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赢得很多人的尊敬仰慕。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且言语幽默,但是年轻时的他特别喜欢展露锋芒,说话也尖酸刻薄,谁要是给他说一句话,便会有体无完肤之感。后来,一位老朋友私下对他说:“你现在常常出语幽他人之默,非常风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觉得,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更快乐。因为他们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开口了。你的才干确实比他们略胜一筹,但这么一来,朋友将逐渐离开你。这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老朋友的这番话使萧伯纳如梦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敛锋芒,彻底改过,社会将不再接纳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从此以后,再也不讲尖酸的话了,要把天才发挥在文学上。这一转变不仅造就了他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同时也广受各国人民的敬仰。
你要是比别人聪明,不一定要张扬着让他人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的。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使你在与人共事时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也是让旁人敬佩的一种内在气质。
从另一方面讲,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谦虚,别人才不会认为你会对他构成威胁,你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成就要轻描淡写,我们必须学会谦虚,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永远受到欢迎。对此卡耐基曾有过一番相当精彩的论述:“你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吗?你知道是什么东西使你没有变成白痴的吗?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只不过是你甲状腺中的碘罢了,价值才五分钱。如果医生割开你颈部的甲状腺,取出一点点的碘,你就变成一个白痴了。五分钱就可以在街角药房中买到一点点碘,是使你没有住在疯人院的东西。价值五分钱的东西,有什么好谈的?”
小心避开口舌“雷区”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流言,学会处理它们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一课。最近某市对“上班族”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竟然获得了一些使人啼笑皆非,又颇值得我们深思的结果。其中当被问到“什么是吸引你每天上班的理由”时,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不上班,就听不到许多小道消息、谣言、流言、传言和谗言”一项后打了钩。
的确,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始终有许多人喜欢传播一些可疑的谣言。在一个复杂而忙碌的工作组织中,流言蜚语、小道消息更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流言把每一个人席卷于其中:言者捕风捉影,信口开河;传者人云亦云,添油加醋;闻者半信半疑,真伪难辨;被害者莫名其妙,有口难辩。
“说闲话的人”,通俗地来讲,是指那种“到处闹扯,传播一些无聊的、特别是涉及他人的隐私和谎言的人”,也就是“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虽说古人早有“谣言止于智者”的忠告,但智者毕竟很少,谣言总是会被传来传去。
每个人忙忙碌碌地在一起工作,固然是为了公事,然而一起工作总要说话,说话也不可能光说正事,难免会讲些题外话。其中有些闲谈是很有趣有益,然而有些却纯粹是伤害他人的闲话,无论有意还是无意,这种闲话都是不可宽恕的——故意的是卑鄙,无意的是草率。何况有时“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经过许多人丰富的想像,也许在一番穿凿附会,改头换面之后,谣言就产生了,再加上“说闲话者”捕风捉影、添油加醋之后,更使谣言的传播速度加快,远远超过做事的速度。流言蜚语这东西,大抵经过众口流传,针尖大的一个眼,夸张成天那么大的一个洞。
传播伤害他人的流言,有时是出于嫉妒、恶意,有时是为了借揭示别人不知道的秘密来抬高自己的身份,这些都是极令人厌恶的事情。我们只是一旦发现自己想要说些不利于他人的话时,就应该立刻闭嘴了。
“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没有了名誉,以后就无法正正当当地待人处事。被流言蜚语影响,乃至毁掉了名誉的人自然悲愤、痛苦,而那些以害人损失好名声为乐,经常传播流言蜚语的人,在他毁人名誉的同时、也毁了自己的名誉,却还不自知。领导和同事也许还会听他津津乐道地说别人的短长,可是也许内心深处早已充满了轻视和鄙夷,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人轻易相信他说的话了,哪怕那是真话,这又何尝不是自毁前程、得不偿失?这些仁兄们最喜好的是玩“阴”的,他们从不拿工作或业绩表现来正面交锋,也没什么真枪实弹,而是运用各种谩骂、造谣使对方为流言所伤,这正是“暗箭伤人”的最好写照。
但无论如何,任何人听到关于自己的流言,心中都会极为愤慨,有些人甚至会径直去找“肇事者”大吵一架而后快。可这样处理的结果却通常是两败俱伤,结果闹得沸沸扬扬。
面对流言蜚语,首先不宜暴怒,而应开心才是。要知道,已知的谣言也总比那些未知的谣言好对付,这至少证明你还很有重量,存在制造谣言的价值,被抬举成议论的中心还能颇有嚼头。
化解流言蜚语,说难也难,可说易又很容易。做人若行得正,又何惧影子歪?只要操守无可争议,没有行为上的失足、腐败、颓废,没有私生活的出轨,被造谣的机会必然会大大减少。很多时候流言似乎具有粘连性,你不理会还好些,你一理会,它也就有了“真正的主人”。不仅消止不了,反倒更“说明问题”,揽言己身。流言确如一只好斗的公鸡,只要你轻蔑它、不和它硬斗,慢慢地它就没有劲头了。
不管怎么说,事实胜于雄辩,与其和它论来论去,不如干脆摆出自己的真实“底子”。“要制止流言蜚语,最好的办法是自己拿出实际行动。”唐朝开元初年,在民间有谣言说皇上要挑选女子去当嫔妃。皇上得知后,就命令选出后宫多余的嫔妃,送她们还家。于是,这谣言不攻自破。一个事业、生活的强者,面对各种流言,他们总是漠然视之,并以此为“动力”,让自己干得更好,活得更好。当你生活潇洒、事业大成时,流言便不再“依恋”于你了。
现代社会中的现代组织,人与事越来越变得错综复杂,微妙神秘,要想完全脱身,置身于一切流言之外是不可能的。几乎很少有人能一生都不曾被人造谣中伤过,但我们必须相信,别人的嘴巴是长在别人的脸上,不可能管得了,但自己的耳朵却是长在我们自己身上,完全有可能让它去少听少传。更重要的是,手脚是在自己身上的,自己勤快些做事,以行动成果来对抗流言蜚语才是最有效的。
宽以待人,有容乃大
宽以待人,在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相容度的人,多极具吸引力,颇有好人缘。
