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个贝多芬断交的故事。贝多芬与维也纳的一个公爵李希诺夫斯基是好朋友。李希诺夫斯基也不断地邀请贝多芬到他的庄园里做客。在一个下雨的夜晚,李希诺夫斯基请来了另一批客人,他们是侵占维也纳的拿破仑军队的军官。在客厅里,这伙人酒足饭饱之后,忽然雅兴大发,向主人提出想听听音乐。于是,李希诺夫斯基便去请当时已经成了名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出来演奏。贝多芬是个爱国者,他对李希诺夫斯基对侵略者阿谀奉承的态度极为不满,断然拒绝了李希诺夫斯基的要求。李希诺夫斯基为了讨好那伙军官,再次请贝多芬演奏。这时,贝多芬气得发了火,他冒着大雨,冲出了庄园。回到家里,他把李希诺夫斯基送给他的胸像摔到了地上,并写信给李希诺夫斯基,表示从此绝交!“道不同而不相为谋”,问题不在于断交不断交,而只在于为何断交,怎样断交。
如果政治上志不同道不合,失去了交明友的基础,那么,断交或绝交便成为难免的事情了。晋人嵇康,因对当时政治不满,对旧的礼法也强烈抨击,因而,当他的朋友、辅佐晋室的山巨源劝他做官时,他决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论述了二人的政治分野,指出“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表示了“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的愿望,并明确直陈:“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就是宣告从此不再做朋友了。绝交可以互不伤害为前提,如果一方把对方当做攻讦的目标或侵害的对象,造成了难以交往之势,其友情也便难以维系了。
印度谚语曾形象地比方说:“友谊的线,不容许草草割断,因为割断了,恢复也将多了一个结。”结交一个朋友不容易,所以不可轻易与朋友断交,要珍视老朋友。只要不是“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角色,就不可轻易断绝交往,更不能为了私利抛弃老朋友。战国时的晏子说得好:“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三国时的魏国名将张辽就有过轻易断交的教训。他同护军武周本是好友,只因一点小事就闹崩断了交。后来,张辽听说一个名叫胡质的人学问和人品都不错,便想与胡质交朋友。托人说合时,胡质却以身体不舒服为理由辞谢了。一天,张辽见到胡质,说:“我想与你交朋友,你怎么嫌弃我呢?”胡质直言不讳地说:“交朋友要看大节,不计小事,才能长久保持友谊。武周为人不错,你们原是朋友,只为一点小事,你就不理人家了。我的才学比他差远了,怎能使你长久信赖?因此,既然好不了多久就会崩,还不如不结交哩!”张辽听了愧悔交加,连连称谢。随即给武周道歉,二人和好如初。胡质见张辽知过能改,认为可交,也和张辽结成了朋友。看来,轻易与老朋友断交的人,要想交新朋友,也不免使人疑虑。
嵇康在《与吕氏悌绝交书》中有言:“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一旦与朋友断了交,各走各的路足矣,不需要、也不应该用谩骂、攻讦以致流言中伤告别。“两个伊凡吵架”式的断交,只能说明当事者的粗俗与浅薄。断交之时,可以逐渐由疏远而不相往来,也可以类乎嵇康、朱穆之作“绝交书”,说明一下不再交往的缘由,阐明彼此的分歧,还可以最后提出规诫与希冀。然而,不可搞历数罪状式,那样就会产生新的矛盾,甚至使矛盾激化,此为智者所不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仍要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毕竟曾经朋友一场,与人为善,则人善待。
不要跨越友情的禁区
许多人交友处世常常涉入这样的误区:好朋友之间无须讲究客套。他们认为,好朋友彼此熟悉了解,亲密信赖,如兄如弟,财物不分,有福共享,讲究客套太拘束也太外道了。其实,他们没有意识到,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讲客套,这样,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因此,对好朋友也要客气有礼,可以不强调自己的“面子”,但不可以不给朋友面子。
