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可为”之事,不是为了在个人的功劳簿上书上一笔,或是惧怕落下个坏名声,而是我们立于世的做人准则,是行走人生最根本的东西。
持公正一念有于世
天地之间的万般事物,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以及世上变幻无情的情境,如果用世俗的眼光去观察,就会感到深不可测,头晕目眩;如果用超俗的眼光去观察,就会发现其本质永恒不变。可见,不论对人对事或对物,都应该本着公正的平等心态去对待。
公而无私者,做人行事不是单考虑一己之私,而是保持一颗公心的。这里的公是公平、公正的意思,也就是以大义为出发点,没有私心,也不会计较个人得失。
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祁黄羊就是一个这样怀有公心的人。因为他威信很高,晋平公常常征求他对文武诸官的任命意见。
有一次,晋平公召见祁黄羊。他问祁黄羊:“南阳守官玩忽职守,不负责任,你看谁去合适?”祁黄羊想了一想,说:“就老臣所知,解狐可以去。”
晋平公听了甚感惊讶,说:“我曾听人讲,解狐与你是仇人,你怎么会推荐他呢?”祁黄羊点点头,说:“确如您所说,我与解狐有不解之仇。但现在您并没问我谁是我的仇人,而是问谁可以胜任南阳守官。我以为此人精明强干,勤于政事,他是最合适的人选。”晋平公听罢感慨地说:“爱卿真是个公正无私的人,可敬可佩。好,那就接受您的推荐,派解狐去接任。”
解狐上任以后,励精图治,干得确实十分出色。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召见祁黄羊,对他说:“国中现在缺少一位能干的法官,你看谁可以担此职务?”祁黄羊立即答道:“以我看,祁午可以。”晋平公听了,很不高兴,说:“我知道,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怎么能向我推荐自己的儿子呢?难道你不怕别人议论你徇私舞弊吗?”
祁黄羊正色答道:“不错,祁午是老臣的儿子。但现在你是问我,谁可以担任法官这一职务,而没有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啊!”晋平公想了想,觉得祁黄羊并没有错。于是说:“好,我就任命祁午为法官。”祁午上任后,执法如山,刚正不阿,秉公办事,受到上下一致赞扬。
后来,孔子知道了祁黄羊出于公心,为国举贤的事后,赞叹说:“祁黄羊真是无私磊落的人啊!他为国举荐贤才,做到了外不避仇人,内不避亲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其实,大公无私是一种美德。人若无私,自然活得坦坦荡荡,刚直不阿。但为谋公利的时候,更是对我们的毅力和意志的考验。人食人间烟火,都有七情六欲,毫无利已之心,实难做到。有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顶多是“客观为别人,主观为自己”。人只有在为自己之后,才会有精力和能力为别人,而且是,当你已具备这些条件时,则不可不为别人。无私不是否定个人的合理欲望和正当利益,但一味地谋私利的结果,很可能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私利未必得到,又伤害了他人,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
大公无私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无私的人把自己置于大众之后,进而能受到众人所拥护和敬佩。道义不能瞬间离开,丝毫违背;正气不能瞬间违背,丝毫损去。这就是值得称道的人与那些汉奸贼子、贪官污吏、匪盗流寇、奸佞小人不同的地方。
赵普经常推荐某人做某官,宋太祖没有应允;第二天赵普又来推荐其人,宋太祖还是没有准奏;第三天,赵普又来推荐其人,宋太祖大怒,把他的奏折撕得粉碎摔到地上,赵普便跪到地上把破碎的奏折捡了起来。回家之后,赵普把那撕得粉碎的奏折拼凑起来,又拿去上奏宋太祖,宋太祖被他的诚心所感动,重用了推荐的人。又有一位大臣应当升迁,太祖素来不喜欢那个人,不同意。赵普坚持为那人请求,并且说:“刑法用来惩治罪人,赏赐用来奖励功臣,这是古今通用的道理。而惩罚与奖赏,您怎么能以自己的喜怒来专断呢!”太祖大怒不已,站起来,赵普也跟着他站起来。太祖进宫去了,赵普站到宫门口不回去,最后终于得到同意。赵普的刚毅、果断就是这样。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来太祖赵匡胤,有“无可无不可”的容人之量与雅量,并能够看出赵普的刚毅、果断精神。
如果以一种怨恨的样子,以自我之见为念,以自我之见为是,以自我的喜好憎恨为怀,又如何为天下呢?不抛弃自己的私怨私仇,不抛弃自己的私心私念,不以天下人的心为心,不以天下人的意为意,不以天下人的力为力,就必然孤陋寡闻,短见狭隘,无所作为了。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之所以能长久地存在着,就是因为它们是自然地存在着,而并不是为自己而存在。所以,懂“道”的圣人是把自己置之于大众之后,反而能受到众人的拥护和敬佩;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使自己的生命得到保全。怎么狭隘的世人过分看重名利,因而“宠辱皆惊”,得宠和受辱都担惊受怕;世人过分看重自己,因而“贵大患若身”,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一样。如果无私,还有什么可以担惊害怕的呢!如果忘掉自身,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培养认真的做人态度
美国著名演员菲尔兹曾说:“有些妇女补的衣服总是很容易破,钉的扣子稍一用力就会脱落。但也有一些妇女,用的是同样的针线补的衣服、钉的钮扣,你用吃奶的力气也弄不掉。”做事是否认真,体现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敬业精神。只有那些有着严谨的生活态度和满腔热忱的敬业精神的人,才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好。这样的人也往往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为自己打开成功之门。
人类的历史,充满了由于疏忽、畏难、敷衍、轻率而造成的可怕惨剧。如果每个人都能凭着良心做事,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那么非但可以减少不少的惨祸,而且可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尚的人格。养成了敷衍了事的恶习后,做起事来往往就会不诚实。这样,人们最终必定会轻视自己的工作,从而轻视他的人品。粗劣的工作,就会造成粗劣的生活。粗劣的工作是摧毁理想、堕落生活、阻碍前进的仇敌。要实现成功的惟一方法,就是在做事的时候,要抱着尽求完美的态度。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只是以做到“尚佳”为满意,或是做半途便停止,那就决计不会成功。
有人曾经说过:“轻率和疏忽所造成的祸患不相上下。”许多青年人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做事轻率这一点上。这些人对于自己所做的工作从来不会做到尽善尽美。大部分的青年,好像不知道职位的晋升是建立在踏实履行日常工作职责的基础上的,只有目前所做的职业,才能使他们渐渐地获得价值的提升。
