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拉多岛更像一个风景秀丽的休闲山庄。岛不大,一头为美国最大的海军基地,另一头是风景名胜旅游区。这里的建筑富有特色,清一色的坡顶红楼,连绵起伏的集群部落,风格各异的阳台窗栏,配上花红树绿的景观,你很可能会以为这里就是世外桃源。导游颇为得意地介绍说,这些都是古建筑了,其历史都在百年左右。我不禁哑然失笑,想老美这方面委实可怜得很,百年左右要在中国,不是弹指一挥间么?他还拿了鸡毛当令箭,自以为了不起。
不过当他带我参观克罗拉多酒店时,我却瞪大了双眼,不由得肃然起敬。这座酒店建于1888年,至今作为五星级酒店,在美国都屈指可数。但见其规模宏大,绵延数公里,连排别墅叠嶂相交,尽显风姿;主楼塔顶金碧辉煌,门户窗棂古色古香,展露出典型的西班牙格调。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这座看似普通的酒店里,曾经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故事。爱迪生就是在这里点亮了世界第一支电灯泡,他当年写下的劝世名句,至今刻印在大楼的墙壁上:“请吹灭油灯,点亮电灯吧,电灯决不会对人体有害。”现如今当你坐在电灯下看书写作,或是使用着带“电”的生活必需品时,能不会为当年的爱迪生耿介吗?在这座酒店里,还曾留下了一个感动世界的风流故事。当年英国王储爱德华公爵在微服游玩途中,巧遇年轻貌美的寡妇辛普生夫人,二人一见钟情,倾心相爱。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公爵毅然放弃了王位的继承权,与辛普生夫人成婚,上演了一出感人至深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正剧。当年,两位至诚恋人就是在这个酒店度过了浪漫无比的蜜月。据说至今在酒店的回廊里,在店外的沙滩上,还不时会出现几名颇有姿色的女郎,她们正在以“守株待兔”的精神,等待着哪位多情的皇宫贵族的出现,幻想着一夜之间登上皇室眷属的宝座呢。说不定这幻想还会有个把人能实现,因为来这家酒店下榻的,光美国总统就有10位!也许哪一天真的又有一只兔子撞上哪棵酥软的树干呢。不过倾倒无数痴男的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真的在这里拍摄过影片,引为酒店主人的骄傲与自豪。至为可贵的是,所有这一切,他们都是那么精心呵护,视为珍宝,代代承传。酒店虽已年久,但由于维修得当,至今依然不失古典风采,越发显出独有韵味,乃至成为一处风景名胜引人参观。
我从克罗拉多酒店出来,信步踱到海边,遥望着了无际涯的大洋,聆听着涛声的叹息,胸中顿时涌起无限的感慨。美国人把自己短暂的历史当成荣耀的现象不再使我发笑,我已然笑不出来了。这百年的大建筑,只要有一代接一代人的精心保护和传承,再过若干年,不真的就成了几百年、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了吗?人类文明的进化,哪一处不是经年累月、一点一滴积攒而成呢?我感叹的还不止于此,我遥望着大洋深处,其实那一边就是我的家园。我的脑海中又泛起了对那片拥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的思念。曾几何时,在无数个城市、乡村,随着一双双大手一挥,便是推土机的轰鸣,便是文物古迹的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什么呢?是建了又拆、拆了再建的钢筋、水泥结构。因为贫穷与愚昧,有多少地方在忙着摧毁文明、构建废品啊!我曾听我一位好友痛心疾首地诉说过,他的家乡县城曾经是个无与伦比的景致。一条小河腰带似的绕城而过,北面是有着非常好听的名字的高山—凤凰山,山下的小城里,错落有致地盖着四十多座祠堂,三百多口造型各异的水井。祠堂与水井之间,是数百条小巷弯弯曲曲穿行其间。一色的青石板路面,一色的青砖灰瓦挑檐画栋,间或有高大的樟树庇荫透凉,把民居和小街串连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南方古镇风貌。然而时至今天,所有这些都荡然无存了。站在河对面的山头望去,那腰带水围住的,成了齐刷刷的五六层的格子楼房,不仅谈不上风景,就是挤得密不透风的无序结构都叫人头疼。
朋友扼腕,我亦感慨。在辽阔的祖国土地上,这样的例子究竟有多少,谁能数得清呢?
这就是不同的发展。一个是致力于保护前人的遗产,积淀着民族的文化;一个是致力于捣毁无价的古迹,堆砌着地方的糟粕。何优何劣,何去何存,是不是也应列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范畴呢?
我凝望着脚下奔涌的潮水,那潮水愈来愈猛,渐呈汹涌之势,渐现壮观潮头,是涨潮时分了。我忽然觉得,这潮水来自太平洋西岸,带来了彼处的信息,潮起潮落,此消彼长,过不久,一定又会在这里退潮之时,捎去此处的信息,送给远方的人们,那时,会有人在那边感受到吗?
