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将感情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或是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这种想法大可不必有。其实,我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
黄佐临导演在当时不会想得那么远、那么功利。但后世之事却给了他作为好施之人一个不小的回报。钱钟书先生一生日子过得比较平和,但困居上海写《围城》的时候,也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幸好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峰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叙多年后还报。
究竟怎样去结得人情,并无一定之规——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捱过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
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帮助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前勒马之后驰骋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勇士。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举动送去一缕赞许的眼神,这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强大的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这一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他看到有人遭到难处时,他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帮人就是积善。
也许没有比助人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的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当做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化做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的呻吟,他却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是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也许他还会有十足的理由。自私,使这种人吝啬到了连微弱的同情和丝毫的给予都不肯拿出来。
也许这样的人没有给人帮助倒是其次,可怕的是他不仅可能堕落成一个无情的人,而且还会沦落为一个可悲的人。因为他的心除了只能容下一个可怜的自己,整个世界都无须关注和关心。其实,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时也在拒绝所有可能的帮助。
你送朋友一个人情,朋友便欠了你一个人情,他是定要回报的,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有人会觉得,这样一往一来,仿佛商品交易。其实不尽然。人情的偿还,不是现场的交易,钱物两清,咱们两讫了,那样太没人情味。在交际中,带上这样沉重的计较心理,无疑给双方的心灵上也挂了个砣。当别人的心灵超负荷时,他会因不堪忍受而离你远去。天下没有白吃的亏,与我们交往的无非都是普通人,在人际交往中都着相类似的原则。我们所付出的,会形成一种社会存储而不会消失,一切终将以某种我们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给我们。而这种吃亏往往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反过来将增加我们的自尊与自信。在这一来一往中,带给我们的是美好的人际交往世界。
人际交往中不可过度投资
无论是怎样亲密的友情,必要的“投资”都是不可少的,这种投资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情感。否则,原本多亲密的关系也会变得疏远。然则,有时事与愿违,好事几乎都被做尽了,却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对一个有劳动能力、智力与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人自身的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在卡耐基成功人际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则——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内容 的基础上,即人际交往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心理学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其实不止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心理失去平衡。
朋友之间物质上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害怕朋友送礼时的笑脸,尤其是重礼,因为那将意味着同情或者是深厚友情的暗示。如果礼物带给朋友的是自卑、压抑或无法回报的沉重,那么友谊是否可以采取“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态度呢!
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过多的付出,对于对方来说是一笔无法偿还的债,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觉得很累,导致心理天平的失衡。这同样会损害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我们常常会听人抱怨:“我对他那么好,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他反倒疏远我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讨人喜欢,更希望被人爱。我们也想使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有地位、有分量,希望受到重视,拥有可以谈心、能够甘苦与共的朋友。市面上有许多报纸杂志都曾告诉过我们如何才能使自己受人欢迎。他们告诉我们的方法是,要先使自己变得可爱些才会被人所喜爱,所以不要去顶撞别人,要对别人说他们想听的话,与同事相处要表现得世故点,回到家中要随和些。但是请先想想自我创造的原则怎么说的?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一直在加强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那么你这样做的动机又是什么呢?是害怕如果表现了自我就不会受人喜爱,因而向世人说:“我知道自己不够好,所以想尽量表现出符合你们期望的样子。”
要是我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此动机,就会使这种想法越来越根深蒂固。我们也会更加害怕自己的确不符合要求。但可能还会发生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可以使自己变得比从前更受人欢迎,但终了却觉得非常孤独。为了迎合他人的喜爱,而舍弃自己的真性情,这的确是得不偿失的,而你的伪善未必会为你赢得朋友。
我们只是被人喜欢还不够,必须觉得别人喜爱的是你真正的自我才可以。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书籍都忽略了这点,它们只是拼命地要你去研究别人喜欢的东西,然后迎合他们,这么做反而会使你不受人欢迎。殊不知,正是自己付出的太多,才损害了两个人的关系。
想使自己被人喜欢,结交更多的朋友,就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特点,再以这些特质本身为出发点去好好地发展,不要只图接受别人的赞美。若你只是想借此而出名,你不但不会成功,而且根本得不到什么快乐!
