大距离才能停住,你可以请前排一位听众站起来帮你展示汽车在不同速度之下,这个距离会有怎样地改变。这个听众握着一条钢制卷尺的一端,顺着走道拉出十多米……
一般情况下,听众看着这个过程,便会全神贯注地听你演讲。其实,卷尺除了生动地展现你的论点外,还是沟通你与听众的道具。如果能够让听众参与,听众就成了你的合伙人,七22Q1而不是你信息传递的对象了。
巧设悬念,一开头就吸引听众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演讲是一个信息传播和反馈的过程,如果开头传播不顺利,会极大影响到反馈的质量。反之,如果有一个精彩开头,也就获得了先机,就会把传播和反馈的管道一下子打通,其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要使你的演讲先声夺人、引人人胜,就要有个好的开头,而设悬念激发听众兴趣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所谓悬念,是人们急切期待明白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心理状态。演讲时巧设悬念,可以勾起听众的迫切期望和悬念意识,使听众产生浓厚的探究心理和倾听兴趣。具体来说,设置悬念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惊人的结果构成悬念。
以倒叙方式布局的演讲,常采用这种思路设置悬念。听众被惊人的结论所吸引,就会进一步去研究这个结论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所谓惊人的结果,不外乎是一些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英雄的壮举,伟大作品的诞生。下面就是一篇演说的开头:
在82年前,也正是这个时候,伦敦出了一本被社会公认为不朽的小说杰作,很多人都称它是“全球最伟大的一本小说”。当该书出版之初,伦敦市民在街头巷尾,朋友相遇,都要彼此问一声:“你读过这本书吗?”答案一定是:“是的,我已经读过了。”
这本书出版的第一天,便销出l000册,两星期内共销出15000册;自然,以后又再版了许多次,世界各国都有了译本。在几年前,大银行家摩根用高昂的价格,买到了这本书的原稿,现在这本原稿和摩根其他的无价宝物,一并陈列在纽约市的美术馆中。这一部世界名著是什么呢?就是狄更斯所著《圣诞节的欢歌》。
这篇演说的开头非常成功,它一开始就引起听众的注意,并且还使这种兴趣逐步增大。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它勾起了你的好奇心,使你的心情仿佛悬在半空中一样。
2.用实物来刺激听众注意
在一个古钱币展览会上,一位男士用两个手指捏了一枚钱币,高举过肩,这自然使观众都向他手上的钱币看。然后,他才开始演讲:“在场的诸位,有没有人在街上拣到过这样的钱币?”接着,他开始讲述这枚钱币的珍稀和他的收藏经过。
拿一些实物来给听众看,这是引人注意的一个最容易的方法。这种实在的刺激物,有时在一些知识程度较高的听众面前,也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3.以故事导入话题
人们大都是爱听故事的,一般人尤其爱听演说者述说有关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已故美国著名牧师康维尔,曾把他的那篇《遍地黄金》演说了6000次之多。这篇著名演说是这样开头的:
1970年,我们沿着土耳其底格里斯河顺流而下,走到巴格达城时,便雇了一个向导,领我们去看西坡里斯、巴比伦……
接着他把这个故事逐步讲了出来。这是能够抓住听众注意力的最好开端,这种开端,十分简单明白,非常容易成功。它灵活轻松,能使听众不知不觉地随着它走,因为他们都希望知道后来发生了些什么事,都会平心静气地听他讲下去。
4.突兀的提问构成悬念。
问题,总是听者所关注的,特别是那些与听者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所以,问题本身就是悬念。问题提出得越突兀,悬念的吸引力就越强。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大学举办写作知识讲座,主讲老师在谈到细节描写时。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男生和女生回到宿舍时,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有什么不一样呢?”