有潮起必有潮落,有联想必有进步。这是海洋的嘱咐,这是地球的期待。
2007年10月4日夜作于美国波士顿
感叹柏林
—德奥行手记之四
整个德国行程中的随行翻译兼导游是张姓女士。
张女士是江西上饶人,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毕业后就在柏林工作,迄今已有15年。按照德国的政策,居住在德国满8年并按规定缴税的,就可取得永久居住权。但张女士说她至今还没有办理加入德国籍的手续,因为她不想放弃中国国籍。她说落叶归根,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年轻时在外闯荡还可以,将来老了以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去的。我听了感慨得很,想故乡情结人皆有之,纵使物质条件再丰富,也是留不住游子心的。
张女士的导游很到位,她会从我们的实际出发,选择一些文化含量高、具有研究价值的景点带我们参观,讲解也不停留在浅层次,而是力求提出一些问题和我们探讨。这使我受益良多,也使我从那些景点中,感悟到了一些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
国会大厦的变迁
众所周知,希特勒导演的“国会纵火案”,是导致德国进入纳粹统治、一味排除异己的导火索,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斗转星移,沧桑飞度,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国会大厦形状依旧,德国的议会也照样在这里召开。所不同的是大厦上面的圆形穹顶,变成了全玻璃结构,一直延续到大厦上部的走廊。据说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古迹,另一方面也是表示议会的透明度。德国议会召开会议,经申请,公民均可旁听,旁听的座位就在玻璃层内。非旁听的人还可到达穹顶的玻璃层外,俯视议会大厅,寓意“人民永远高于一切”。果然,我们买张票,就和游人一起,登上那个圆圆的玻璃球内,俯瞰着会议厅里开会的人们,指手画脚也罢,评头品足亦可,因为隔音,开会的人们不会受到干扰,只是一道奇特的风景。
苏联红军纪念公园
两德分治时,公园所在地划归西德,但因斯大林指挥红军攻占柏林后,急急忙忙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纪念园,园内竖起了苏军战斗英雄的塑像,于是便出现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奇观:在西德国内,单列一个属于东德的公园,门口有苏军士兵站岗,成了一个“国中之国”。如今两德统一了,一页特殊的历史翻过去了,但历史的遗痕却不易抹去。现在在公园门口还停放着两辆苏军攻打柏林时的坦克,那尊巨大的苏联红军雕塑下面,还摆放了许多花圈、花篮,可见人们并没有忘却历史。
我们访德期间,恰逢纪念二次世界大战60周年,德国到处都有纪念活动,一幅幅巨大的照片上,是当年战争留下的惨不忍睹的画面,它唤起的是人们热爱和平、拒绝战争的正义之声。
柏林残墙
随着两德的统一,柏林墙当然也轰然推倒了,因为在德国尤其是当年东德人的心中,这是一堵触目惊心的墙,一堵血泪斑斑的墙!但是不知何故,柏林墙却还保留了一小段。是警示?是鞭策?
我来到这段残墙面前,心里涌起了阵阵波澜。一道冰冷的高墙,人为地把一个国家分割成了两块,这一分就是45年!45年间,在这道墙的两边,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悲剧啊。
柏林墙的分隔,其实并不就是一堵墙那么简单,在墙的东面还有一条河道,河道不算宽,河床里也没有水,属于开阔地带。当年分治之后,西德富裕东德贫穷(真是无奈得很,二战之后被分隔的国家,物质上总是东不如西,北不如南,比如东德不如西德,北朝鲜不如南朝鲜),东德人要想逃到西德去,就必须跑过那条河床,翻过那道高墙。过河床会被机关枪打死,高墙则有两个人头高,且墙上还装了电网,真是插翅难逃。于是有些人就想起了办法,简直是奇招迭出,敢冒风险。比如有的人制造了一种飞艇,想迅速飞跃过去,但飞艇高度不够,一家伙挂在墙头的铁丝网上,架飞艇的人便赤裸裸地被机枪扫死。有的悄悄地挖地道,在一条165公里长的柏林墙下,共发现地道近百条,时间长的挖了一年多。可多数是被发现后半途而废的。还有一人偷渡诀窍绝妙,把运输货物的汽车驾驶座掏空,让一个人坐上去,再蒙上座套,司机就坐在人的身上,过卡时检查的士兵发现不了,便幸运地逃出了关。总之,在这道高墙面前,就有那么多顽强不屈的人,冒着生命危险,逃离贫穷专制,追求自由幸福。二十多年间,有几万东德人逃到了西德,也有数百人被打死在墙下!如今保留的这道残墙上,乱七八糟地画满了图画,几近涂鸦,但也不乏佳作,比如漫画勃列日涅夫与当时东德总书记接吻的“兄弟之吻”,就意味深长;油画“万人撞墙逃往西德”的蓬勃气势,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柏林是个多灾多难的城市,德国也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中国古语云:得一人可安天下。我看得一人也可乱天下。德国不就是出了一个希特勒而乱了天下么?因为这个魔头,多少国家被拖入了绝境,多少无辜的人们横遭残害。而德国本身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得到的只有同样的深重灾难,那些当权者自然是罪有应得,而最吃苦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2005年6月作于南昌三纬书屋
