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唐兵围洛阳,夏主窦建德悉众来援,诸将请避其锋。郭孝恪①曰:“世充穷蹙,垂将面缚,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牢之险以据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记室薛收②曰:“世充府库充实,所将皆江淮精锐,但乏粮食,故为我持;建德自将远来,亦当挫其精锐,[边批:亦是朱序破苻秦之策。]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混一无期。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世民从之。由是夏主迫于武牢,不得行。
是时,凌敬③言于建德曰:“大王宜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守之,遂建旗鼓,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薄津,蹈无人之境,拓地收兵,则关中震惧,而郑围自解矣。”妻曹氏亦曰:“祭酒之言是也。”[边批:夫此特孙子旧策,妇人犹知之,而建德不能用,以至败死。何哉?]
谍告:“夏主伺唐牧马于河北,将袭武牢。”世民乃北济河,南临广武而还,故留马千余匹,牧于河渚以疑之。建德果悉众出牛口,置阵亘二十里,鼓行而进。诸将皆惧,世民升高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纪律,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兵不出,彼勇气自衰,阵久卒饥,势将自退,追而击之,无不克矣。”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士卒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世民命宇文士及将三百骑,经建德阵西,驰而南上,建德阵动,世民曰:“可击矣。”帅轻骑先进,大军继之,直薄其阵。方战,世民又率史大奈等卷旆而入,出于阵后,张唐旗帜。夏兵见之,惊溃。
秦王世民至高墌,薛仁杲④使宗罗睺将兵拒之,世民坚壁不出,诸将请战,世民曰:“我军新败,士气沮丧,贼恃胜而骄,有轻我心,宜闭垒以待之,彼骄我奋,可一战而克也。”乃令军中曰:“敢言战者,斩。”相持六十余日,仁杲粮尽,所部多降,世民乃命梁实⑤营于浅水原以诱之。罗睺大喜,尽锐攻之。数日,世民度其已疲,谓诸将曰:“可以战矣。”使庞玉⑥阵于原南,罗睺并兵击之,玉几不能支,世民乃引大军自原北出其不意,自帅骁骑陷阵,罗睺军溃,世民帅骑追之,窦轨⑦叩马苦谏,世民曰:“破竹之势,不可失也。”遂进围之,仁杲将士多叛,计穷出降,得其精兵万人。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一战而胜,遽舍步兵,又无攻具,直造城下,众皆以为不可,而卒取之,何也?”世民曰:“罗睺所将,皆陇外骁将悍卒,吾特出其不意破之,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抚而用之,未易克也。急之则散归陇外,折高墌虚弱,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此吾所以克也。”众皆悦服。
【注释】
①郭孝恪:唐代大将。唐初曾任宋州刺史。以助李世民平定窦建德之功,迁上柱国,历任贝、赵、江、泾四州刺史。贞观中拜昆丘道副大总管,攻破龟兹,任留后。后为其国相那利所袭,中流失卒。
②薛收:唐代大臣。薛道衡之子。字伯褒。唐初历任秦王府主簿、天策府记室参军等,奉汾阴县男。长于书翰,直言敢谏。
③凌敬:隋末曾随窦建德起兵,后任建德大臣,官至国子祭酒。
④薛仁杲:隋末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后迁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随其父薛举起兵,据陇西之地,众至十三万。薛举死后,他继任西秦霸王,不久称帝,迁都天水(今属甘肃)。后被唐将李世民击败。
⑤梁实:唐代大臣。武德元年任行军总管,曾随李世民平定薛仁杲。
⑥庞玉:唐初大臣。武德初年曾任梁州总管等,随李世民平定薛仁杲,以功主东宫兵。死后赐幽州都督封号。
⑦窦轨:唐代大臣。窦威之侄,字士则。贞观初年历任右卫大将军、洛州都督等。
【译文】
唐朝大军包围洛阳,窦建德(隋人,大业末年被人诬陷通贼,于是占据饶阳自称长乐王,宇文化及杀隋炀帝,窦建德出兵征讨,越王侗封为夏王)发兵援救洛阳。李世民召集诸将商议,诸将请求先避开窦建德军队的锋芒,暂不正面交锋。
郭孝恪却说:“王世充处境困顿,很快就要被迫投降,窦建德老远赶来救援,这是天意要灭亡他们,武牢地势险要,所以我认为我军应该坚守,再等机会出兵,一定能打败他们。”
记室(官名,掌书记之官)薛收(字伯褒)说:“王世充据守东都,府库充实,率领的军队,都是江、淮的精锐,目前只因粮食补给不及,才暂时受困于我军;窦建德亲率大军,远来救援,我军应采取速攻战术,挫其锐气。若是让窦建德顺利到达此地,两军联合,转运河北的粮食补给洛阳,那么战争结束的日期就谁也不知道了。现在依下官看,不如一面在洛阳挖深沟,筑高垒,不与王世充交战;一面大王亲率精兵,占据成皋,以逸待劳,等窦建德大军到。只要窦建德兵败,王世充也自然不攻而破,我估计不出二十天,就能擒获两贼。”李世民听从这建议,于是窦建德大军被围困在武牢,不得动弹。
当初,凌敬(唐代陆敬另一名字)曾对窦建德说:“大王应率军渡河,攻取怀州、河阳,派大将防守,鸣战鼓,立旌旗,翻越太行山,进入上党,由汾、晋进逼蒲津,如此有三利:一则如踏无人之地,取胜可以万全;二则开拓土地,收取士众,形势更强;三则关中震惊,围城自然不攻而解。”窦建德的妻子曹氏也说:“祭酒(凌敬为窦建德国子祭酒)的话不可不听。”
唉,这其实是《孙武兵法》中的旧计,连妇人都明白,而窦建德却不能采纳,以致败亡。能怪谁呢!
