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孝文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
冬,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所杀略甚众,烽火通于甘泉、长安。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次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棘门;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请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pèi)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上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nǎng)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称善者久之。月余,汉后至边,匈奴亦远塞,汉兵亦罢。乃拜周亚夫为中尉。
匈奴三万骑兵突袭,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上世纪机械化、摩托化之前,有这么一股骑兵骤然临之,也是很恐怖的。这样的恐怖袭击,机动性强,飘忽不定,进退自如,而且以战养战,完全可以在中原地带杀进杀出。
骑兵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军事力量,三万骑兵,既要彪悍的战马,又要这么多骑手,天天需要补给,组织难度是相当大的,如果没有数据上的出入,匈奴的力量确实惊人。后来,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阻挡他们确实无有良策。
秦始皇用长城阻挡匈奴,没见过秦长城是什么样,如果以著名的八达岭观之,崇山峻岭已经是高墙铁壁了,在陡峭的山上再修一堵墙,纯属画蛇添足。现在以色列和美国都在边境修隔离墙,防止巴勒斯坦人和墨西哥人,先进的地方要防止落后一点的地方人员进来,看来最无奈的办法就是修墙。
在清末,捻军的作战方式也类似匈奴,劫掠性、机动性很强,当时清政府先后采取过两种办法,一种是僧格林沁的尾随追杀,一种是李鸿章的坚壁清野,顾名思义,也有修墙的功夫在里面,另外就是封锁物资。李鸿章的招用来对付汉文帝时代的匈奴不知有没有用。
至于文帝刘恒先生,不用贾谊写文章提醒,也知道匈奴是个心病。他向冯唐报怨世无英雄,廉颇李牧何在?也说明他念念不忘于兹。
匈奴的铁骑甚至窥视到皇家的休假胜地甘泉,当一种威胁影响到皇帝本人的生活时,他的感受更真切,于是他决定整顿武备,巡阅三军。
刘皇上先视察了霸上和棘门两处,守军将士闻讯,打老远迎出来,大伙儿扭着秧歌,舞着红绸,边跳边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道路两旁悬挂着横幅标语:“政治合格,忠心不二……”文帝招手致意,心里很美。
文帝兴冲冲地来到最后一站细柳营,细柳营这个名字很妩媚,里面的人却很倔巴。
皇帝的先遣部队来到军营,吟道:“皇上驾到细柳营,快开营门迎驾先。”
门卫一听是广东话,有点不屑:“军中只听将军令,天子诏来不上船。”
没办法,皇上进不了大门,只好到门卫那里登记,填好出门条。
皇上的司机看门开了,刚想轰油门,就看到门卫举出一个牌子,上写:限速5公里。
细柳营将军周亚夫穿着甲胄,不跪不拜,敬个军礼,高声报告:“细柳营全体指战员列队完毕,请皇帝陛下检阅!”
文帝端详了一下周亚夫,文帝对周亚夫的老爹周勃很熟悉,周亚夫长得和他爹很像,只是嘴角向下有两条深深的皱纹,整个下巴好像木偶人一样。文帝和方士经常在一起切磋,一看这个面相,心里不禁一愣:“这是饿死之相啊!”
于是,军乐声中,文帝在周亚夫的陪同下,检阅了列队的军士。军乐嘹亮,军威浩荡。
文帝相比之下,感觉前面去的两个军营像是群众集会。文帝心里话,这个调调不错,而且很专业,不来一次大阅兵,安知帝王之贵乎?
军队以整齐的军容、高亢的军威来表达效忠,在皇帝心中产生的满足感是任何奴颜婢膝都不能相比的。
根据揭发材料,王洪文当年非常喜欢看希特勒和蒋介石阅兵的纪录片,百看不厌,我们由此可以知道这位年轻的工总司令在憧憬什么。林彪的儿子林立果也一样,对日本海军推崇备至。权力来源于民意,这是现代;在过去,权力来源于强力,拥有强大武力对权力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阅兵就是把这种强权形象地表达一次,让自己满足,让老百姓畏惧。
汉文帝对周亚夫的细柳营一行印象深刻,回去以后不久就提拔了他。但是,周亚夫的饿死之相不时在文帝的眼前回放。
周亚夫历文景两帝,特别在景帝时代,平七国之乱,功在首位,然而最后饿死狱中。稍后的史家无奈中只好说相貌决定命运,真相是,帝王决定臣子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