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超在重庆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在菜园坝。身上只有不到500元钱的于超来重庆当晚,就在菜园坝火车站附近找了一家便宜旅馆,每天住宿费7元。重庆夏天特热,他在地上甚至床上都泼上水也难以入睡,索性就掏两元钱买了领席,经常露宿在铁路边。于超当时每天的伙食费仅3元,出门乘公共汽车也得算算账,能走路就尽量走路。生活虽艰苦,但于超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充满激情。
在周口工作时,于超曾自发看护一台价值2万多元的空调,趴在上面睡了一个晚上,浑身被蚊子咬得没有几块好肉。当时,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但对工作的投入往往让他浑然忘我。重庆的市场就需要他这种激情来浇灌和开发。当时的状况是,外地来的新产品没有企业敢用,差不多有半年时间没有卖出一件产品。开局的日子确实有点难熬,既没有办公室,一个人还要做完所有的事,每天的工作就是到处跑市场,请教专家,希望能尽快找到市场的突破口。最后,于超以赊销的方式,在来重庆的第一年卖出了40万元。这个小小的突破让于超有了信心,而前期为打开市场所做的准备也开始有所回报了。
1998年的年初,重庆主城区进入建设高潮,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动工,防水工程材料自然有了用武之地。重庆的大都会广场、地王广场、朝天门广场等,无不用上了这种防水材料。那一刻,于超站在长江大桥南桥头的山头上,俯视渝中区大片旧城区,内心激动不已。“这一片民宅要是盖成高楼,能赚多少钱呀!”次年初,于超推销的防水材料已经在重庆开拓了一片天地,而此时,由于公司人事变动,于超被公司总部召回了河南。就这样,于超在重庆的第一次淘金经历戛然而止。
虽说第一次到重庆淘金,于超个人并没有赚到什么钱,不过市场所显露出来的商机激发了于超创业的野心。1999年下半年,于超怀揣1000元钱,再次返回重庆开始创业。机遇再次光临有准备的人。刚到重庆一个月,于超就被一家曾经是对手的外地防水公司看中:于超拿订单,对方供应材料。双方联手做市场的第一年,于超就赚到了170多万元。这是他在重庆赚到的第一桶金。2000年,于超拿着赚到的170多万元在重庆注册了重庆市上隧防水工程有限公司,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于超的身份也一下子从打工仔摇身变成了老板。
据介绍,重庆大型基础设施工程30%都是由于超的公司做的防水,包括江北机场、三峡博物馆、奥体中心、龙湖花园、华宇花园等。目前,于超手上的订单多得接不过来。在一次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庆市市长告诉于超,全国防水行业现在还没有“大腕”,这对他们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希望他抓住这个机遇,迅速做强做大。
从一个特困生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为现在所有的贫困大学生树立了绝好的榜样。生活不会因为你的贫困而怜悯你,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现状,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之前都经历过贫困的煎熬,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经历,才使他们对成功更多了一份渴望,使其拼搏和努力的决心更坚决,成功的几率也就更大了。
代理,这一行机会多的是,一个产品可以有很多代理,当然,最高端的代理所得到的利益肯定最大。现在这个世界,可以代理的产品太多了,代理一个有潜力的产品轻轻松松做到百万富翁,简直就象玩游戏一样。比如:如果你考虑代理诺基亚手机,你应该清楚他的产品都是分开代理的,一个型号一个代理,这样是为了避免因为代理商出现问题而影响系列产品。但是,无论代理哪个型号,象这么知名的品牌,所得利润也是用“百万级”来衡量了。
案例5:
1987年,只有16岁的刘玉栋,念完初中后就带着两块钱到济南“打天下”。那时他没什么手艺,找个工作异常难,最后只能跟一个师傅学修理自行车。2年多的学徒生涯让他挣了2万元,回家盖房子结婚,还是继续在那里做呢?当时,他感到很困惑,在农村,男孩子一般20岁就要结婚了,父母也劝他回去。他最终还是“违背”了家人的意愿,在济南大厦附近花300元/月租了一个门面,专门修理自行车。
那时,来修理自行车的人大多喜欢吸烟和喝酒,细心的刘玉栋,就专门从别处进来一些烟酒放在店铺里进行辅助经营。这成了他做酒类代理的原始起点,时间一长,头脑灵活的他觉察出从别人那里进货成本高,遂把眼光盯到代理上。
