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孝武皇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
初,景帝以太子太傅石奋及四子皆二千石,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万石君无文学,而恭谨无与比。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责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皆以孝谨闻乎郡国。及赵绾、王臧以文学获罪,窦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其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在上侧,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上以是亲之。庆尝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
汉朝官员的薪酬不是金子银子,更不可能是人民币,而是粮食。石奋父子一共五人在朝为官,而且都是两千石的高干,于是他们家就成了万石之家,石奋本人成了著名的“万石君”。
在解放之初,新中国的通货也是粮食,而且是小米。共产党小米加步枪打天下,信不谬也。共产党坐天下刚开始也是靠小米。当时,不仅脱产干部领小米当津贴,就是陈云和上海投机商斗法,用的也是小米,包括和苏联做生意,表面上按瑞士法郎计算,实际上内部还是要换算成小米若干。
小米富有营养,而且耐储藏,其他谷物却无法比拟。在北方,动不动就有灾荒,连续三年旱蝗,家里没有小米,只有饿死一条路。所以在北方,所谓殷实的人家,平常都会储藏几缸小米以备荒年。我母亲当年参加过土改,在山西吕梁斗地主,地主财产除了土地、房产,最大宗的财富就是成缸的小米。浩然的小说《艳阳天》里,也有类似的描述,富农弯弯绕把两袋小米当成心尖肉,爱惜得要命。这么说吧,小米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绝对是战略物资,小麦大米都比不上。
古代建立的国家储备粮仓,恐怕储藏的也多是小米,因为其他谷物不易保存。同是南方人,毛泽东比蒋介石更懂得小米的价值,这也是他胜利的一个因素。
再说“万石君”石奋,这位老人家其实也是一个“红小鬼”,他十五岁时遇到了伟大领袖刘邦,参加了刘汉王领导的革命队伍。这位小石同志还顺便把自己的姐姐也动员出来,做了刘邦的“美人”,“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石奋于是成了刘邦的疑似小舅子。
石奋有四个儿子,分别叫石建、石甲、石乙、石庆。一头一尾还像个名字,中间两个就是代号了。石奋同志“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学,不是搞文学创作的文学,在那时,泛指有知识,能忽悠。文者,纹也,就是装饰、渲染,和“质”相对。一般来说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然而这位高皇帝的非正式小舅子石奋先生却是没有装修过的质朴的纯洁的革命同志,对领导是极端地恭敬,对同志是极端地温暖,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按照逻辑,肯定是像严冬一样冷酷。
说来说去,石奋不是和雷锋一样了吗?
我认为万石君石奋比雷锋还厉害,雷锋只能管好自己一个人,石奋不仅自己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还保证了下一代人也做好事,不做坏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更难的或最难的就是连下辈子也不做坏事,只做好事。
在景帝末年,石奋就离休了,他打的出去,只要路过政府部门,就下车步行,表示对朝廷和皇帝的尊敬,老爷子要和儿子们见面,必定要穿上以前的工作服,也叫朝服,因为他要见的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他们是朝廷官员,礼不可废。
老爷子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儿子们有了过失,他不批评,也不责骂,就是绝食不吃饭。儿子们没办法,便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假定老大犯了错,老大肯定要作深刻检讨,如果错误严重,还得像廉颇一样,脱光膀子,负荆请罪,而老二、老三、老四也要从大哥的错误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最后要达到“一人犯错、全家提高”的效果,这时老爷子才会动筷子。
皇帝对这样恭敬的典型也很感动,除了发一万石小米,有时还要发奖金,奖金就是红烧肉,正式的叫法是“赐食”。皇帝赐食到了,老爷子必率领全家人趴在地上恭敬地享用,“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太让人感动了!和狂悖不羁的周亚夫对比一下,云泥之别啊!
老子如此,儿子也很棒,不辱家门。大儿子石建,给皇帝写报告,校对的时候发现,把“馬”字少写了一点,马上失声叫道:“这不是让皇上要我的命吗?”我们现在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到了石建这里,一字决定生死。小儿子石庆曾给皇帝做司机,皇帝问,咱家的专车是多少排量的?石庆一言不发,打开发动机,用卡尺认真一量,告诉皇帝:“我们是六缸6000毫升。”(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看人的角度不同,评价就不同。皇帝问驾车的有几匹马,如果换了你我,不假思索地就回答六匹,因为六驾御用专车我们天天驾驶,了如指掌。但是石庆不一样,皇帝之事无小事,皇帝问有几匹,不管是什么原因,我都要亲自一个一个数过才能报告。史家记述到此都不免感叹:“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石庆先做过齐国的丞相,后来又做到中央政府的御史大夫和丞相,还兼职做太子太傅,给现任皇帝做高官,给下任皇帝做家教,打工打到这份儿上,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了。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记载:“是时汉方南诛两越,东击朝鲜,北逐匈奴,西伐大宛,中国多事。天子巡狩海内,修上古神祠,封禅,兴礼乐。公家用少,桑弘羊等致利,王温舒之属峻法,兒宽等推文学至九卿,更进用事,事不关决于丞相(石庆),丞相醇谨而已。在位九岁,无能有所匡言。”
后来,汉武帝也发现丞相石庆“文深审谨,然无他大略”,国家有什么大事,也不找他商量了,直接把他晾在一边。石庆老实但也不是死心眼儿,于是赶紧打辞职报告:“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皇帝刘彻看了冷笑:“仓廪既空,民贫流亡,而君欲请徙之,摇荡不安,动危之,而辞位,君欲安归难乎?”石庆同志进退两难,用网络语言讲:汗!
石庆最后死在丞相任上,这在雄猜之主刘彻时代真的要算命大福大。他死的时候,他们石家已经有十三个两千石的官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