间谍报告说:“窦建德探知唐军牧草已尽,在河北牧马,打算偷袭武牢。”一得知这个情报,李世民就由北渡河,到广武侦察敌军形势,然后故意留下千余匹牧马诱敌,而他在夜晚返回武牢。
窦建德果然全军而来,由牛口布阵绵延二十里,击鼓进军,李世民的将领不禁心生恐惧。李世民登高眺望,对诸将说:“贼人起于山东,不曾遇过强敌;今天军行险地而军士喧哗,是无纪律的表现。临近都城布阵,是有轻敌之心。我军按兵不动,他们气势自然衰竭。长时间的列阵待敌,士兵们一定口干腹饥。最后自然退兵,那时我军再追击,一定能胜!”
窦建德的士兵排列阵势,自早晨七时直到中午十二时,士兵饥饿疲倦,都纷纷坐在地上,又争相饮水,队伍零落不整。此时,李世民命宇文士及率三百骑兵经过窦建德队伍的西面,试探一下,后急驰南上。窦建德的部队因此被牵动,乱了阵脚。
李世民说:“可以攻击了!”于是率领轻骑兵先行发动攻势,大军继进,直逼敌阵,双方交战时,李世民又率史大奈等人卷着大旗冲进敌阵的后方,扬起唐军的旗帜。窦建德的士兵见了唐旗,大为吃惊,溃散而逃。
有一次,秦王李世民领军来到高墌。薛仁杲(薛举之子,善骑射,绰号万人敌)派宗罗睺领兵抗御,李世民坚守不出战。
诸将都请李世民下令攻击,李世民说:“我军刚败,士气沮丧,贼人恃胜骄傲,有轻敌心理,这时应该坚守不战,等待机会。一旦他们骄傲轻敌,我军奋力出击,就可克敌制胜。”
于是下令:“再有人敢说出战,立刻斩首!”
两军相持六十多天,薛仁杲粮食用尽,手下部将也都率兵来降,李世民于是命梁实率领部下,在浅水原扎营引诱敌兵,宗罗睺看了很高兴,以为有机可乘,派出所有的精兵进攻。几天后,李世民估计敌兵已经疲惫,对诸将说:“可以出战了。”
于是派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南边布阵,宗罗睺集合兵力攻他,庞玉迎战,几乎抵挡不住敌军的攻势,李世民亲自率领大军,出其不意地自浅水原北边突袭,宗罗睺的士兵大败,李世民率骑兵乘胜追杀。
窦轨(字士则)拦马劝阻,李世民说:“现在情势有如破竹,机不可失。”于是进兵围之。薛仁杲的将领多半叛薛降李,薛仁杲已无计可施只得投降,李世民虏获薛仁杲精兵一万多人。诸将们纷纷向李世民道贺,趁机问道:“大王一战而胜,不用步兵,又没有攻城装备,轻骑直逼城下,大家都认为一定会失败,竟然夺城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世民说:“宗罗睺所率领的士兵多是陇西人,将领骁勇,兵卒凶悍,我先前出其不意地打败他,斩杀俘获的兵士并不多,此时若是我放慢攻势,那么敌兵都会逃入城中,只要薛仁杲加以安抚重用,日后就难以对付。我若立即紧蹑其后,乘胜追杀,士卒就会溃逃回陇西,高墌城的防备更加虚弱,薛仁杲心虚害怕,就更无法冷静思考应敌之计,这就是我战胜的原因。”众人皆心悦诚服。
【心读】
在与对手较量时,要抓住有利时机,坚决地消灭敌人,不能给敌人以喘息的时间,否则,不仅会前功尽弃,反而会使己方遭受损失。
唐太宗不仅是个英明的君主,开创了政治清明、国家富强的贞观之治,而且他也是一个极具谋略的军事家。唐朝能平定天下,和李世民的东征西讨是密不可分的。
唐太宗之所以能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首先是由于战略上的成功,其次是战术的恰当运用。记室薛收,是隋炀帝时大臣薛道衡之子,他虽然在文学成就上不如其父,却在谋略上见长。他向李世民建议,继续包围王世充,同时分兵占据要地,迎头痛击窦建德,切断窦建德和王世充的联系,一举消灭郑、夏两国,完成统一天下的目标。这一战略是相当正确的。英明的李世民采纳了这一建议。所以说,首先在战略上,唐军就已经抢得了先机,占据了上风。而窦建德却刚愎自用,拒不采纳凌敬和夫人曹氏的正确建议,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生擒,一国之主沦为阶下囚。
应该说,在善于听从部下建议上,李世民要比窦建德强得多,李世民可以说是从谏如流,这样就给了其部下发挥智慧的空间,而往往在采纳了正确建议后,战争的结局相当令人满意。所以说,为领导者要善于听取、采纳属下的建议,给他们一个发挥才智的机会。这样作出的决策才能周全、细致,避免失误。
但是,这里边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为人领导者,要有自己的决断,要有自己对事物的分析,不能为部下的意见所束缚,毫无主见。一个没有自己思想的领导,是不能取得任何成功的,而且一个毫无主见的领导,也不能赢得部下的尊敬,也激发不起他们献计献策的热情,同时也容易为居心叵测的人所误导,甚至是陷害。
