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有的羊肉生产格局未打破
长期以来,因农牧业生产、区域经济、人们生活习惯和环境、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形成了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等羊肉生产区域,不同区域的生产方向、饲养数量、经济重要性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半农半牧区及农区以产毛、绒为主的绵羊、山羊饲养居多,而且大多数都属于家庭副业;牧区则以生产肉和板皮的羊居多,这种生产格局对我国肉羊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束缚。
(三)羊肉生产水平较低
羊的出栏率、屠宰率、胸体重、个体产肉量和经济效益等是衡量羊肉生产水平的主要指标。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虽然羊肉生产总量居第一位,但整体生产水平却是相对落后的。
(四)羊肉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外很多优良的肉用型绵羊、山羊品种被陆续引入我国,并使之与我国的地方品种进行了杂交改良,使本地羊的产肉性能得到了提高。同时,对肉羊的繁殖技术和羔羊育肥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饲养管理方面,对羊群的结构进行了调整,母羊比例增加,并推行了人工授精,推行配合饲料,改变了饲养方式,羔羊育肥技术的良好运用以及对羊病防治工作的加强;在饲养规模上,除了兴办规模羊场或农村实行小群饲养外,在牧区实行工厂化、规模化养殖;在繁殖技术上,羊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和双羔素等技术被积极推广应用,并开展对羊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等。上述多方面的发展,对提高我国母羊繁殖率,提高羊群性能,扩大良种数量以及增加养羊经济效益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提高羊肉生产效益的途径
根据我国肉羊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国外肉羊生产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我国肉羊的生产效益。
(一)合理的羊群结构
我国的羊群结构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不合理的状态,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在牧区。由于我国牧民一直有养长寿羊冶的观念,所以受此观念的影响,羊群中既有母羊、公羊,也有羯羊和幼龄羊。而母羊中的繁殖母羊只有50%左右,比例比较低。如此一来,羊群增殖慢,羊只质量也不高,就降低了经济效益。
合理的羊群结构中,最基础的应是繁殖母羊,对于其他性别、年龄和用途的羊要按照适当比例进行配置。目的在于降低成本、组织再生产,从而增加产品产量。羊群的结构要求根据生产用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按年初或年底存栏统计,产肉为主的粗毛羊,70%应为繁殖母羊;毛肉兼用羊应为60%~70%。以产肉为主的羊群,如果繁殖母羊的比例在60%以下时则很难盈利。
(二)利用多胎品种
在正常的饲养条件下,产双羔的母羊每生产1千克羊肉,要比产单羔的母羊少消耗35%~50%的饲料。所以,若想既提高母羊的生产比重,又减少饲养母羊的数量,就可用多胎的品种进行羔羊肉生产。如果把母羊在羊群中的比例从60%提高到80%,那么每100只母羊可增加28%的产肉量,还可提高13%以上的半细毛产量,而每100只带羔母羊的饲料仅需要增加16%~18%的消耗即可。
(三)当年羔当年出栏
要改变旧有的养长寿羊冶的观念,因为羊只的生长增重规律是前期快,后期慢,到1.5~2岁时达到体成熟,逐渐停止生长,所以要争取当年的羔羊当年出栏。出生后的前3个月骨骼生长最慢,而在4~6月龄时,肌肉和体重的增长最快,脂肪沉积速度在之后增快,到1岁时,脂肪与肌肉几乎有相等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饲料的报酬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所以要善于利用夏秋牧草丰富、气候好的优势及羔羊生长发育快和饲料报酬高的特点。在夏秋青草期对用于生产羔肉的羯羊进行放牧育肥,入冬后适时进行屠宰,是增加收入且节省饲料的有效途径。
(四)广泛利用杂交优势
我国有丰富的绵羊、山羊品种资源,很多品种有大量存栏,其中一些品种具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这些品种资源都为羊肉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国内适应性强、繁殖力高的品种与引进的优良肉羊品种进行商品杂交,所繁育的后代表现出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肉用性能明显等特点。一般情况下,通过短期育肥后,6~8月龄的杂交后代可以出栏屠宰。
对杂交积极推行并有效利用杂种优势,是使养羊业取得优质高产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试验结果表明,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子代相较于父母品种的产肉量要提高12%的平均值,至四品种为止。每增加一个品种,就能提高8%~20%的产肉量。三个品种杂交更能使产肉量和饲料报酬显著提高。要想取得预期效果,推广良种和利用杂种优势必须和改善饲养管理结合起来,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
杂种优势,体现在这几方面:
1.父本优势
配种可用纯种公羊,也可用杂一代公羊进行。所谓父本的杂种优势,就是用杂一代公羊配种所生产的肥羔,与用纯种公羊配种所生产的肥羔的差异。
2.母本优势
母本优势有较多的影响因素,通过比较纯种母羊和杂一代母羊的生产性能即可得到。
3.个体杂种优势
如羔羊的断奶重就是杂种优势。
巧妙地将这三种优势结合起来,生产肥羔和杂种优势的目的就有可能达到。
在杂一代时,个体的杂种优势最大。也即若想得到最大的杂交优势,就用两个不同的纯种进行杂交。只有用杂一代作母本生产杂二代时,才能显示出母羊的杂种优势,肥羔生产是用母羊和羔羊性能的结合。
(五)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人工授精可以使种公羊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从而使种公羊的饲养数量减少,以节约优良种公羊的购买费用和饲养费用。而且,优良种公羊的价格相对昂贵,如果配种采用的是本交方式,很容易导致某些疾病的传播蔓延,使基础母羊失去种用价值,种公羊失去配种能力。
(六)采用饲草加工调制后喂羊技术
在传统的养羊方式中,所喂的饲草往往没有任何加工调制,如玉米秸,通常是用整株干秸饲喂,而消化利用率在这样饲喂方式下非常低,这不仅极大地浪费了饲草资源,而且饲养周期长,羊只生长慢,出栏率低。所以,为了提高养羊的经济效益,要对青贮、氨化、发酵等饲料调制加工技术进行广泛推广。
(七)做好疾病综合防治工作
疾病是养羊生产中的一大威胁,应将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重点搞好,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对羊体内外的寄生虫进行定期驱除,还要注意对圈舍进行卫生消毒。在日常管理中还要经常观察羊只的饮食、精神、粪便等是否正常,做到没病早防,有病早发现、早治疗。
(八)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羊肉生产是集多项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包括品种配置、营养平衡、疫病防治、繁殖控制、产品贮藏加工、运作机制等技术。
羊肉生产要想产生高效益,就需要有高的科技含量。只有按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式经营,才能实现传统养羊业向现代化、商品化的养羊业转变,从而有效利用各项技术,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羊肉生产的脆弱性与分散性,使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得以提高,加快肉羊的产业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