不为面子抵押友情
如果在利益面前友情还能存在,大概只有古时的管仲和鲍叔牙真正地做到了。生意场中,朋友借钱是很难应酬的。应酬不好就滥用了友情,把友情渗透进了经济交往中。用精致的语言来说,是把友情抵押给了金钱,最后金钱吞噬了友情。因为友情不能抵押,抵押过的友情如同修补过的脸盆,无论你怎么视而不见,它都让你忘不掉。
友情很伟大,友情又很脆弱,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绝对不能滥用友情。正因如此,许多成功的商人都抱定了一个宗旨,不和朋友做生意。友情不容投资,和陌生人做生意能交上朋友,和朋友做生意会失去友情。
可是,事实上,我们都生活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里,任何类型的社会关系都不能脱离商品经济关系而存在。友情自然也不例外,它正受着现代经济关系的挑战。
朋友之间开口借钱是最平常的事,因为是朋友,谁都有向朋友开口的事,朋友就是要相互帮助。当然,许多人都能做到好借好还,但也有各种原因,总有人不按时归还,或根本就不能归还。有的人甚至在借出之前就知道,这钱已丢在水里了。但不借吧,又碍于情面和友情,觉得对不住朋友,真是左右为难。
这个时候得问清楚,朋友用钱做什么,如果是生活所必需,用于衣食住行,那义不容辞,当然借,没偿还能力也必须借。反之则不然,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最起码的信用,如果再去冒险做生意之类的事情,就必须拒绝。
再一点,你可以给予一定数额的馈赠。如有人向你借五千元钱时,而他没有多少偿还能力或信誉不佳时,你可以主动资助他三百元或五百元,并言明,这些钱他可以不用还了。这样看来你吃亏了,但实际上你失去的并不多。
首先,由于你的无偿资助保护了你的友情,可能还加深了这种友情。同时,你也能避免更大的损失,因为有些借款是要冒大风险的。有一个人,他这样借钱。当朋友介绍他结交另一个朋友,他主动打电话交谈,这自然加深了友情。一天,他突然找到新结交的朋友,很随意地提出借钱,朋友也很自然地答应借了他一千元。他说一周后一定还,果然如期偿还。他的信誉就得到了保证。过了没有多久,他突然找到那位新朋友,一副十万火急的样子,开口就要借五千元,并说一周准还。有他前一次的信用在先,朋友当然帮忙。其结果,人去钱空。这便是一种诈骗了,利用友情的诈骗。
有位台湾作家说过,借钱给你的朋友,就意味着可能失去一个朋友。据说钱钟书先生就用这个办法对待朋友借钱的,如果你向他借五百元,他会说,我给你二百元,你不要还了。大众传统的友情观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或“都是朋友,好说”。说得潇洒,听得欢快,但其实不然,得重视“立字为据”,来个先小人后君子,否则往往为友情埋下了“翻脸”的导火线。
做生意的朋友都有过同朋友合伙的体验,“生意好做,伙计难处”,民间早已有了定论。一般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经济交往中,如果与一般的人有什么金钱交往,往往都会想到立个字据,而和朋友间的交往,谁也不愿提及或根本就想不到字据这个说法,事实上都是这个心态的反应。
现代社会是个法制社会,朋友间的任何交往也要接受法律的制约,我们的友情也要适应这个法制的社会。作为朋友,作为友情的载体,我们必须转换心态,不要让友情为我们承担太多的负担。
友情是什么?友情就是友情,它不是抽象的货币,也不是无形的投资。我们不要把友情当成一切,在日常应酬中为友情找个支点,这样对你与朋友双方都方便。用善意的应酬技巧给友情定位,重新认识友情,这是珍重友情,更是善待友情。
与朋友相处的艺术
友谊不是自动来的,它是我们把自己给予所爱的人的结果。没有比这种投资报酬率更大的投资。同样地,你努力追求到名与利,若没有人跟你分享,也是毫无价值的。要想得到真正的朋友,就要敞开自己的心扉,要讲真话以诚待人。只有这样才能换回来真挚的尊敬,才能拥有真正坚固的友情。
友谊需要经常地修整
不能把友谊看做自生自灭、自然而然的,相反,友谊需要维护。友谊不能用钱买,也不能凭命令来指挥,而且友谊也很容易失去,所以必须时时维护更新,太迟了可能就无法补救了。
有人说,所谓友情,是指遭遇紧急情况或需要某种情报时可以灵活运用的东西。如果在这种万一的情况下不能为自己的利益发挥作用,则缺乏拥有人际的意义。这种说法虽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只有遇上求助场合才会想起对方的行为,未免太自私。鲜少打电话来的人一旦打电话来时,心里正想着不知有何贵干,不料闲聊三十分钟后,对方忽然说:“你能否替我要几张演奏会的入场券?”这种情形时常可见。这绝对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有事相托才会打电话来的人,不免令人怀疑对方只是在利用自己。至少,这种情形无法发展成健全的友情。
自己与他人联络时,如果突然就向平常疏于联络的对象提出恳求时,由于明白对方心里感觉“遭到利用”,因此自己也会变成愈来愈不好意思打电话给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