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是在讲话和听话双方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交谈双方特定的心理状态会对交谈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产生影响。当双方心理相知时,这种影响表现为替表达者疏通一定的信息流向,使接受者形成一种定向的心理期待,准确地接受理解。不了解对方的心理,则会阻塞信息传递渠道的正常流动。校长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的影响力。为了调动师生员工的潜能,就需要针对师生员工的心理,“话要说到人的心坎上”,以获得语言作为交际媒介的“子弹效应”,只要对准了听话者,就会使之“应声而倒”,在思想上行动上完全被语言所“捕获”。听者接受言语、接受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与听者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校长在交谈过程中,洞察听者心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1.对心理需要的熟谙
。人为什么一直在使用语言,在“喋喋不休”?人是在借助语言以求满足种种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需要,是指人的生理或心理状态由于某种不足或过剩而失去了安定的不均衡状态,由此产生不快感而造成一种紧张状态时,个体表现出追求安定以恢复平衡,这就是需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大脑中的反应。拿人的社会交往来说,人是社会的,如果一个人独处,失去思想交流的机会,就会出现心理状态在交往方面的不足。一个人在荒野之中最大的痛苦就是有着强烈的与人交谈的欲望而没有实现的机会。但如果终日在嘈杂的人海中,频繁交往,心理状态在交往方面过剩,就会出现另一种需要,要寻求安静的处所,过滤自己的思想。
人的需要多种多样,就校长和被领导者关系看,被领导者的心理需要主要有:地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贡献的需要、实现价值的需要、社会承认的需要、感情的需要、个人目标的需要、分担责任的需要等。因此,为了满足被领导者的心理需要,使之心理获得平衡,校长在与之进行言语交际时,其言语应该遵循平等的原则、尊重的原则、依靠的原则、参与的原则、肯定的原则、理解的原则、引导的原则、负责的原则等。如针对对方占主导地位的尊重需要,校长的语言要遵循平等原则,平易近人,缩短与被领导者之间人为的距离,使关系融洽。针对对方情感上的需要占主导地位的心理状况,校长的语言则要首先遵循理解原则。
这里举例谈谈社会承认的需要与肯定信任原则。这个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存在、人的社会贡献,都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校长的语言因而应该较多地肯定学校成员的成绩。美国玛丽凯化妆品公司创办人兼董事长玛丽凯在谈对人的管理时说过:“我相信,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你必须了解赞美别人可以使人成功的价值。”“赞美是一种有效而且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可激发部属最大的潜能,“身为管理人员,你必须了解每个人都需要赞美,也要诚挚的给予”。赞美、承认,使部属感到自身对团体的贡献,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即使批评,也要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希望,批评是不可少的,但批评必须讲究技巧,否则你的批评就会有破坏性。她又说,“不要光批评而不赞美,这是我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你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这就是我所谓的‘三明治策略’。”批评前的赞美可以满足人的自尊,使对方感到自己受到了团体、社会的承认,后面的赞美则是一种期望信任,激起部属的成功欲望。
2.对被领导者角色心理的了解
。校长居于领导者地位,对被领导者产生的影响力(影响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性影响力(或曰强制性影响力),它是社会通过一定方式所赋予某一职位以一定的合法权力,这种权力与校长个人因素无关,具体的职位,不论谁来担任,权力大小是一样的。这种权力性影响力起作用的社会心理依据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权威的服从心理和敬畏心理,具有强制性作用。另一个是非权力性影响力(或曰自然性影响力),同样一个职务,不同的校长威信不同,因而影响力也有差别。校长的威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精神力量,能转化为行动的精神力量,是无声的号召。它来自于校长活动过程中,在其职责范围内进行决策、指挥控制时表现出来的才、识、绩、效以及获得与下属的亲近情感联系。被领导者心甘情愿接受这种非权力性影响,因为他们对校长存在着钦佩心理、模仿心理。
一般说来,被领导者存在着以上所说的服从、敬畏、模仿等角色心理,校长运用语言时,就可以利用所能洞察到的这些心理,使语言发挥最佳效用。作为被领导者,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认为应该接受领导者的劝告等,这时的服从心理常起主导作用,在需要领导者当机立断作权威性裁决时,就不必再委婉曲折地表达。称职的校长,依靠其出色的学识才干赢得部属的钦佩,赢得部属对其领导者方式的信赖,利用这种心理,校长可以迅速说服部属,率领部属行动起来。
3.对一般心理状况的洞察
。校长只有在洞察了交谈对象的心理状况、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够采取相应的语言对策。
相同行业、相同性别、相同年龄段的人,会有一些相同的心理特征,在处理各种事情时,表现出一些相同的心理状况。
人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等的不同,又存在着个性差异,在对人对事物的一贯态度上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当部属心理处于矛盾状态,犹豫不决时,采取行政命令强制性地使其做出选择,固然可以使其服从,但这是暂时的被动的,不是发自内心的服从;如果能洞察其心理状态且洞察出引起对方心理矛盾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帮助分析,会使部局主动地选择正确的为领导者所期望的言行。
(三)语言洞察力
1.要认真倾听
。“不知言,无以知人矣。”(《论语·尧曰篇》)校长在与被领导者进行交流时,必须具备语言洞察,掌握善于倾听的艺术,通过对方的言谈而了解对方的心理和愿望。
倾听是交谈的开始,是社会成员得以沟通的必由途径。校长倾听下属的反映、汇报、要求,可以了解下情,及时发现问题,与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又可集思广益。即使下属所言有不当之处,也不能打断而阻塞言路,因噎废食。不接受下属的信息反馈和信息提供,工作往往会失去针对性。
倾听不仅可以了解形势发现问题,还可解决问题。在倾听中激发部属的智能来帮助校长决策。在接受领导者的指示并执行时,部属的心中往往也有一套或许行之有效的看法,校长不妨先问问他们的经验措施:“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作为具体的办事人员,他们对其工作的具体领域比较熟悉,会摆出很多客观情况,各种应对计划。在这些办法中,必然有一种是上乘之为,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何况他们不是愚人。就这样,在倾听中制造出群策群力的气氛以及共同为工作出谋划策的向心力。