台下的大学生们活跃起来了,有的私下议论,有的举手回答,有的干脆掏掏口袋,模拟一下自己回宿舍时找钥匙的动作。主讲老师让同学们议论一阵后说:“据我观察,大多数的女生在上楼梯时,手就在书包里摸摸索索,走到宿舍门口,凭感觉捏住一大串钥匙中的那一把钥匙,往锁孔里一塞,正好门开了。而大多数的男生呢?他们匆匆忙忙地跑到宿舍门口,
‘砰’的一脚或一掌,门不开,于是想起找钥匙。摸了书包摸裤袋,摸了裤袋又摸衣袋,好不容易摸到了钥匙串,把钥匙往锁孔里一塞,打不开。原来钥匙摸错了。”
主讲老师的描述引起了会场上一片会心的笑声,老师趁势总结道:“把男女生回宿舍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描述出来,就是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的生动又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这位老师先制造悬念——提出一个很突兀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悬念的答案,然后解答悬念并抛出讲课要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以新鲜、奇异的事物构成悬念。
新鲜、奇异的事物后面,隐藏着新事为什么新、奇事为什么奇的悬念。构思即兴说话的悬念,精心选择、运用新奇事实材料,可使悬念高高吊起读者的倾听“胃口”。
6.以鲜明的对比差异构成悬念。
对比差异就是矛盾,越是鲜明的对比,越是悬殊的差异,就越引人注目,就越能强烈地吸引听众去探究原因,去了解矛盾的发生、发展和最后结局。
7.以越轨、反常行为构成悬念。
正常的事人们不足为奇,超越常规,一反常理、常态的行为,人们就要感到好奇了。构思即兴说话的悬念,巧妙借助越轨、反常的事实材料,可收到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效果。
设置悬念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运用与内容相联系的实物;可以运用突然发出、与主题反差较大的情感;可以运用听众一时难以回答上来的串词;可以运用带有夸张色彩的动作;可以运用录音、幻灯、录像设备等。
总之,悬念的产生,得益于一些事实存在的不合理性。突然将一些令人莫名其妙、迷惑不解的事情推到人的眼前,悬念就随即产生了。但应当注意的是,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时间以分秒来计算了,因而,当今社会的演讲也要适应时代的这一特点,在演讲切入主旨之前,不要绕太大的弯子,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在讲一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情上,而应尽快打开场面,切入主题。
此外,在设置悬念的时候,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新奇,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二是要形象,处在情理之中;到位,表达圆满自然。
让你的话更有煽动性
大凡成功的演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直入人心、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演讲者的语言必须具有很强的煽动性才行。否则,如果你的话太平淡,听众是不会被打动的。比如,我们常见那些失败的演讲者,他们总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空话、套话连篇,却很少表达真情实感。也就是说,他们不愿用自己的声音说自己的话!
演讲既是向听众传达信息,也是在进行感情的交流。优秀的演讲是情蕴于辞、情出于理、情发于声、情寓于意,是注重话语的煽动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意、日疯狂肆虐,英国面临国土沦险的危险。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临危不惧,向民众发表了的一次著名的演讲,他这样说道:
“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一定要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上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在陆地作战,在田野作战,在山区作战。我们宁愿让伦敦在地球上毁灭,也决不投降!……”
这篇演说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斗志,很快传播到欧美反法西斯战场。据丘吉尔的秘书说,口授演讲稿时,这位年近古稀的首相“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泪横流”。这篇演讲没有高深的理论,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洋溢炽热的爱国热情感人至深。澳大利亚前总理盂席斯评论道:“丘吉尔懂得,作为演讲,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我也是义和团》,同样令人为之动容:
“……外国人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义和团是爱国者,他们爱自己的国家胜过爱别的民族和国家。我祝愿他们成功。义和团主张要把我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这也是我的主张……”
马克·吐温作为八国联军之一的美国的公民,竞义无反顾地站在被镇压的中国义和团一边,显示了他的政治良心和道德勇气。他的演讲见解鲜明独特,发出了正义之声。
米歇尔1817年在法庭上的辩词,有一段是这样的:
“我不想为自己辩护,我不接受辩护!我的身心都属于社会革命,并愿意为我的一切行动负责……我想树起一道火墙,阻止入侵的凡尔赛分子。我没有任何同犯,我的行动都是自发的……如果你们不是胆小鬼,你们就杀死我吧!”
在这篇演讲慷慨激昂,米歇尔的每句话简洁而有力,毫不含糊,显示献身正义事业、蔑视反动法庭的无畏气概。
在中国,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更是大义凛然,充满了战斗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