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伊拉克是两个毗邻的穆斯林国家,两国的共同边界全长1208公里,其中有100公里是以阿拉伯河为界。阿拉伯河的两岸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了争夺石油资源,两伊在阿拉伯河的主权划分上有重大的分歧。
两伊虽然都是穆斯林国家,但伊朗公民多是波斯人,伊拉克的主要居民是阿拉伯人。从历史上看,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夙怨很深,曾多次发生战争。另外,在伊斯兰教派的信仰上,伊朗教徒大多属于什叶派,而伊拉克有不少教徒属于逊尼派,萨达姆总统领导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成员即属于逊民派。1975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斡旋下,两伊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规定以阿拉伯河为界。这个协议使伊拉克蒙受耻辱。萨达姆·侯塞因上台后公开宣布:“将进行战斗,收复领土,以悍卫伊拉克的荣誉和阿拉伯的民族、主权。”
1980年4月1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生了一起谋杀事件:4月1日,在巴格达穆斯坦西里亚大学举行的“世界经济讨论会”上,一名伊拉克籍的伊朗青年扔出一枚手榴弹,将出席会议的伊拉克总理阿齐兹炸伤,死伤数人。萨达姆冒着大雨来到事发现场,发表了煽动战争的激励演讲。伊朗总统霍梅尼则针锋相对,这位上台后就神权治国,不仅要在伊朗搞伊斯兰革命,还要来个世界性的,伊拉克首当其冲,扬言“一直打到巴格达。”
萨达姆·侯塞因可是个硬派人物,1980年9月,他宣布废除1975年协议。
9月22日,伊拉克10万大军以收复被占领土为由,从陆地到空中发起立体战争,占领了伊朗近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伊拉克原想通过突然袭击,迫使伊朗屈服,以取得的战争成果作为谈判的筹码,重新拟定两国边界。但是萨达姆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伊朗经过了最初的一段惊惶失措之后,很快就稳住了阵脚。
1981年5月,伊朗军队开始反攻,收复大部分失地。1982年6月,伊拉克实行单方面停火,将自己的军队全部撤出伊朗领土。国际社会认为两伊停战和谈的条件已经具备,一再呼吁双方停止军事行动。伊拉克表示愿意接受和谈,准备坐下来与伊朗谈判。伊朗虽然也表示“在条件成熟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但是骨子里,却要对伊拉克进行报复,同时认为自己也有条件和潜力从军事上打击敌人。
两伊的经济力量相差无几,但伊朗有正规军43万人,在数量上多于伊拉克22万,而且穆斯林人勇敢善战不怕死。但是伊朗却忽略了伊拉克的优势,他们在武器性质和装备数量,尤其是坦克和飞机比起伊朗占有明显的优势。
1982年7月,伊朗军队发动“斋月行动”攻势,不仅收复了被伊拉克占领的土地,而且越过国界直逼伊拉克的巴士拉城。
海运要港巴士拉是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南临波斯湾,是伊拉克从海上出口石油、运回军火物资的中转站,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此城失守整个南部地区都将失去屏障,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巴士拉对伊拉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伊拉克如履薄冰,十分审慎地制定对策,他们使河流改道,扩大巴士拉城以北胡韦扎沼泽地;伊拉克还在自己的阵地前架起了数百道铁丝网,埋下了几十万颗地雷。并且不断地给守城部队换上刚从国外买回的新式武器,如专门用来对付步兵的远程火箭炮、反坦克导弹,甚至装备了毒气弹。
伊朗军队对巴士拉城的防御不屑一顾,他们明知伊拉克军队阵地坚固、地雷密布、火力凶猛,但是求胜心切。在没有认真研究步兵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的情况下,便制定了以“人海战术”为核心内容的“海巴尔”计划,组建了数十个“圣城敢死队”。
一队队成百上千的伊朗士兵,排着整齐的队形昂首挺胸,手挽手肩并肩高呼着“真主万岁”的口号,冲向带刺的铁丝网,闯入宽达2000米的雷场,随着地雷的爆炸声,在硝烟散去之后,只见成堆的尸体留在阵地上,没有一个士兵后退生还。接着又是一队士兵踏着战友们的缺胳膊少腿的黑色僵尸冲上去。伊拉克士兵被穆斯林视死如归的精神惊呆了,然而他们躲在掩体里只是闭着眼睛扣动机枪扳机,就会大有片伊朗兵倒下毙命。他们的火力网像张开血盆大口的魔鬼,吞噬着伊朗人的生命。伊朗兵似乎麻木了,他们抱定以血肉之躯铺出通向巴士拉之路。然而伊拉克给他们早已准备好的回敬还在后面,天空上的武装直升飞机,地面的坦克、装甲车组成更强大的交叉火力网,炮弹、枪弹更加密集地落在伊朗人的身上。
在事实面前,伊朗统帅部的将领们才认识到,20世纪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人海战术抵抗不了威力巨大的现代化杀伤武器,于他们才命令停止进攻。
进攻巴士拉一役,伊朗步兵阵亡2万余人,而伊拉克的伤亡却不到2000人。伊朗把战扬上失败的怒气转而袭击伊拉克的石油设施,伊拉克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双方不断扼制对方的经济生命线。自1984年3月以后,双方甚至连为对方运输石油的外国船只也开始袭击了,这就是恐怖一时的“油轮战”。1985年3月,两伊又互相用导弹袭击对方的首都,开始了“袭城战”。1987年1月9日,伊朗集结20万部队,向伊拉克发起最大一次攻势,历经50天的血战,伊朗伤亡10万人,伊拉克也付出伤亡4万人的代价。
1988年初,伊拉克改变战略,转防御为主动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向伊朗军队发起一系列进攻。仅用2天就将伊朗军队赶出法奥半岛。紧接着,伊拉克又夺回沙拉姆杰地区及北部一些山区,伊朗军队节节败退,渐渐退回伊朗境内。
波斯湾海域成了战云密布的危险区,令国际社会局促不安。但两伊战争也陷入了僵持局面。双方没有胜者,法国一家报纸将两伊比喻为“两个精疲力竭、旗鼓相当的拳击手,谁都无力击败对手”。早在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在联合国的多次调解下,两伊终于接受了598号决议,于1988年8月20日停火。
两伊战争是20世纪80年代伤亡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物资消耗和经济损失最大的一场战争。双方造成200多万人伤亡,经济损失达八千亿美元,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给世界经济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