美妙的圣·吉尔根
—德奥行手记之五
有人说,全世界最适宜旅游的地方是奥地利,因为这个国家的每个地方几乎都有其独特的景色。
在美丽的沃尔夫冈湖畔,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小镇—圣·吉尔根。下午,当我们抵达的时候,刚好雨过天晴,小镇就像一个刚沐浴过的美女,此刻正在入睡,是那样的安静,又是那样的美丽和纯洁,使人不忍心打搅。
我们下榻的酒店叫Billroth,依山傍水,相当别致。每个房间都是湖景房,阳台上摆满了鲜花、盆景。坐在阳台上,映入眼帘的是无与伦比的景致:远处,阿尔卑斯山历历在目,黛色的山峦之上,托着雪白的山峰;脚下,是一泓清冽的湖水,微风泛起层层波纹,不停地亲吻着绿色的湖岸;几杆白帆悠然驶过,倒映得湖面异常清净;向两旁望去,小山城依水而居,静谧安然;一座座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小屋,被树木花草簇拥着烘托着,优雅地与湖水眉目传情;那些不知名的鸟儿,便在周围跳来舞去,唱着美妙动听的歌儿,为它们伴奏。
那一刻,我真的不想动了。我们这些被闹哄哄的都市吵得头昏脑涨的人,一到这里,真有隐入仙境之感。
如果说美丽的风光是圣·吉尔根的外表的话,那么她的内涵就更是令人折服了。
到达圣·吉尔根的第二天,我们造访了该镇镇长史蒂芬,这是一个胖乎乎的中年汉子,棕色的卷发随意地覆盖在圆圆的头上。同样是圆圆的脸上,有着两只眯缝着的小眼睛,在夸张地咧开着的大嘴的衬托下,显得尤为亲切可爱。他穿了一套整洁的藏青色西装,雪白的衬衣领上,打了一条玫瑰红的丝绸领结,很奇特又略显滑稽的是,领结带很长,就像一朵绽开的鲜花,在他的胸前飘动。看到我们少见多怪的样子,他特意解释说,这是他为表示对中国客人的热情,早上叫夫人花了半个多小时打的,感动得我们连忙鼓掌致谢。
史蒂芬镇长带着我们先参观了一圈镇政府办公楼。办公楼并不大,有点像一座大些的别墅,里面的装饰却很有特色,不见政治性工作性的标语或专栏之类的东西,倒是陈列着不少文化艺术品,各种风格的欧洲油画与野牛野羊野鹿头角骨参差悬挂,点缀在办公室、会议室、楼梯转角等处,使这栋小楼充满了欧洲中世纪风味。这种装饰倒是很令人玩味,不是说政府部门就应该是一脸严肃的啊。张扬文化、营造文化,不断提高文化品位,以促进人们增强文化素养,不更是政府部门应予重视和做好的吗?
进入会议室后,史蒂芬镇长才开始致辞。他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该镇的历史。说到这些,他显得有些激动,有些骄傲。他在列举了镇子里曾经出过的一连串政治家、哲学家、艺术家、医生之后,还郑重宣告,这里是莫扎特母亲的故乡,莫扎特的姐姐也下嫁到这里。是的,和欧洲其他地方一样,圣·吉尔根也是十分注重自己的文化积累的,特别是对文化名人,总是顶礼膜拜。联想到镇子的路边上、宾馆大厅里走廊上,无不看到本镇名人的画像和文字介绍,使人在欣赏秀美风景的同时,更增添了对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敬慕。
因为我们是组织部门的访问团,所以史蒂芬重点向我们介绍了镇政府的行政情况。
奥地利的行政结构较为简单,是三级政府,即联邦、州和市镇。在州一级还有一个派出机构,叫“大区”,不过这个大区没有行政管理职能,只有服务功能,诸如治安、司法等就由他们负责。所以,在奥地利,市镇就是基层政府了。圣·吉尔根镇共有3700多名常住居民,镇政府由直选产生(三级政府均是直选产生的)。每5年选举一次,选出22人组成镇议会,再从议会里选出正、副镇长各一名,组成镇政府。政府里就设一个办公厅,下设三个处,一个管城建,一个管民事登记,一个管财税,工作人员仅10余人。除正副镇长外,无一个公务员,所有工作人员全是雇佣职员,其精干程度令人惊讶。政府的财政开支在法定的旅游管理费和税收返还中解决。政府的主要任务不是GDP,不是财政,更不是招商引资,而是水的治理。因为这里是个湖边城市,又是个旅游城市,所以如何治理好水,严防水污染,就是镇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从70年代起,各届政府都致力于排污系统的建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历时近40年,才建成了科学完备的现代化排污体系,换来了现在的一湖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