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识记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以及几个主要类型(森林、草原、农田、海洋、湖泊生态系统)的分布和主要特点;二、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辨证观点的教育;2.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辨证观点。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概念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本章的核心概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有区别又有联系,要注意区分。
生态系统的概念包含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相当于“生态系统”教学内容的概述,与后面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有直接的关系。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有四个方面:①空间和时间界限;②系统的基本组成;③系统的基本功能;④系统在功能上统一的结构基础和发展趋势。这既是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全面、科学的理解,同时后继教材中讲述的有关课题,也都是围绕着概念中的这四个方面进行的。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有四个方面,并且都比较抽象,学生难于全面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讨论一个特定类型的生态系统,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学建议】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或班级:
可采用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以讨论为主的综合课。由教师以一个生态系统类型的实例,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二课时:以自学为主的综合课。由学生自学各个生态系统类型,再统一讨论、总结、归纳。
普通学校:可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并通过录象等媒体直观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
第二课时:讲解各个生态系统类型,归纳、对比各个生态系统类型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生物群落的概念,指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作生物群落。然后举例说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最后提出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叫作生态系统。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二、通过实例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目的,实例如下。从实例认识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关系密切,需要要生物去络合无机环境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例如:DDT的使用
三、以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分析说明一个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为阐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奠定基础。
1.“森林生态系统”教学资料的呈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可供阅读的教材上的文字材料,另一种方式是可供观看的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录像。
学生分析说明森林生态系统时,采用讨论的方式,教师由浅入深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如:此生态系统的组成情况?此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情况?此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情况?等等。如果学生讨论时有偏差,教师可作为参与讨论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将学生知之不全的内容补充出来,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进行分析。
讨论中,教师力求做到引导学生分析出以下问题:①从范围看,任何一个森林生态系统都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②从生物与非生物关系看,森林中的乔木、灌木和草被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质,各种植食性动物依赖绿色植物而生存,植食性动物又是肉食性动物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③通过这种营养联系,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才能形成一个自然系统。在这个自然系统中,物质不断地循环,能量不断地流动。
讨论结束时,引导学生将讨论的结果扩展,引申到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应具备类似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概念的教学,首先根据上面对森林生态系统讨论的结果,归纳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所应具备的特征,引导学生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在归纳生态系统概念时,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如果归纳的不够准确或全面,教师可以用森林生态系统的实例进行提示,最后由学生完整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生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一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列举一些生态系统的实例,或反过来由教师列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是否是生态系统;二是引导学生注意区分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两个概念。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
3.不管是学生自己列举生态系统的实例,还是教师列举一些实例由学生判断,都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把自己当作是参与讨论者身份,而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身份,如果学生列举的实例不属于生态系统,应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的概念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不应该简单地由教师作出判断,在讨论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强化认识;二是教师应注意列举的实例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不强,教师应列举一些典型的生态系统与学生共同讨论,如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常见的陆地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等,以便为后面生态系统类型的教学奠定基础。
