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语言交往过程中,校长如果以此为根据,板着面孔照本宣科,其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校长在讲话、报告中,当然要讲道理,要做说服人、教育人的工作,但是说理性一定要与通俗性结合起来,生动、明了、易懂,使人乐于接受。不然,再好的道理没人愿意听,也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三)幽默性与随机性相结合
适当增强语言的幽默性,不但会提高语言的艺术魅力,而且也会增添风采。对此,政治家们很重视。美国历届总统都十分注意言行的诙谐和幽默。为此,不仅他们自己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而且还雇用专门的班子,为他们设计幽默语言,拼凑笑料。例如1984年里根在总统竞选中,竞选对手蒙代尔在电视辩论中针对里根的年龄发问,指出高龄不适合担任总统职务,里根幽默地回答说:“蒙代尔说我的年龄过大,我却不会把对手的年轻、不成熟这类问题在竞选中加以利用。”这番语言引得观众哈哈大笑,选民在笑声中接纳了里根。可见语言幽默力量的巨大。当然,这些政治家的做法,并不是为了寻开心,逗乐子,而是为其政治目的和领导活动服务的。
幽默性往往要与随机性相伴为伍。因为校长在活动中常常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或者临时变化,需要及时、果断地处理,即随机应变。在这种情况下,将随机性与幽默性结合起来,就可以起到如下作用:(1)延缓时间,调节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为应变做准备;(2)将紧张或难堪的气氛淡化,避免出现不愉快的局面;(3)回避敏感或难点问题,借机巧妙周旋;(4)显示领导者的渊博知识、豁然大度、机敏灵活,以获取听众的好感。
当然,幽默性和随机性是博学、机智、敏捷的表现,而不应被当作随随便便,油嘴滑舌,讲俏皮话。我们需要掌握的是:幽默而不俗气,诙谐而不油滑,轻松而不轻浮,在含蓄之中寓有哲理。
(四)民族性与外来性相结合
所谓民族性,就是要求领导者的语言,要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风格,心理特点,群众意愿;如果对另一民族听众讲话,则应尊重和反映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特点、民族利益。中华民族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语言有比较深的民族性。其中有很多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对于这些我们应该很好的借鉴和吸收,发扬民族语言的长处,使语言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来。与此同时,也要吸收和借鉴外来语言的长处,非现时语言的优点,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把语言的民族性和外来性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语言艺术。
(五)时代性与政策性相结合
广义地讲,任何人的语言运用,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尤其是领导者,在这方面显露得更加突出,特别是在许多政治术语的使用上尤为明显。一个学校校长,要想站在时代的前列,站在历史的高度,就应该对新出现的政治术语具有特殊的敏感性,避免使用那些已成为历史的词汇语句。不仅旧时代许多语言不能使用,即使是刚成为过去的某些名词术语,由于形势的发展,也应被很快淘汰。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便是文革期间的大量政治术语,诸如“红五类”、“黑帮”、“臭老九”、“狗崽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资产阶级司令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如果在语言表达中稍不注意,重者会造成政治事故,轻者也会予人以思想陈旧、观点落后,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糟糕印象。
一名合格的校长,他的语言必须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素质。在思想内容上,校长语言除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外,还应具有强烈的政策性。可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校长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个学校,以群体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他的许多讲话往往就代表了这个学校的工作方针、工作原则、工作目的,一个校长,必须对他在正式场合的讲话负全部责任。否则,轻者让人产生误解,影响工作,影响团结,重者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损失。
校长语言的政策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学校校长,说话必须权衡轻重,不能信口开河;二是要在语言中贯彻上级领导制定的方针政策,尽量与上级领导的语言在口吻上保持一致。无论处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行事。
校长语言的政策性特征在对外工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也尤其重要。涉外校长的言谈举止,代表着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形象、尊严。对时事的评论,对双边关系的建议,都是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标志,影响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声誉。中日建交之初,不仅国内的部分人民不能忍受,就是国际上许多友好人士也无法理解,但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者是这样向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进行解释的:“侵华战争,是不容抹杀的历史和事实,它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是这不能完全怪日本人民,日本人民是友好的、爱好和平的。制造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他们多数已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得到了应有的下场。今天,我们愿同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建立和保持友好关系。”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胜利,也显示出领导者语言的强烈的政策性及其力量。
(六)鼓动性与启发性相结合
在1949年10月1日那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毛泽东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雄壮豪迈的宣言,宣告了中国漫长的苦难时代的结束,一个幸福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迎来了曙光,感受到一种扬眉吐气的舒畅。今天,虽然历史的车轮已驶过了近60个年头,但每当我们从收音机里,从电视电影的镜头里聆听到毛主席这铿锵有力的声音时,我们依然是热血沸腾,感受到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由此看来,一个杰出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一个鼓动家。他要以语言去撞击人们的心灵,激动人们的情绪,坚定人民向前的意志。要做到这一点,除了热情和魄力,还体现在语言技巧的运用上。首先,在短时间就能调动人们情绪的口号、格言、警语,都具有极强的鼓动力。因为这些经过加工、浓缩、简洁、凝练的语言,都蕴含着某种真理,容易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其次,领导者语言鼓动程度和戏剧性效果也与领导者在讲话中表明努力的目标,以及展示宏伟目标的灿烂前景有关。人们总是为了某种希望而活着,即使有些人暂时处于相对平静的生活中,他也期待能有人给他指点明媚灿烂的前景。因此,杰出的领导者往往就是利用了这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在报告、演讲、谈话中传达给人们某种可能达到的目标和希望,最大限度调动听众的情绪。
