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着面孔说话,会让孩子感觉父母离自己很远,孩子就难以对父母敞开心扉;板着面孔说话,还会让孩子误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板着面孔说话,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故意跟父母对着干,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小然上幼儿园前,一次,她正在玩玩具,突然发现墙上有个特别的小孔,就好奇地用手去抠,我看见了,吓出一身冷汗,急忙冲过来,厉声说:“小然,不许动!”
小然被我的样子吓住了,连忙把手拿开,惶恐地看着我。我发觉自己有些失态,就换做笑脸,温和地说:“小然,那是电源插座,有电,很危险的。小然是个好孩子,以后不要用手去摸它,好吗?”
小然看着我,不像刚才那么紧张了,点点头,说:“好。”“来,小然,妈妈跟你一起玩积木。”
玩了一会儿,小然彻底放松了,对我说:“妈妈,你刚才的样子好难看哦!”
“对不起,宝贝,刚才妈妈把小然吓着了。妈妈以后不再板着面孔说话了。”
然后,我把之前贴在插座上又脱落的胶布重新粘好了。
不同的面孔情态,会引起人不同的感受和反应。尤其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虽懵懂无知,但心灵特别敏感脆弱。他们的错误,常常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的,这时,如果父母板起面孔,用严厉、责备或不满的语气讲话,便会让孩子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用关切的面庞、温和的语态,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妹妹曾告诉我一件事:
随着慢慢长大,尤其是上学后,小刚有了自己的主见,对我意见越来越多了。
比如,他经常对我说:‘妈妈,你说话可不可以温柔点啊!老是板着面孔说我的不对,口气又凶,你肯定是不喜欢我。别人的妈妈都不像你这样凶。’
我很生气,说:‘妈妈每天辛辛苦苦地养育你,你倒说妈妈不温柔?’
‘妈妈,我一看你板着面孔,本来想对你说的话,也不敢说了。我好羡慕别的同学的妈妈,对他们好温柔,好亲切。’
“儿子这话说多了,也让我开始反思。想想,好像我真是这样,每次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总是用居高临下的教训口气,不自觉地板起面孔,让孩子觉得不舒服。”
我说:“是啊,父母常常不是用一种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孩子,而是觉得他们小,什么都不懂,需要严肃地教导。其实,把孩子当朋友来对待,孩子才更愿意听你的话。”
“嗯,小刚说:妈妈,你如果不板着面孔,我会很开心的!”妹妹说。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你只要把道理给他说明白了,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就不会坚持自己的错误。对于父母来说,不是需要板着面孔,才能树立威严。”
“是啊,后来我对小刚说话,就注意调整自己的表情了。你别说,当我表情温和的时候,语气也跟着温和了,小刚现在对我的不满也消失了。”妹妹说道。
父母的每个眼神、神态,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板着面孔说话,会让孩子感觉父母离自己很远,孩子就难以对父母敞开心扉;板着面孔说话,还会让孩子误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板着面孔说话,还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故意跟父母对着干,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因此,父母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感受,注意自己说话的表情神态,否则,就可能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
有一次,我们班上打扫卫生,一个学生在嬉闹中不慎把窗玻璃打破了,扎破了另一个学生的胳膊,流了很多血。打破玻璃的学生吓呆了。
我来到现场后,一边把受伤的学生送到校医务室,一边吩咐其余人把玻璃打扫干净。
这个学生是无意间做了错事,事后又满脸愧色,我就没有批评他。但因为涉及到损坏物品的赔偿和医疗费用的问题,我还是告诉了那个学生的家长,让他到学校来一趟。
在等待爸爸来到的期间,那个学生非常紧张,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扭动着,难以安静下来。
爸爸来了,学生的眼睛不敢看爸爸。他父亲先向我笑着说:“林老师,我的孩子给您添麻烦了。损失和医疗费是多少,我来赔偿。”
然后,他又转向孩子,温和地对他说:“孩子,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受伤的同学,你还要向人家道歉哦!”
这个学生听到父亲的话语,才抬起头看父亲的脸,只见他脸上没有生气和责备的意味,而是一副平和的面容,才放下心来,说:“爸爸,我不是故意的。我也好难过的。”
“我知道,不过你以后要改掉毛手毛脚、做事不专心的毛病,以免再造成这样的失误。”
“爸爸,我一定改!”孩子由衷地说道。
这位父亲对儿子的失误处理得非常好。他没有板着面孔,给孩子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而是理解孩子此刻的心情,就事论事地点到为止,让孩子从内心产生自省,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