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棉铃虫防治较好的复配农药有20%广杀灵,20%灭多威,21%增效氰马等乳剂1000~1500倍液,以及灭铃灵、棉铃宝、灭抗铃等,有的除防效较好外,还可针对抗性棉铃虫。昆虫脱皮抑制剂类杀虫剂如抑太保、卡死克等多为进口,价格高,施药时间要掌握在卵高峰期。这类药药效慢,但防效时间长,对初龄幼虫的毒性更强,对天敌十分安全。
目前,在棉区还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每克含80亿~100亿伴晶孢子量)每公顷3000~3750毫升,对水稀释200倍于卵高峰期喷施。少数地区也可喷施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制剂,每公顷用量600克常规喷雾。这些农药除有一定防效外,还对天敌安全,也有利延缓抗药性产生。
使用上述农药进行防治时,施药方式也十分重要。例如第二代棉铃虫卵多产在棉株顶尖和嫩头上,因此药液集中在顶部充分喷透,或采取滴心、抹心方法以避免顶心和幼蕾受害。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因卵量大则应进行全棉株喷雾,喷雾时步行速度要慢。防治第三、第四代棉铃虫,因卵多产在边心上,且棉株高大,应把药液喷在群尖上,并注意四面喷透以保护幼蕾为主。喷药器械除用喷片孔径为0.7~1毫米的手动喷雾器外,有条件的地区最好采用机动喷雾器进行低容量喷雾或用手持式喷雾器超低量喷雾。
(4)利用趋性诱集诱杀棉铃虫成虫对光有趋光性,可在棉田设置各种类型的灯进行诱集捕杀。以往多用黑光灯,近年来不少棉区推广应用高压汞灯,因其功率和光源强度大,光谱波长也适于棉铃虫的趋性,因而诱杀效果比黑光灯好。一般每0.067公顷安装300伏高压汞灯1支(其覆盖面积是黑光灯的10余倍)可控制6.67公顷棉田。灯下用大容器盛水,水面撒柴油或洗衣粉。灯附近的棉田或其他作物的农田,棉铃虫卵相对较高应注意防治。该灯大面积连片使用效果更好。棉田内外种植一些开花期与棉铃虫成虫期相吻合的作物,如玉米、高粱、胡萝卜、芹菜等作物,也可对成虫有诱集作用,既可捕杀或药杀,也能减少棉株上的着卵量。棉田地头插成束的半枯杨树枝诱蛾也是一种辅助措施。此外,利用性诱剂对成虫发生动态进行监察测报,各地均有不少经验,但将它作为防治手段大面积应用,尚在不断的研究中。
(5)选用抗虫品种近年来我国已加强抗虫品种的选育工作,不仅积累了不少资源和选育经验,并为今后培育丰产优质和抗虫品种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且培育出一批抗虫品种,正在试种示范和推广,如中棉所30、晋棉26等。有的棉区选用种植棉花生长期与害虫产卵、取食时期不一致的品种,避开危害期,从而减轻了危害。例如选择早熟避虫的短季棉,适当迟播或选用小麦的早熟品种,这样可恶化棉铃虫第一代和第四代的食料条件,对麦棉两熟地区减轻虫害起到了良好作用。此外,基因工程棉的选育和应用也有很大发展。
七、棉红铃虫
棉红铃虫原多见于印度,其后随棉种而传至各地,全世界绝大多数产棉国家均有分布,现已扩展成为世界性害虫,也是植物检疫对象。它属鳞翅目,麦蛾科。以幼虫危害蕾、花、铃和种子,且能随棉籽或籽棉调运而传播,是蕾铃期重要害虫,我国南方棉区发生最为严重。
1.分布与危害我国棉区除新疆、甘肃尚未发现外,其他各棉区均有分布。该虫喜热不耐低温,因此南方棉区危害较北方棉区为重。其寄主植物除棉花外尚危害秋葵、洋麻、黄葵、木槿等。以幼虫蛀食棉蕾、花、铃和种子,造成蕾铃脱落,导致僵瓣、黄花和烂铃。幼虫危害时还吐丝缠连,种子受害影响发芽率和出油量。南方棉区近年危害有加重趋势,北方棉区以往主要利用自然低温,基本可控制危害,但目前分散贮花,贮花场所多在室内,冬季温度较高,因此危害有回升的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2.发生规律及主要习性1年发生的代数,北纬18毅~26毅如华南棉区一般发生5代以上;北纬26毅~34毅如浙江、江苏、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发生3~4代;北纬34毅~40毅如河南、山东及河北、陕西、甘肃大部地区发生2~3代,北纬40毅以北如辽宁,只发生2代。
以幼虫在籽棉内越冬,并随籽棉的收运和贮存而分散到各场所。
因调运而传播扩展并可在室内缝隙处结茧越冬。越冬幼虫翌年温度升到18益以上时开始化蛹,24~25益羽化。卵多为散产,第一代卵多产在棉花嫩头及嫩叶、嫩芽、花蕾和嫩茎上,第二代多产在棉枝下部青铃上,第三代多产在棉株中、上部青铃上。在铃上以萼片内最多。第一代幼虫蛀食花蕾为主,第二代幼虫蛀食青铃为主,在铃壳与内壁间造成虫瘤状突起,老青铃被蛀食,壳内壁形成虫道,有的穿过铃室壁侵入棉籽,并取食纤维。非越冬老熟幼虫多在蕾铃中化蛹,部分幼虫在落叶下或地下做土室化蛹。
温湿度高有利红铃虫繁殖,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5益,相对湿度在80%以上。产卵适温为25~28益,取食蕾花后发育的成虫产卵量高。成虫寿命与温度成正比,越冬幼虫在-16益时,或有1个月平均温度在-5益时均会死亡。棉田棉株较大,田间温度增高,有利于成虫产卵,卵成活率也高,会造成严重危害。但雨量过多年份对其繁殖不利,则发生轻。红铃虫越冬基数的大小对以后各代发生数量有密切关系,因此,加强越冬防治、压低越冬基数,对控制第二、第三代发生量的作用很大。发蛾期与现蕾期吻合程度高,有利于红铃虫早期繁殖危害,且后期又因铃期出现早,而受害加重。
与越冬虫源场所邻近的棉田危害较重,早期危害更明显。
3.防治方法
(1)加强越冬防治,压低越冬基数红铃虫越冬场所集中,越冬基数的大小对第二代以及其后各代的数量影响甚大。越冬防治做得较好的地区,第一代又由于棉花具有补偿能力,如虫口密度较低可不治,而将重点放在第二、第三代上,尤以对第二代防治更为重要。越冬防治的具体措施,北方棉区是利用自然低温杀虫,即将籽花堆放在户外或冷屋内;也有在晒场使用帘架晒花使红铃虫幼虫聚集其下,放出鸡去啄食,在晒场周围挖沟撒施农药阻隔毒杀;用麻袋覆盖在堆花上面,使幼虫爬聚其上,第二天晒花前将其扫杀;贮花棉仓内四壁上部涂缝或墙上设置纸带,收花结束后将纸带全部清除。在成虫羽化期采用80%敌敌畏乳油80倍液熏杀或用800~900倍液喷杀。也可在棉仓内释放有效天敌黑青小蜂(金小蜂)或安置3瓦黑光灯诱杀。摘除枯铃集中处理或将秸秆焚烧或沤肥。在南方棉区除进行越冬防治外,还要结合田间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