做代理何尝容易,谁也不会把大批量的货发放给这个只有19岁的年轻人,而在当时许多酒厂都有专门的代理。酒厂对一车两车的货根本不在乎,再说他没有多少资金,实力微不足道。
不久,胆大的刘玉栋带着1万多块钱,来到当年旺销的兰陵白酒厂。厂长毫无商量地把他拒绝了,但刘玉栋并没有气馁。他一连在这个酒厂呆了一个星期,而晚上则在厂长家门口露宿。厂长最终被这个年轻小伙子感动了,虽如此,但还是没答应把酒卖给他,却为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先收酒瓶,然后用酒瓶来换酒。
在厂长的点拨下,刘玉栋跑遍了整个济南,包括商河、济阳等地收酒瓶。厂长没有失信,最终把酒卖给了他。决心完成的事,就要不惜代价去做,还要善于把困难当作机遇,当作锻炼的机会。
1992年,在得知美国两家洋行开始从事可口可乐、德芙等产品的中国代理贸易后,21岁的刘玉栋跑到北京与这两家洋行进行谈判,希望在济南代理经销“洋牌子”。精明加上努力,刘玉栋最终如愿以偿。
随后,刘玉栋又陆续代理了费县老白干、景芝白干、泰山特曲等山东白酒。到了1994年,刘玉栋的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上百万,他也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2002年10月,刘玉栋联手泸州老窖,开发了泸州老窖“古酿”、“窖藏”两个系列共二十多个新产品,并取得其全国独家代理权。他在全国各主要省市设立分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和物流配送网络,逐渐形成以济南为中心、依托山东、辐射全国的市场布局。至今,公司已是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50多个著名品牌、2000多个单品的济南代理商。不过,这并没有使他满足,他还要做外国名酒的中国区总代理,让中国老百姓与洋酒真正地亲密接触。
目前,刘玉栋所代理的产品不仅是酒水,还涉及副食调料、熟肉制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货等。他甚至直接进入了产品的生产环节,并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达达’牌。2003年,该产品仅在济南地区的销售就达到1.5亿元,全国销售超过2亿元。
刘玉栋的经历多少有些传奇性,虽然他没什么学历,但由于心中始终保留着一个梦想,这促使他时时刻刻关心和思考同自己的计划相关的事。机会总是特别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这还不是关键之处,因为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希望自己成功,机会也许曾到过自己的面前,之所以没能抓住,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坚持行动的决心。学生们都知道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提高,结果往往是没能坚持行动以至于时常后悔。创业和学习一样,理智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即使刚开始自己只是个不起眼的小推销员,也不能放弃成功的梦想,而务必时刻准备着迎接成功的到来。
穷则思变,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促使上述故事的主人公经常思考,无师自通,最终成了能够洞穿商机的企业家。全国的贫困生这么多,多数家庭的困难程度不亚于黄贵银吧。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贫困面前失去自信,这才是最可悲的。倘若这样,只能一辈子处于贫困状态,形成恶性循环。这样说,并不是在暗示只有处于贫困地位才能成功,工作无贵贱,创业无高低,任何人只要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过多地考虑所谓的面子问题,那成功的几率自然会加大。
创业的道路只要踏出去一步,以后就容易多了。而大部分有志于创业的青年,在这关键的第一步面前却犹豫再三,自己把自己打败了,这还谈什么创业呢?能看到机会的人绝对很多,但在起步之前,肯定会听到各种反对意见,听多了,自己也就相信不可能成功了,随后就放弃了。
Google的创始人塞吉·布林说过:别做坏事。这就是通向成功的钥匙,仅此而已,为什么呢?布林解释到,只要能够做对未来、对人类有用的事情,迟早会成功。如同黄贵银所代理的新肤螨灵霜一样,刚开始他的同乡也在做,但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没有看到产品的价值,而黄贵银却看到了,所以坚持了下来。新肤螨灵霜对人肯定是有用的,既如此,为什么不坚持代理下去呢?