相容就是宽厚、容忍,心胸宽广,忍耐性强。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作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韧性。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相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反之,相容度低,则会使人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阻力。
《三国演义》中周瑜与诸葛亮的故事想来大家不会陌生。周瑜是东吴的都督,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迫于曹操百万大军南下的危急局势,吴蜀决定联合抗曹,于是周瑜和诸葛亮走到一起,共商大计。周瑜见诸葛亮才略过人,处处高自己一筹,妒火中烧,对诸葛亮屡次刁难加害;但诸葛亮没有跟周瑜计较个人荣辱得失,而处处以联合抗曹的大局出发,最后不但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也机智巧妙地躲过了周瑜的加害。诸葛亮的宽阔胸怀,高尚品格和足智多谋给每一位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类似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可以说不胜枚举。战国时期将相和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蔺相如对廉颇的嫉妒诽谤置之不理,容忍回避,而以国家大义为重,终于促成廉颇醒悟,两人成为刎颈之交。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宏气势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深深折服。
孔子早就告诫人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愿意做,别人也一定不愿接受、不愿意做。在人际交往中,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避免提出人们难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带来的难堪局面,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环境。推己及人,以自己为标尺,衡量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还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想会有什么反应、感觉,理解他人,体谅他人。
福特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好友,也是帮助他创建石油公司的伙伴之一。但有一次,洛克菲勒与福特合资经商因福特投资过大而惨遭失败,损失巨大,这使福特很过意不去。有一天,福特走在路上,看到洛克菲勒与其他两位先生走在他后面。他觉得没脸回头,假装没有看见他们,一直低头往前走。这时洛克菲勒叫住了他,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微笑着说:“我们刚才正在谈有关你的事情。”福特脸一红,以为洛克菲勒要批评他,于是他说:“太对不起了,那实在是一次极大的损失,我们损失了……”想不到洛克菲勒若无其事地回答:“啊,我们能做到那样已经难能可贵了,这全靠你处理得当,使我们保存了剩余的百分之六十,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谢谢你!”洛克菲勒在本该有所责备的时候,不但宽容地原谅对方,而且找出一堆赞美的东西来,这真是出乎福特的意外,也出乎我们的意外,但他这种处世的方法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宽以待人,要有主动“让道”精神,宽容让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因为对信息的意义理解不同,个性、脾气、爱好、要求的统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产生矛盾或冲突。此时我们应记住一位作家的话:“航行中有一条规律可循,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我认为,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是应遵循的一条规律。”
在与他人发生分歧时,应该尊重他人意见,寻找共同立场,主动“让道”,而不应争先“抢道”。“礼让三分”能确保“安全”,于己于人都有利。
人往往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因此严厉地指责别人。在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随时体谅他人,在温和且不伤害人的前提下,适宜地帮助别人。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别人,很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反而无法达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困扰,关键在于宽容他人。
我们不应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要尊重人家的自由权利爱情之所以可以成为催人上进的力量,不是由于严厉,而是由于宽容。爱情原谅了爱人的种种缺点、毛病,恰恰能使爱人“旧貌换新颜”。因此,做一个肯理解、容纳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而对人吹毛求疵,又批评又说教没完没了的人,不会有亲密的朋友,人家对他只有敬而远之。
不去争面子,才会有面子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难免在工作和生活中偶有过失。这时,作为朋友的你有义务予以指正,并要求其改正。但如何才能更易被别人接受呢?有一点必须注意,对他人的过失直言申斥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给对方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你为自己争得了面子,但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同时也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也会对你产生看法,因为你让他感到没面子。
中国人是非常重视面子的。事实上,给人面子并不难,也无关乎首选,给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种互助,尤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至于重大的事,考虑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就可以考虑不给了,你坚决不给,对方也不会对你有意见。谁越是要面子,就有可能在最后失去面子。
古代有位大侠,名叫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巧妙的处理方法。
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侠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作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看来,这位郭大人深谙这面子里的学问,馈赠他人最好的莫过于给对方十足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