4.区分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两个概念时,可以以实例加以说明。例如:在一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学生容易判定为生物群落,这是因为忽视了在这个特定空间内,不仅有生物群落,而且有特殊的无机环境。这些生物之所以聚集在这个特定空间内,是因为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然系统,即生态系统。
四、生态系统类型的教学。列举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生态系统,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引出生态系统类型的课题。
1.生态系统类型的教学,首先向学生阐明划分生态系统的依据。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依据是多方面的,一般依据环境中水分的状况划分成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两大类型,每种生态系统又可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结合下表,使学生大致了解地球表面上生态系统类型划分的概况。
水生生态系统
淡水
海洋陆生生态系统
(1)流水(河、溪)
(1)海岸线(1)荒漠(热、冷)
(2)静水(湖、池)
(2)浅海(2)冻原、极地、高原
(3)上涌带(3)草原(干湿)
(4)珊瑚礁(4)稀树干草原
(5)远洋带(5)温带针叶林、阔叶林
(6)热带季雨林、雨林
表1
2.具体的某一种生态系统类型的教学,可以采用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师设计一些用于自学的问题,如:“每种类型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每种生态系统类型的环境特点是什么?每种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动植物有什么?”等问题。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己阅读教材的教学资料,寻找答案。由此对各个生态系统类型的特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教学中,由于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对教材教学资料的阅读和自学,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进行分组的讨论,教师本人也可做为学习者加入一些小组的讨论,通过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各个类型生态系统进行了解时,不仅了解各自的环境特点和代表动植物的分布,同时注意各个类型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以强化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这也是对生态系统概念的具体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各个类型生态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设计一些深入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各个生态系统的代表动植物的种类与该生态系统环境特点的关系等问题。学生分析思考和讨论此类问题,有利于他们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教材自学的基础上,比较归纳各类生态系统的特点。
特点类型气候生物种类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种群和群落动态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较湿润繁多复杂长期相对稳定草原生态系统干旱相对较少相对简单常有剧烈变化农田生态系统人为较少结构单一人工控制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相对较多相对复杂长期相对稳定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相对较多相对复杂周期性变化表2
五、了解各个类型的生态系统之后,教师应再次引导学生对各个生态系统的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不但注意到各个生态系统的各自特征,而且认识到,所有的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植物,也有大量的动物,二者缺一不可。再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可见的组成成分外,还有没有别的容易被忽略的成分,使学生认识到,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还都存在着很多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以及非生物的成分(如水、空气、温度、阳光等),以便为后面“生态系统结构”的教学奠定基础。
【板书提纲】
生态系统
研究目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关系密切,需要整体研究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定义: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如:森林、草原、池塘、农田、河流等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态系统~强调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概念: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
分类方式:无机环境的组合不同
陆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比较归纳各类生态系统的特点。
特点类型气候生物种类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种群和群落动态森林生态系统湿润或较湿润繁多复杂长期相对稳定草原生态系统干旱相对较少相对简单常有剧烈变化农田生态系统人为较少结构单一人工控制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相对较多相对复杂长期相对稳定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相对较多相对复杂周期性变化表3
【扩展资料】
农业生态
农业生物(作物、果树、蔬菜、栽培牧草和树木、家畜、家禽、养殖鱼类、食用菌等)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生物吸收转化环境资源形成各种农畜产品的过程。在农业生产中必然要考虑农业生态问题,所以农业生产实际上是生态学的应用。
农耕地的分布
世界现有农耕地共约1424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10%。从气候、土壤、地形、交通等方面看,农耕地占据的是最好的地方。地球陆地可以生产粮食的地方,从温度看有83%,从雨量看有43%,从地形看有64%,从土质看有46%。但农业生产需要的是多种条件因素的有效配合,将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则地球陆地适于农耕的面积就小了。
以面积百分率而言,欧洲和亚洲进一步扩大农耕地的潜力最小,中国的潜力也小,南美洲最大。世界总计可耕地最多可占陆地面积的23.8%〔引自联合国生产年报24(1970)〕。但这些耕地开垦时每亩所需投资比原有耕地开垦时要大。
农业生态系统负载量在洲际之间差异很大,以每100亩地计算:亚洲负载35.75人,中国负载53.1人;欧洲负载21.36人;北美洲7.91人;大洋洲2.96人。农业生态系统的负载量由气候资源、水资源、可耕地面积、耕地已垦率、耕地减少速度、新开垦能力、人口数等因素决定。这些都由长期历史所形成,不是在短期内可以迅速改变的。因此,负载量大的地区应注意克服环境阻力和提高生物潜力,使资源转化为产品(财富)的效率提高,即发挥农业生态潜力。
系统的组成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括许多亚系统。从生物种群划分,有农田生态系统、林木生态系统、畜禽生态系统、池塘渔业生态系统等;每个亚系统下又可再分若干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