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夕阳,给这个古老的宅院镀上一圈金色的花环。几经寻觅和周折,我们“按图索骥”,终于找到了这座位于北京复兴门内的旧式院落。它深居于一条不算太宽的胡同里,出门不远就是西长安街,跨过大街是金碧辉煌的中国工艺美术馆。大街上,鲜花和彩旗迎风招展,胡同里却是幽静的居民平房。在这里,有一种“闹中取静”的氛围。我们轻轻按动了深朱色大门上方电铃的按钮,只一小会儿,大门打开了,一个衣着朴素的老太太伫立在我们面前。我和湖南来的小王迅疾递上名片,并简短地道出我们希望能见到袁老的愿望。迎面伫立的老人抱歉地说:“真不巧,他正在休息。”我们深深地为在这个时候前来拜访感到不安。“不过,他也该起床了,请你们在会客室稍候。”我们随着老人步入了袁老的家宅。
这是一座坐西朝东的旧式院落。南北两厢房分别是卧室、书房和会客室等,厢房外面是镶着玻璃窗的廊檐,院内种满了红花、绿草,大丽花、秋菊、串红、紫罗兰正开得火爆,红的、粉的、金黄的、紫的各色花朵争奇斗艳。院里还种着几棵果树,整个院落幽静、安谧,空气中弥漫着花草淡淡的清香。
我们随着老人来到南厢房,这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客厅兼书房,书房的南墙和西墙是两排高高的书架,上面整整齐齐摆满了精装的各种书籍,墙上挂着尹瘦石画的马、李琦画的毛主席肖像等名人字画,沙发旁边的茶几上和地面上摆着唐三彩马和铜铸成的犀牛等工艺品。我们落座后,一打问才知那老人就是袁宝华的夫人,我们边品清茶,边聊天,刚进门的那种紧张和局促不安的心情顿时平静了许多。
只一刻钟,袁老已精神矍铄地来到我们面前。他身穿一件灰色的夹克衫,脚蹬一双布鞋,一双宽厚的大手紧紧握住了我的双手,并连声用浓重的河南口音说:“你好,你好。”我顿觉得面前的老人是那样和蔼和慈祥。就在我们登门拜访的前两天,袁宝华和袁木二位领导莅临本报创刊6周年工作汇报会,在台湾饭店的宴会厅里,袁老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谆谆教诲我们要努力办好报纸,为正在崛起的一代社会主义企业鸣锣开道。他深刻地指出《企业家报》既有意识形态功能,又是一张经济类报纸,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要认真回答千千万万忧国忧民之士有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社会主义前途的重大问题。他的讲话振聋发聩,犹在耳畔。
我久久地凝视着眼前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老资格的中国企业界领导人,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向他表明:您受聘为我报首席顾问,实乃我报的荣耀,值此国庆佳节来临之际,我报社全体工作人员委托我来您家中看望,祝您老人家福体康健、阖家欢乐。袁老高兴地说:“谢谢,谢谢,不过我这个首席顾问充其量也是挂名顾问,起不了多大作用,你们报社在河北,应主要依靠当地党委,多向省委市委请示、汇报。一张报纸办好办不好,除了上靠领导支持,最主要要听取读者意见,多听听厂长(经理)的批评和建议。”
袁老的一席话,说得真挚朴实,句句在理,在场的小王盛情邀请袁老明年秋天到湘西开会并游览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袁老风趣地说:“我还没到过湘西,不过在张家界开会有游山玩水之嫌嘛!”小王马上答话:“我们会议不住宾馆,住在企业招待所。”袁老问:“哪个企业?”“白云电冰箱厂。”袁老又详细询问了白云厂军转民品的生产情况,小王都一一作了回答。
时间在悄悄流失,谈话在慢慢进行,我们又询问了袁老的家庭情况。当袁老得知小王是湖南人时,又询问了他的老战友——湖南大学党委书记的有关情况,原来小王与这位书记的儿子是莫逆之交,谈起这些情况自然是了如指掌。袁老边听边颔首,流露出对往事的回忆与对亲朋故旧的怀恋。
袁宝华——一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虽已是七十有六,但从他挺直的腰板、灵敏的反应和明晰精确的语言表达,绝看不出半点垂垂老矣的样子。五六十年前,他还是一个19岁的风华少年,在北京大学就投身于“一二·九”学生运动。建国后,40多岁就担任了物资部长,后来,职务不断升迁,先后出任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副主任和经委主任,如今是中顾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最近几年他倾尽全部心血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年到外地调查,考察企业,总结经验,写成材料供中央和国务院制定政策参考。他在企业界有崇高的威望和很大的号召力。他身上焕发着一位老共产党人的风采,流泻着献身于共产主义的永不枯竭的革命热情。
告别的时候到了,我们向袁老握手告别。在院落里,那绿树,那繁花,把谆谆的教诲托举向明丽的蓝天,延伸到宽阔的空间。
我们行走在西长安街上,像是被点燃了似的,胸中腾腾的希望在激荡,在燃烧,使我们禁不住加快了脚步。脑海中时时浮现的袁老的音容、笑貌,是那么亲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