和谐深沉的交往,需要充沛的感情为纽带。这种感情不是矫揉造作的,而是真诚的自然流露。当然,我们说好朋友之间讲究客套,并不是说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僵守不必要的繁琐的礼仪,而是强调好友之间相互尊重,不能跨越对方的禁区。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隔阂冲突。譬如,不问对方是否空闲、愿意与否,任意支配或占用对方已有安排的宝贵时间,一坐下来就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全然没有意识到对方的难处与不便;一意追问对方深藏心底的不愿启齿的秘密,一味探听对方秘而不宣的私事;忘记了“人亲财不亲”的古训,忽视朋友是感情一体而不是经济一体的事实,花钱不记你我,用物不分彼此,凡此等等,都是不尊重朋友,侵犯、干涉他人的坏习惯。偶然疏忽,可以理解,可以宽容,可以忍受。长此以往,必生间隙,导致朋友的疏远或厌倦,友谊的淡化和恶化。因此,好朋友之间也应讲究客套,恪守交友之道。对朋友放肆无礼,最容易伤害朋友。
在朋友面前过度表现,言谈不慎,很容易使朋友的自尊心受到挫伤。也许你与朋友之间无话不谈,十分投机。也许你的才学、相貌、家庭、前途等等令人羡慕,高出你朋友一头,这使你不分场合,尤其与朋友在一起时,会大露锋芒,表现自己,言谈之中会流露出一种优越感。这样会使朋友感到你在居高临下对他说话,在有意炫耀抬高自己,他的自尊心受到挫伤,不由产生敬而远之的想法。所以,在与朋友交往时,要控制情绪,保持理智平衡,态度谦逊,虚怀若谷,把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地位,注意时时考虑到对方的存在。
朋友之间如果经常彼此不分,违背契约,这会使朋友对你产生防范心理。朋友间最不注意的是对朋友物品处理不慎,常以为“朋友间何分彼此”,对朋友之物,不经许可便擅自拿用,不加爱惜,有时迟还甚至不还。一次两次碍于情面,朋友不好意思指责,久而久之尝使朋友认为你过于放肆,甚至产生防范心理。
实际上,朋友之间除了友情,还有一种微妙的契约关系。以实物而言,你和朋友之物都可随时借用,这是超出一般人际关系之处,然而你与朋友对彼此之物首先有一个观念:“这是朋友之物,更当加倍珍惜。”
含蓄的中国人要十分注重礼尚往来的规矩,把珍重朋友之物看做如珍重友情一样重要。过于散漫,不拘小节,使朋友对你产生轻蔑、反感。朋友之间,谈吐、行动理应直率、大方、亲切、不矫揉造作,显出自然本色。但过于散漫、不重自制、不拘小节,则会使人感到你粗鲁庸俗。也许你和关系平平的人相处会以理性自约,但与朋友相聚就忘乎所以,或指手画脚,或信口雌黄、海阔天空,或在朋友言语时肆意打断、讥讽嘲弄,或顾盼东西、心不在焉。也许这是你自然流露,但朋友会觉得你有失体面,没有风度和修养,自然对你产生一种厌恶轻蔑之感,改变了对你原来的印象。所以,在朋友面前应自然而不失自重,热烈而不失态,做到有分寸,有节制。
如果你在平时随便反悔,不守约定,会使朋友感觉你不可信赖。你也许不那么看重朋友间的某些约定,对于朋友们的活动总是姗姗来迟,对于朋友之求当时爽快应承,过后又中途变卦。也许你真有事情耽误了一次约好的聚会或没完成朋友相托之事,也许你事后轻描淡写解释一二,认为朋友间应当相互谅解宽容,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孰不知朋友们会因你失信而心急火燎,扫兴而去。虽然他们当面不会指责,但必定会认为你在玩弄朋友的友情,是在逢场作戏,是反复无常、不可信赖之辈。所以,对朋友之约或之托,一定要慎重对待,遵时守约,一诺千金,切不可言而失信。
当你有事需求人时,朋友当然是第一人选,可你事先不作通知,临时登门提出所求,或不顾朋友是否情愿,强行拉他与你同去参加某项活动,这都会使朋友感到左右为难。乘人不备,强行索求,使朋友认为你太无理、霸道。他如果已有活动安排不便改变就更难堪。对你所求,若答应则打乱自己的计划,若拒绝又在情面上过意不去。或许他表面乐意而为,但心中却有几分不快,认为你太霸道,不讲道理。所以,你对朋友有求时,必须事先告知,采取商量口吻讲话,尽量在朋友无事或情愿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时要记住:己所不欲,勿施强求。
有时你在大庭广众面前,为炫耀自己能言善辩,或为哗众取宠带人一乐,或为表示与朋友之“亲密”,乱用尖刻词语,尽情挖苦嘲笑讽刺朋友或旁人,大出其洋相以博人大笑,获取一时之快意,用语尖刻,乱寻开心,使朋友突然感到你可恶可恨。这样做会大伤和气,使朋友感到人格受辱,认为你变得如此可恨可恶,后悔当初误交了你。也许你还不以为然,会说朋友之间开个玩笑何必当真,殊不知你已先损伤了朋友之情。所以,朋友相处,尤其在众人面前,应和蔼相待,互敬互慕互尊,切勿乱开玩笑,用恶语伤人。
由于虚荣心或荣誉心所驱,你也可能交友心切,认为交友愈多,本事愈大,人缘愈好,往往不假选择考察,泛认知己,患“好交症”。乏泛而交,大肆渲染,使朋友感到你是轻佻之人。此时,朋友已在微微冷笑,认为你是朝三暮四的轻佻之人,不可真心相处,结果你会失去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