一个成功的、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者,不论是国家、集体、企业或者是团体的领导者,都应该是既有自己的主见、判断力,又能虚心采纳属下的建议,而后果断出击,英明决策。这样的领导者,不仅能使属下真心佩服,而且能激发整个团队的创造性,带领团队取得事业的成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李世民的成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在具体战术上,李世民实际上运用了“以逸待劳”的消耗战术,这从他对付窦建德以及后文的平定薛仁杲之战中都有体现。正如《曹刿论战》中所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李世民正是以此思想为出发点,不直接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避其锋芒,等待敌人气势已弱时,再给予痛击,因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为他深知,窦建德的夏军远道而来,急需速战,气势正盛。所以,避其锋芒,而后再挥军出击。这种战术是相当成功的。此时,宗罗睺的士兵大败,李世民想要率骑兵乘胜追杀。窦轨拦马苦苦劝阻,担心中了敌人埋伏,待整理军队、观察形势后再进兵。可以说,窦轨的建议并不是没有道理,换做一般的君主也就欣然采纳了。可是英明的李世民却看出了难得的战机,他说:“现在情势有如破竹,机不可失。”于是进兵围之。薛仁杲的将领多半叛薛降李,薛仁杲已无计可施,李世民虏获薛仁杲精兵一万多人,取得了大胜。
战后,李世民的分析,更让我们见识了他独到的谋略和远见。诸将们纷纷向李世民道贺,趁机问道:“大王一战而胜,不用步兵,又没有攻城装备,轻骑直逼城下,大家都认为一定会失败,竟然夺城成功,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世民说:“宗罗睺所率领的士兵多是陇西人,将领骁勇,兵卒凶悍,我先前出其不意地打败他,斩杀俘获的兵士并不多,此时若是我放慢攻势,那么敌兵都会逃入城中,只要薛仁杲加以安抚重用,日后就难以对付。我若立即紧蹑其后,乘胜追杀,士卒就会溃逃回陇西,高墌城的防备更加虚弱,薛仁杲心虚害怕,就更无法冷静思考应敌之计,这就是我战胜的原因。”
李世民的分析,可以用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总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取得初步胜利后,就存在一个是否继续进军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很可能一举歼灭敌人;若是坐失良机,也有可能战局被扭转,由胜利而变为失败。
巨鹿之战后,项羽已经基本上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可以说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但是,项羽在进入咸阳后,却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在将秦国的珠宝金银搜罗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然后返回江苏的彭城,在那里建都。当时,有人建议他挟余勇扫平天下,反对他建都彭城,认为在那里建都不利于统一天下,而是应当建都咸阳,号令诸侯,一统天下。但是,这位曾经威武善战、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却暴露了自己的没有远见。他曾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愚蠢、短视、没有魄力、没有远见,于是他草草分封了十八家王侯,将天下划分给这些诸侯,使得秦国开创的一统的局面,再次被打破,又回到了战国时代的模式。而正是被分封在关中的刘邦,借助关中的地理优势和富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最后消灭了项羽,完成了统一。我们不能以项羽当时还没有构建一个统一国家的“大一统”意识为借口,为他的悲剧性英雄的结局开脱。必须承认,项羽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是他的一个战略失误,也是他日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正如鲁迅先生所讲:要痛打落水狗。要利用已经取得的胜利,抓住时机,继续进取,争取彻底的成功和最后的胜利。这一点,我们不妨把它应用到工作、学习、生活中去,虽然我们没有了明显的敌对一方,但是把它化为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对我们的事业、工作、学习都会很有帮助。而这时我们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惰性,摆脱“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