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说过,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毛病可以使一个百万富翁很快倾家荡产;相反,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旧金山一位商人给一个萨克拉门托的商人发电报报价:“1万蒲式耳大麦,单价1美元。价格高不高?买不买?”萨克拉门托的那个商人原意是要说:“不。太高”,可是电报里却漏了一个句号,就成了“不太高”。结果这一下就使他损失了1000美元。
许多人做了一些粗劣的工作,借口是时间不够,其实按照各人日常的生活,都有着充分的时间,都可以做出最好的工作。如果养成了做事务求完美、善始善终的习惯,人的一辈子必定会感到无穷的满足。而这一点正是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分水岭。成功者无论做什么,都力求达到最佳境地,丝毫不会放松;成功者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会轻率疏忽。
认真的精神,其实是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做事能否认真,与有否耐心关系密切。《围炉夜话》里把处事心浮气躁、耐不得麻烦视作一个人最大的缺点。许多人做事只图快,只图省力气,怕麻烦,于是偷工减料,“萝卜快了不洗泥”,这样做出的“成果”必然是经不起检验。现在市场上许多劣质产品使消费者吃尽苦头,其中原因之一就在某些制作者不愿耐心地按工艺要求做,结果产品只能是废品一般。然而我们越来越缺乏耐性了。金钱正在大口大口地吞噬着我们的耐性,把我们搞得无比浮躁起来。而这种“浮躁”,这种“缺乏耐性”,正是为人做事不再认真、充满着“粗浮心”的突出表现。
能否认真做事,不但是个行为习惯的问题,更反映着一个人的品行。“认认真真”与“清清白白”是不可分的。很难想像一个整天只图自己安逸和舒服,只想着走捷径取巧发财的人,会不辞劳苦地、耐心地、认认真真地去做好该做的事。认真做事的前提,是认真做人。
世界上的任何事怕就怕“认真”二字。做事细心、严谨、有责任心、追求完美和精确,是认真;做人坚持正道,不随波逐流,不为蝇头小利所惑,“言必行,行必果”,也是认真;生活中重秩序,讲文明,遵纪守法,甚至起居有节、衣着整洁、举止得体,也是认真的体现。认真就是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严格按规则办事做人,就是在别人苟且随便时自己仍然坚持操守,就是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做人态度。
认真地做事,认真地做人,这在今日这个浮躁的时代尤其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2.“圆”乃立世之道
“圆”不是圆滑、狡诈,而是一种圆融的处世态度,是一种随机应变的处世哲学。如果一个人过分方方正正,不懂得变通,不懂得屈伸,就像生铁一样,是很容易被折断的。因为,做人在坚守一定的行为准则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处世技巧。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的。
当然,什么事都有个度。如果一个人过于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久而久之,必将为周围的人所鄙弃。
聪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
《红楼梦》里的贾府门楣上,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封建之家,推崇的自然是剥削阶级的世道人情,不足为训。但取其精华,“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是今天的人们同样需要的。社会是一张巨大而复杂的关系网,要想在社会上生存,人就要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护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多长个心眼,少一点棱角,多一些圆融通达,在各种场合下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谙熟世事,机智圆滑,不是学得厚黑玩“空手道”,而是一种生存智慧。
但“圆”之道,不是八面玲珑,玩弄心计,耍尽聪明。“聪明”是个很值得玩味的词,它既有“脑子好”、“反应快”、“思维敏捷”的含义,也隐含着“不稳重”、“浮躁”、“爱表现”的意思。这个词用在成年人身上,常常不是褒义的。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是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对国家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
老子曾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无论是谦虚还是谨慎,可能会让有些人觉得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余。你的长处短处都被同事看透,就如同被他人看到你手中的牌一样,就容易被他们操纵。
一个人锋芒毕露,必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三国时代的杨修便是一个过分显露聪明,终为人所害的典型。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很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他为人恃才放荡,数犯曹操之忌。譬如鸡肋,曹操正苦闷于此,不知如何解脱,却偏捅穿这层薄纸,自然就是羞辱了他。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好写诗,写过数万首诗。他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多数各阶层都很有才学,明明知道那是很粗浅的甚至是狗屁不通的对联,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果然喜滋滋的皇帝说了出来,于是大臣一片礼赞之声,把个皇帝老儿欢喜得不得了。而杨修偏不明白这禁忌犯不得,你处处占尽风头,那魏王还能英明得了吗?这不是叫人赞扬你而冷落主人么?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
切斯特菲尔德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更有实际意义。
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而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不至于被出卖。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