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步入社会之后,杰克凭着自己的能力进入了一家跨国公司,自此就一直在这家公司里勤勤恳恳地工作,从一名不起眼的小职员,慢慢地成长为团队主管、部门经理。他很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不仅因为能给他带来丰厚的薪水,更因为符合他的个人兴趣。
一年多以前,公司从其他部门调来了一位新总经理,是杰克的顶头上司。开始的时候,杰克也并没将此当一回事儿,他认为这是正常的人事调动,是公司常有的事。可不久他就发现,自己的这位上司是一个非常讨厌的人,好多时候好像在故意刁难、排挤他。起初,他认为这可能是自己的误解,时间长了他这样的感觉越来越明显,并最终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证实。
原来,当初公司在考虑让谁接任总经理这一职位时,一度把杰克列为最佳的人选,后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让现在他的上司担任了总经理。关于这一情况,他的上司是很清楚的,因此在上任之后就想方设法给他出难题,想借故把他赶出公司,为自己扫除一个威胁。
知道了这一情况之后,杰克觉得自己在这个公司是很难再待下去了,于是他想到了跳槽。可让他感到为难的是,他喜欢自己的这份工作,舍不得就此离开自己现在的职位。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上司的刁难仍在继续。一天,当上司又一次对他的工作鸡蛋里挑骨头一番后,他越想越生气,觉得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理所当然地坚定了跳槽的念头。
回到家后,杰克把自己的这一决定告诉了妻子。妻子听后很吃惊,问他:“你为什么会想到要换一份工作呢?你不是一直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吗?”
他无奈地摇摇头,把那位可恶的上司对自己的刁难诉说了一遍,也把自己现在的苦恼告诉了妻子。
妻子听后,很心疼地抚摸着他的额头,说:“看来只能选择离开了,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办法?”
“还能有什么办法呢?”杰克沮丧地说,“遇到这么一个可恶的上司真是倒霉!”
杰克的妻子在一所大学任教,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女人。她向杰克说起了她刚刚在学校给学生们讲述的如何重新界定的问题,也就是调整一下看问题的角度,把正在面对的问题完全颠倒过来。这不仅要跟你以往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要和其他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她把自己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告诉了杰克。杰克听了之后,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一大早杰克就出门了,然后找到了猎头公司。当然,他并不是在为自己找工作,而是为自己的那位顶头上司找工作。于是,一个有趣的情形出现了:没过几天,他的上司就接到了猎头公司打来的电话,说有一家公司愿意出更多的薪水、更高的职位,请他过去高就。他的上司此时也正因为厌倦了这份工作而有跳槽的打算,于是便欣然同意了。
这件事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杰克不但没换工作,还成功地使自己摆脱了那个可恶的上司。更巧妙的是上司走后,总经理的位置便空了下来,而杰克此前就是这一职位的最佳人选,于是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个职位的继任者。
相对于职场而言,如果说“山穷水复”就像是很多人选择跳槽的话,那么别忘了我们还可以选择“柳暗花明”。既然山路走到了尽头,没路可走了,我们当然可以选择跳槽,坐上船走水路。可是世界上的任何事从来都不会只有一种选择,任何结果的起因也不会只有一种可能,所以准备跳槽的你,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是否只有跳槽这一条路可走?
温馨提示
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的两个字就是:可能。你问自己的下属:“这份工作需要多长时间完成?”下属大多回答说:“可能需要三五天吧!”到底是三天还是五天?他没有说。如果三五天没完成呢?那也没关系,因为他说的是可能,也就是说三五天也许会完成,也许完不成。
西方人觉得中国人太难以琢磨,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为什么说可能?事情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就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说可能是?就像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什么好可能的!
现在不少人受西方观念的影响,也像西方人一样,对此大加指责,认为应该严加杜绝“可能”这一说法。记得当年我刚参加工作,领导安排任务时,我很喜欢说保证在几天几天之内完成。后来发现,这简直就是在自讨苦吃。例如,自己觉得只需三天就能完成的工作,实际上三天根本就完不成。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眼高手低的时候,没办法,只好加班加点地干。不然,领导就会说了:你当初咬牙切齿地说保证完成,结果怎么没完成?即使勉强完成了,工作的完成质量,也可想而知。
后来我学乖了,我说可能。这样一来,我有余地了,工作起来很轻松,完成得质量也很理想,也再不用加班加点了。后来,我离开那家公司自己干,也当了领导,在布置任务时,当下属跟我说可能需要多长多长时间时,我很放心,就会把工作交给他去做;当有下属跟我保证说多长多长时间内完成时,我反而不放心,因为我很清楚,即便真在他承诺的时间内完成了,可能还是要重来一遍,因为质量十有八九过不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