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主要战场集中在欧洲大陆进行。欧洲战场有四条战线:以英、法、比利时军队与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与奥匈德军作战的东线以及巴尔干战线、意大利战线。此外还有近东战线及高加索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西线具有决定性作用。
战争一开始,德军在第一次大战的作战计划,则早在1905年就制定出来了。即所谓的“施里芬计划”,此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其担任总参谋长其间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设想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占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牵制俄军。西线分左右两翼,左翼少数兵力仅仅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压逼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歼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
这个蓄谋已久的“施里芬计划”是个速决战计划,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远征军会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
指挥整体作战的毛奇将军对这个计划作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这样便削弱了西线,特别是西线右翼的兵力。
1914年8月4日早晨,德国第一、第二两个集团军,在埃米蒂将军的率领下,越过从建立以来从未打过仗的比利时边境,直奔列日要塞,开始实施“史里芬计划”。
列日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它的周围,环布着12个坚固的炮台。每个炮台都由装着装甲炮塔的钢筋混凝土构成,其中设有从机枪到8英寸口径大炮等400件武器。并在每座炮台四周挖有30英尺深的壕沟,全配有探照灯。所有的灯和重炮都可以降到地下。由勒其将军率领比利时王国军队的4万余人在此坚守,等待法国援军一到,便向德军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德军参谋总长毛奇按照“施里芬计划”,又在左翼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深壕高筑、按兵不动,只布置少数兵力以逸待劳,借以吸引法国部队,构成巧妙的“铁钻”态势,这就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受敌,一虚一实,迷惑法军,这一计划,是“施里芬计划”中的关键步骤,因此,施里芬对此十分看重,到他临死时,再三嘱咐说:“切莫削弱我右翼纵队!”
但他的后任毛奇将军虽然基本上保留了施里芬的设想,但却一再向东线和西线左翼分兵,原计划放在右翼的70个师的兵力削减很多,这无疑对以后战局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法军在其顽强却又固执的统帅霞飞将军的指挥下,一味地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对列日要塞置之不理,勒芒将军只好孤军迎敌。
德军在埃米希指军下用大炮猛轰炮台。比利时军队严阵以待,用猛烈的炮火还击对方。双方在列日要塞展开了激烈的炮击。炮击进行了一天,双方各有伤亡,日落时分,只好停了下来。第二天,德军见炮击占不了便宜,便用飞机从上而下轮番轰炸列日炮台,炮台四周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不大一会儿,便成了一片火海。德军见空袭得势,呐喊着潮水般地涌向炮台。但几次冲锋皆被英勇的比利时军队用交叉火力击退。又激战一天,只见炮台前面的德军尸体堆积到齐腰高,但列日炮台却一个也未攻下。
这天夜间,德国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亲自指挥一个步兵旅,采用穿插渗透的战术,从东西两个炮台之间的缺口攻入,并迅速占领了列日镇。但列日周围的炮台还在顽强战斗,阻碍德军的前进。
为了按照“施里芬计划”中的闪电战术,进攻法国,就必须尽快通过列日,德军从后方调来一门巨型攻城榴弹炮,一下子就摧毁了10多个炮台。到8月16日,列日指挥部所在的最后一座炮台,也被装有定时信管的穿甲弹命中,勒芒将军被炸弹震昏后被俘。
德军攻战列日后,便长驱直入,只用了四天时间,便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接着,便根据“施里芬计划”,兵分五路,直向法国首都扑去。
消息传到准备进攻阿尔萨斯和格林的霞飞将军耳朵里,他拍手喊道:“好!德军从北方进攻我们,我们则从东北出击,乘机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于是,他命令法国军队发起戟入,不到几天,便顺利地攻进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当法国军队进入阔别40多年的地方时,个个感到十分欣慰,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他们的胜利。可他们万没想到,这正是“施里芬计划”中所特意设置的圈套,德军用有计划的退却,来引诱法军深入,以便拉开他们与进攻法国的德军的距离,在适当时候展开反攻。
果然,德军刚一反攻,霞飞将军便接到一个个失利的消息:
“德第一集团军击溃从蒙斯来援的英国远征军!”
“我军在阿登森林与德军遭遇,经过三天血战,我军不支,已经向南撤退!”
霞飞将军并未灰心,援军的到来给了他信心,他调到左翼,以便从另一面夹攻德军。但德军指挥者毛奇只看到自己的部队逼近巴黎,并迫使法国政府于9月3日迁往波尔多,便以为“施里芬计划”就要实现了。他把原来的16个军拨出一半加强东线,人员上此时已少于英法联军。
由于战略失误,德军转眼受到联军的两面夹击,被迫在马恩河与英、法联军决战。9月5日,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8日英法联军及时楔入德军战线,严重威胁德军整个右翼。9-11日各路德军相继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也于15日受阻于埃纳河一带,于是设防固守。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双方参战人数达150多万,前后持续8天,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告终,联军向前推进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马恩河之战后,双方开始向沿海地带机动,但无任何战略意义,只是把战线延长到海边。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西线变成了400多英里长连续堑壕系统,在这条战线上曾发生多次重大战役,但战线进退不大,整个战线成僵持状态。
德军在其他几个战场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战果。东线包括东普鲁士战线和加里西亚战线。8月17日,俄军首先攻入东普鲁士。8月底到9月中,德第8集团军司令兴登堡及参谋长鲁登道夫,利用两路俄军没有密切配合作战的弱点,先在坦能堡战役中歼灭了俄国第2集团军,然后又进攻俄国第一集团军,迫使他们败退。9月13日,俄国退出东普鲁士。但俄军西南方面军则在加里西亚战役中(8月18日-9月26日),重创奥匈军队,迫使他们退守喀尔巴阡山脉一线。
在巴尔干战线上,奥匈军队虽曾于12月2日占领贝尔格莱德,但塞尔维亚军队顽强抵抗,到12月15日又收复了贝尔格莱德。
德国的速决战破产了,因为它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又过低估计了敌方的力量。经过1914年的战争,从总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看,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战略上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