认真倾听,需给予对方聚精会神的注意,排除其他事务的干扰,使对方感到对他存在的重视,表现出尊重对方的诚意。认真倾听,不轻易打断对方,让对方有充裕的时间机会倾诉心声,铺陈他对工作的种种设想,由此校长得以充分了解对方。校长有时需要仅仅当一个听众,倾听他们的诉说,使之在精神上获得一种发泄后的平衡,这也是校长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认真倾听,如果在倾听中夹以适当的问句,可以引导对方的表达逐步深入而有条理。如同一位大夫,望闻问切,如果没有听取患者病状介绍就立即诊断开药,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对症下药也就成为空谈。而在患者的介绍过程中,大夫的适当提问,有条理地帮助患者诉说病情,又能获得许多相关的病状信息。
召开对话会、汇报会时,校长通过下属的反映来了解情况,这是有意的倾听。校长如果再善于利用无意注意,则会在倾听中捕捉到许多有价值的额外信息。人的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出一定努力的注意,不仅指向个人乐意要做的事情,而且指向他应当要做的事情。倾听下属意见,是校长应当要做的事情。人的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微服下访,听听市井琐语,就是在无意注意中捕捉所需信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一方面是人的内部状态。能满足一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同时人的知识经验对保持记忆也有巨大意义,新异刺激物引起无意注意,还必然有一定的理解作为内因。因此,校长要以强烈的工作需要为内在动力,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向导,于无意注意中获取重要信息。
2.倾听原则与表达
。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在倾听中所应洞察的。言语形式,不仅有其语言本身所固有的语义,还有附着在语言之上,由一定的社会生活、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的作用而产生的语义,这就是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作为领导者,对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洞察语言形式的特定社会文化意义,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可以传达出其他言辞难以替代的更为丰富的含义。
除了倾听过程中对语言社会文化意义的把握,言语识别过程中的整体性原则也是倾听中所要遵循的。倾听理解中,既要掌握语言组合中由语言自身产生的意义,还要掌握言语形式的“言外之意”。有时,事物的特殊性复杂性难以用言词穷尽表述,需要听者凭着对事物认识的经验、理解语言时的语感和体会等去补充了解;有时,表达者有意婉转,以有限的言辞寄寓无尽的意思;有时又言此而意彼。种种现象,说明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形式,其含义并不是完全由言语形式直露显现,言语形式实际的根本的作用是暗示和触发,借以唤起听者的联想记忆,达到以有限言辞表达无限内容的目的,这些内容常常附加、隐含在言语形式中。
二、校长语言与文化修养
文化这个大命题,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给过各种定义。文化是人类适应生存环境,调节人和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求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生活样式、思维方式和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我们看到,校长的言行正是在于协调学校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并起到它应有的独特的作用。这与文化实践的能力、方式、成果是紧密相连的。
人生活在社会中,属于特定的民族、时代,处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人的行为要遵循一定文化的指引。言语交际,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和个人的重要的文化行为,自然也不能脱离一定文化的指引。
校长的行为更要体现社会文化特点,继承已有文化,创造新文化。因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成为提高学校校长素质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学校校长语言艺术的必要条件。
有文化知识、有修养者,出口不凡,其内容之不凡,自不待言。而且广博的知识、较高的文化修养,在语音上也能有所反映,体现出语言情绪格调的高雅,有较大的情绪感染力。学校校长工作的任务和方式决定了学校校长必须是一个“杂家”,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健全的文化结构。作为决策者,尽可能多地掌握新信息,学习新科学;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特别是现代化建设的学校的管理者,单靠个人的经验来指导工作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工作的科学性要求越来越高,思想政治工作学、学校管理学、电脑知识等成为必修的课程;心理学、民俗学、伦理学、文学、人际关系学等的学习成为迫切的需要;有这样一个健全的知识结构,说话才能切中肯綮,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人际交往中,有文化修养的人,其语言鼓动性大,可信度高。
校长认识能力、工作能力(当然也包括语言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丰富的学识。在广泛涉猎各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校长认识世界,透彻全面地理解事物,把自己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思想之中,以深刻的思想指导于学校领导工作。
校长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心脏,接触四面八方,涉及各行各业。校长丰富的学识还可以强化人们对他的尊敬心理,增添与人们交往时的共同语言,顺利地完成与各种人物的交际。目前美国学校界对其负责人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能在学校内外搞好关系,学校校长应该像国会议员那样善于与人交往。言语表达能力在交际能力中起主导作用,多一层知识,与人沟通交流时,就多一层渠道。
人格的自我完善也是文化修养的一个方面,并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社会人格的自我完善往往表现为对一种理念的追求,形成理想文化系统,它包括道德秩序观念、价值观念、对群体行为的价值判断和社会心理层面上的审美意识。人的言行在人格的自我完善中也逐步得到完善,得到社会价值标准的正确评判。比如我国传统的人际关系中重血亲重道义,强调在社会交往中的真诚相待、礼尚往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关怀、合作和浓郁的人情味。这种文化传统使中国人的交往方式具有家庭的气氛和哲理的意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校长的言谈,若务实、重礼、有情,就更符合这种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