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意为“日光灼热”,位于亚洲西南面,是一片约占全球陆地五分之一的广大土地。接近中央地带正好有赤道线通过。非洲干旱少雨,这里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的土地占三分之一。大部分的非洲国家依赖农业为生,但从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开始,有许多干燥地带,时常发生旱灾,对人畜造成严重的危害。
20世纪,在这个干燥的大陆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自然灾害。比如,在60至70年代,十几个国家发生了连续三年的大旱。茫茫大地上,土地龟裂,河干了,井干了,哀鸿遍野。后来的岁月里,非洲土地上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到了1982年,旱魃这个恶魔在非洲更加肆虐。尼罗河的一条支流干涸了,水中生物的干尸铺在河床上;往日绿油油的良田变成了荒原,且全部龟裂。骨瘦如柴的人们在干渴和饥饿中挣扎,不断有人死去。
旱情一天天加重。在佛得角、冈比亚、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乍得第8国,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大门紧锁,街头行人稀少,社会生活陷入了瘫痪。这里空气已经凝固,风中没有一丝湿气。孩子们饥渴难忍的表情、老人绝望的眼神、妇女们低沉的哭泣、男人们无奈的叹息,构成了人间悲剧。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的东北部,是一个高原国家,素有“非洲屋脊”之称。有名的东非大裂谷从南到北纵贯全境,它宽一百公里,深两公里,将高原劈成两半。东北和南部为沙漠地区。以往,发源于高原的河流流入邻国,因此埃塞俄比亚素来被非洲人称为“东北非水塔”。然而,这次在非洲24个重灾国中,它受灾最为严重。全国102个县,有九个遭受到旱魃的袭击,湖泊干涸、江河断流、田地干裂,九十万人沦为难民。其中,北部受灾特别严重。那里本来就长期缺雨,旱魃袭来,虫灾、霜灾、麦锈一起侵袭,造成大面积饥荒。
当时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库尔特·詹森向新闻界透露:“从1982年2月至11月,埃塞俄比亚持续干旱,造成饥荒严重蔓延,因饥饿和疾病死去的人与日俱增,已超过30万。”
莫桑比克在非洲东南沿海,地势起伏,有高原山地,也有平原。原先这儿雨量充沛,年降水量800至1200毫米。但是,一连几年的干旱,使得到处禾苗枯萎,遍地是死去的牛羊。大旱蔓延时,各重灾国都有难民涌到这块土地上,指望有水能救他们的生命。灾民一年之内陆增到450万人以上。他们都住在垃圾成堆的贫民窟。他们得不到足够的饮用水,可怕的传染病夺去了不少人的生命。
大旱魃侵袭到南部西海岸的安哥拉,原年降水量达1500毫米的地区减少到不足750毫米,大部分农作物绝收,造成饥荒大流行。更可怕的是,两个党派打起了内战。天灾加上人祸,使大批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灾民四处逃亡。逃难的路上,不断有人力不可支,倒在地上死去。大批的儿童被饿死。他们的尸体有的被草草掩埋,有的就被丢弃在路边。
在缺水少粮的莱索托,粮食储备已快用完,不少地方把来年的种子粮也全吃光了。在博茨瓦纳,本来就连年干旱,全国的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要进口十万吨粮食。旱魃袭来,千百万人流离失所,四处逃荒要饭。可是,四周的国家都遭受大旱灾,上哪里去要饭呢?结果,饿殍满道。
在津巴布韦北部,有个长里巴大水库。过去这里天蓝水碧,烟波浩淼。可大旱侵袭,仅剩下涓涓细流。原来在大水库里生存的河马、鳄鱼,变成了一具具腐臭的干尸。
在非洲东部的肯尼亚,赤道线横贯国土,东非大裂谷把国土分成两半。由于一半以上的土地是沙漠,旱魃横扫这块土地,使几十万人饥渴交加,旱情尤为严重。
旱魃肆虐达数年之久,夺走了50多万人的生命,使600万人背井离乡,两亿非洲居民挣扎在死亡线上。这是古老的非洲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到1985年底,非洲21个国家发生的粮荒,又使上百万人被渴死饿死,几百万头牲畜倒毙。在重灾区,赤地千里,白骨累累。
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旱灾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当然首先与非洲大陆的地理位置密切关。但是,还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现实原因。由于非洲大陆受西方殖民统治近五个世纪,各国的自然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多数国家治理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脆弱,无力面对连续的旱灾。非洲各国在独立后的几十年间,不顾国情地照搬西方发展模式,不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增加粮食生产,这也是因素之一。人口增长过快使经济负担过重,加上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使开荒式的滥砍乱伐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随意的放牧,使土壤肥力日益减退,蓄水能力大大下降,造成大面积耕地表面不断受到冲刷而趋于裸露。这样,在严重缺雨的季节里,保存在地表的水分很快地蒸发,造成农作物的大量枯死,形成了干旱恶性循环。
还有一个无可争议的重要原因,那就是这块土地上动荡不宁的战乱。战争不仅使生灵涂炭,而且造成大量土地抛荒,昔日良田变得芜草遍野,久而久之,许多地方变成不毛之地。再加上撒哈拉大沙漠以每年六七公里的速度向南扩展,每年有三至七万平方公里的耕地被沙漠吞噬。原来绵延千里的绿色土地,渐渐地变成贫瘠黄沙地。
1991年非洲南部发生特大旱灾,再加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等国持续不断的战乱,使成千上万的人们面临着被饿死的前景。
“救救非洲!救救非洲!”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呼吁。国际社会伸出了友爱之手,各国人民怀着对非洲居民的深切同情,纷纷慷慨解囊。“救救非洲饥民”运动在全球迅速开展。
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在中国、英国、法国、美国……到处响起“救救非洲饥民”的呼声。艺术家们义演,农民们捐赠粮食,工人们拿出钱和衣物,学生们纷纷捐出自己的零用钱……几年之间,国际社会向这块土地提供了上千万吨粮食,还有大量的药品、衣被和帐篷,对缓解非洲的大饥荒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是第三世界许多国家,自己的日子并不好过,却依然勒紧腰带,纷纷向非洲重灾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各国人民的慷慨捐赠,给千疮百孔的非洲土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非洲各国人民抗灾自救,立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