鼓动性是学校校长语言的重要特征。与这一特征相联系,校长的语言还必须具有启发性,就是将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超前意识灌输给他的师生员工,使朦胧的意识变得清醒,模糊的感觉转为明晰。在我们国家,由于国情的特殊性,我们的校长实际上担负着更艰巨的责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虽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在思想观念、为人处世、心理习惯诸方面也积淀了不少保守的、落后的、消极的因素,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行为方式,成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沉重包袱。很显然,戴着脚镣和手铐跳舞是无法挥洒自如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校长,用科学、准确、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扭转保守的落后的传统观念,灌输与时代潮流合拍的现代意识,进行观念更新的工作,以改变师生的精神面貌,推动教育向前发展。
学校校长语言的启发性特征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呢?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可以达到艺术效果。一是缜密严谨的逻辑力量。这里包括学校校长讲话中所引用的确凿无疑的证据、充分可信的数据和已成为公理的政策、法律规定;二是适情应景、因人因事、灵活机智、恰到好处的语言技巧。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慎重性与多变性相结合
小心谨慎也是校长语言的又一重要特征。很显然,受工作性质、身份、地位的限制,一个称职的校长,信口开河,随心所欲是应该坚决避免的,特别是在正式场合,他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人民大众会根据其语言指示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行动,由此领悟上级的精神实质。因此,稍有疏忽,轻则给工作造成被动尴尬的局面,重则给党和国家带来的损失。
校长语言的谨慎性首先表现在词语的选用方面。由于客观事物的千差万别,反映客观事物的概念术语也多如牛毛,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具有约定俗成的社会内容,即使是意义相近的同义词之间,也存在着细微的区别。作为一名杰出的校长,不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还应该储备丰富的语库,以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语词概念上如此,在讲话口气、语调、俗雅即语言风格方面也不可大意。一个校长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学校领导者、管理者的重要角色,他必须给人一种得体的印象。因此,他必须尽量减少说话的随意性。在公共场合,开玩笑、说笑话最好有所选择,以免产生副作用。
校长语言的谨慎性,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也就是学校校长语言的多变性了。所谓谨慎,也就意味着校长在选词造句、口吻语气上尽可能做到合适、得体,不被人钻空子,树立、保护自己应有的形象,这就要求校长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有能力做到在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对不同的对象说不同的话,为达到不同的目的说不同的话。在工作中,在会议室、报告厅里,他应该努力维持一个学校校长的威信、尊严。庄重些、严肃些,给人以某种恰如其分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他的讲话相应就要规范些、郑重些;而在其他私下场所,就可以相应地亲切些、活泼些,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这都体现出校长语言的多变性特征。
有时候,校长出于某种策略的考虑,或者说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他还必须具备善于应变的能力。这种应变能力体现在语言表达中就是要善于与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尽量多掌握一些方言、行业语、社会习惯用语,这样,自然而然地给工作对象一种入乡随俗的亲近感。
当然,这种语言的多变性不同于圆滑,而是在体现一身浩然正气的前提下,为工作的需要而做出的灵活多变,这也是一个现代校长的重要素质。
第二节 校长讲话的修养
讲话不仅仅是运用语言的技巧问题,更重要的还有深层的修养内涵作为基础。演讲之所以打动广大听众的心,使人心动神移,回味无穷,是因为演讲熔铸了丰富的学识,诸如文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各门学科知识,这是演讲得以成功的基础。
校长在学校中担任一定职务,负有领导责任,这就要求校长具备超出一般教职工的特有的思想品德、知识素养和工作能力,具备促进社会发展的信念,强烈的校长责任感,以及服务于群体的献身精神。校长的最佳知识结构应该是T型的,既有横向的广博,又有纵向的精深,在精深的基础上尽可能广博。校长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表现在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等的合理组配。人的能力是呈阶梯状的,是从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到创造力的综合。校长不仅要具备这种综合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实际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这是对校长修养的一般要求。
有学有识,方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德才兼备,方可使语言具有可信度和号召力;敏锐的政治眼光,能使语言一针见血;良好健康的个性心理,更显校长风度;丰富多彩的语库,言谈则口若悬河。
一、校长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校长的筹划决断能力及指挥协调能力,都基于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要求全面,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种洞察在决策时表现出思虑的全面性、超前性和言行的超脱性。具体说来,校长的语言要体现诸多特点,就在于具备政治洞察力、心理洞察力和语言洞察力。
(一)政治洞察力
校长的职位决定了校长要在复杂多变的情势下,准确地把握全盘局势,认清主流,在众说纷纭中,组合众议,力排非议。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校长的洞察力会使其语言具有俯视性和预见性,看穿本质,透视未来。在中国革命的许多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毛泽东同志以其政治家的眼光洞察局势,力挽狂澜,保证了中国革命的正确行程。毛泽东同志的语言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也是语言大师的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体现了他的语言的俯视性和预见性。在西安事变期间,局势变幻多端,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我党代表团,准确地把握了事态的发展,促成了国共合作和抗战的全面开展。周恩来同志以其成功的谈判语言和说服技巧,在各界人士中周旋,准确地传达我党的政治见解和主张,这正是基于政治家敏锐的政治观察力。
(二)心理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