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中,有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一个人总趋向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工作表现卓著者将被提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如果他们继续胜任,将被进一步提升,直至到达他们所不能胜任的位置。
这个现象,有个学名叫作“彼得原理”,它是美国学者劳伦斯经过多年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同帕金森原理、马太效应、水桶理论等齐名的管理学定律。
现实中,能够反映彼得原理的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比如一名优秀的教授被提升为系主任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一名销售冠军在被提拔为销售主管后,却不能将之前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本部门中;一些在现任职务上干的非常好的领导,到了更高一级职务上之后,却再也找不到他之前的雷厉风行……他们这都是怎么了?
用劳伦斯的话说,那就是他们已经到达了“不能胜任的位置”。
据统计,几乎100%的新经理被提拔后,都会出现工作不适、疲于应付的状况,有高达40%的新经理则始终无法穿越这一迷茫期,会在走马上任后的短短十八个月内遭遇滑铁卢,甚至会被打原型,从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
所谓“躺着也中枪”,这些不幸的新经理人都成了“彼得原理”的验证品,这其中最让人郁闷的莫过于,刚被提升到了管理职务,就已经触碰到了自己事业前程的天花板——不能胜任的职位。
话又说回来,大多数新手管理者,在面对全新的管理局面和更复杂的人际关系时,自然不会心甘沉沦,他们会使尽浑身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凭借自己深厚的内功和卓凡的毅力,顺利度过上任后的不适期,用事实证明自己能够胜任新的管理职位。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中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对经理人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那些不够成功、不能胜任的经理人各有其缺陷和不幸,而那些成功的能够迅速胜任管理岗位的经理人,则有着相似的潜质。
1.善于发挥领导力
在一场“如何提升基层管理者领导力”的研讨会上,一位同人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管理者有不同的层级:
四流管理者:自己干,下属没事干;
三流管理者:自己干,下属就会跟着干,自己不干,下属也不干;二流管理者:让下属去干,自己不干;
一流管理者:让下属拼命干,自己不干。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再对它们进行更深度的阐释,或许更能反映现实情况。
四流管理者:过关注于实务,具有执行人员意识。这些管理者,需要着重进行管理者角色意识的强化,即强化自己的领导职能,而不是将过多时间用于实务上。
三流管理者:只是公司高层指令的一个传递媒介,没有自己的主见,只会去监督员工。他们需要强化对管理流程业务的熟悉,以及主导思维的打造。
二流管理者:能够领受任务,制订相应的计划并努力去达成目标。这种管理者,如果能顺利达成任务目标,应该还算可以。但为什么还只是二流呢?就是因为他们时常不能达标。这就需要管理者要实现由管理到领导的转变,因为管理者是需要借助员工来完成任务的,因此需将重点放在“人”上,放在对“人”的领导上。
一流管理者:有着深厚的领导意识和使命感,他们为创造更好的业绩,勇于承担责任,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这种管理者,知道自己存在的理由就是为组织创造价值,所以他们能为更好的业绩而努力,这是使命感的力量。同时,他们也具有系统性的格局,在他们的眼里,既有人,又有事,他们能够将生存(人事匹配和完成基本任务)与发展(人才培养和业绩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他们的眼里,既有例行事务,又有例外事务,他总是能将主要精力与时间放在处理例外事务上,也就是积极地解决问题,能够将领导力完美释放。
什么是一流的管理者?就是那些具备领导意识、能完美地释放出自己领导力的管理者。
2.承担起自己的领导责任
笔者曾亲眼看到过一个朋友这样怒斥员工:“你们怎么搞的?工作是怎么干的?不知道客户的具体需求,又不按照公司流程来进行实施,一天到晚就像催命鬼似的,让公司上上下下为你们而忙碌着。你们对工作太不负责了!”
且不说,这位朋友面对员工的正常要求一直借口忙而推脱,员工向他咨询标准化执行文件他也一直敷衍了事,出了问题就将责任全部推到员工身上,这样做非常不应该。
管理者,就是一个部门、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就是责任者,其本身就应该承担责任。如果在自己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只懂得去埋怨下面的员工,那么,这样的管理者当然是不称职的。
作为对应,在另一家企业授课时,笔者听到有位营销经理对员工说过这么一番话:“你们都是我的下属,你们每个人做好了成绩,你们的成绩全部都是我的成绩。同样的,你们每个人做错了事情,你们所有的错误也要我来承担。所以说,我们是一条战线上的!”
这才是管理者应该表现出的形象与气度。不管管理者的权限范围有多大,都应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承担起相应的、最大的管理责任!
外部出了问题,要从内部找起;
员工出了问题,要从领导找起;
工作出了问题,要从自身找起;
经营出了问题,要从管理找起;
今天出了问题,要从过去找起。
这才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一种理性思维方式。当工作中的矛盾凸显、问题出现、前进受阻时,要勇于正视过去,勇于剖析自己,勇于承担责任。
1973年,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将自己几十年的知识、经验与思考浓缩到一本书中。在这本名为《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的书中有多达36处谈到“责任”。可见,承担责任是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
3.具备“欣赏力”
管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别人来达成目的。取决管理者成败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其是否善于调动、借助下属的力量来完成部门和团队的任务。古语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要想让下属成为自己的“知己”,前提一定是先学会欣赏别人。
卡耐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最重要的特质,不是执行的能力,不是伟大的心智,不是仁慈,不是勇气,也不是幽默感,虽然这些都极为重要。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交朋友的能力,说到其本质,其实也就是欣赏别人优点的能力。”
领导者,欣赏别人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在管理大师德鲁克看来,最不能做管理者的人是“只注意别人的弱点而不是长处的人,这是狭隘的表现”。个中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如果一个管理者眼中揉不得沙子,满眼望去,尽是下属的缺点与不足,那么不仅作为其下属的员工会感觉很痛苦,他们本人也难以寻觅到自己事业的左膀右臂,不会有真正的帮手替自己分担。
“这个世界上没有废物,只不过是放错了位置”,拿破仑的这种欣赏力,造就了他那支所向披靡的军队。
管理者需要有辩证的思维,需要具备相当的“欣赏力”,管理新手要用恋人的眼光去看待下属,不要只盯着其缺点不放,因为一个人的缺点往往暗示着他的优点:
与其讨厌一个人的急性子,不如欣赏他的行动力;
与其讨厌一个人的强势,不如欣赏他的决断力;
与其讨厌一个人说话绕弯,不如欣赏他的思维缜密;
与其讨厌一个人行动缓慢,不如欣赏他的仔细和耐心;……
换一个角度去看人,你会发现众生都是如此美好。
4.讲求个人信用
老子说:“轻诺必寡信。”“信”与“仁、义、礼、智”并称为中国传统道德所强调的“五常”,五常即人应遵循的五种基本道德规范。所以,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立政立国的根本,是人人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如果不守信,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规范。
同样,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也应该讲求个人信用,说到做到,这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威严,也会让别人对你产生好感。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特别重视“个人信用论”,他曾说:“想要使部下相信自己,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兑现所承诺的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地做事,让人无可挑剔,才能慢慢地培养出信用。”而管理学大师华伦·班尼斯所作的一项研究成果同样发现,人们宁可跟随他们可以信赖的人,即使这个人的意见与他们不和,也不愿去跟随意见与他们一致、却经常改变立场的人。这些大师的言论无不说明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成为团队的“火车头”,带领员工去高效工作,就要做一个言行一致、让人觉得足以信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