第二招,国际贸易
贸易原本就是销售,如果细算起来,人类开始贸易的时间远比开始销售还要早。原始社会刚开始不会直接诞生销售思想,如果原始人打的猎物吃不完了,自己又缺少一些坛坛罐罐而且还不会做,便和会做的商量交换,这样一来,贸易就产生了。接下来,那个做罐罐的肯定会想:自己这么弱小,去打猎肯定比不上人家,既然自己做罐罐还能换猎物,干脆就专门做罐罐吧,于是就开始了所谓的加工厂,也就开始了所谓的销售。当然,贸易产生的过程肯定不会象我们说的这么简单,但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只所以这么说,只是表明贸易和销售原本是一家。
提起贸易,我们大多时候想到的是国际贸易,其实,贸易还包括对内贸易,这就是国内贸易。国内贸易比较简单,基本上也就是把产品从一个城市带到另一个城市销售。和国际贸易相比,国内贸易的优点是比较容易上手,所涉及的步骤不太复杂,但不足之处就是利润一般不高,由于信息流动较快,刚出现的商机会由于竞争对手的增多而骤然消失。
案例1:
祝义才是安徽桐城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两个兄长竟被活活饿死。1990年,把读书作为改换命运惟一出路的祝义才,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了一年,之后就辞职下海了。那时他月薪60元,工作也很清闲,但他不想在一张办公桌前坐到老,脑海中总漂浮着一些还无法清晰描述的梦想。
当祝义才怀揣着200元积蓄,真正站在“商海”中时,才发觉自己真的是一穷二白——既无资金,也无当时很管用的“背景”。朋友看他创业无门,就告诉他做水产生意利润很大。祝义才便一头扎进水产市场,一个月后,他就把其中的门道摸了个“门儿清”。但是,他没在自由市场里做“小老板”,而是把目光投向利润比零售更大的水产品出口贸易。
祝义才从电话簿中查到一家水产品贸易公司的地址后,鼓足勇气上门自荐合伙。结果可想而知,此时的祝义才一无营业执照二无办公地点,充其量是个“皮包公司”的光杆司令。他被拒绝了。第二天早起定定神后,祝义才再次上门了……一连4次之后,对方终于松口了,说道:要不,试试看,先拿样品来。
祝义才兴奋不已地直奔水产市场,从几个老板手中赊了几只上等虾蟹做样品,获得对方的首肯后,合作就开始了。拿到第一份订单后,祝义才租来一辆三轮车,将从水产摊上赊来的货一车一车送到贸易公司。坐在满是冰块的车上,他冻得四肢发麻,但他还是坚持自己收购自己送货。这股肯吃苦的实在劲儿帮他赢得了名声。他不断拿到大公司的订单,当年销售额就达到9000多万元,净赚480万元。
祝义才是幸运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仅仅是从城南拉到城北的贸易,竟然让他捞到了这么丰厚的利润,这只能说明只有特殊的时期才有这样的机会。不过和祝义才同时代的人这么多,却只有象他这样的才获得成功,正可谓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啊。如果他不冒险辞去工作下海,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收获了。现实意义也如此,倘若你发现了一个创业机会,但又不忍放弃自己稳定的工作和生活,那这个机会也就只能让给别人了。
案例2:
1987年,刚满25岁的朱志平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在杭州市工业普查办公室上班。之前,他曾是浙江省军区炮兵团的一名军人,直到1984年,他才脱下军装,转业到了地方。
在转业之前,朱志平还只有初中文凭,尽管他在部队里是发明专家和技术革新能手。在地方工作的三年时间里,朱志平收获最大的是通过成人高考,学习了财经大学财经专业与浙江职工政治大学政治专业的课程。三年废寝忘食的学习,让他收获的不仅是文凭,更重要的是为他的创业梦想添加了信心和勇气。
于是,1987年,他拽着仅有的400元钱,到浙江富阳背回了几匹制作军装的棉布。买回棉布后,他不是在杭州生产,而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往诸暨老家,请了六、七个人,用脚踩的缝韧机日夜赶制。之后,又连夜将制做好的军装运往宁波去叫卖。这样的“第一桶金”也许并不称奇,因为许许多多浙商的创业故事都是这样,艰辛、曲折,令人感慨。最终,朱志平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原始积累,三年之后,他的400元“变”成了150万元。
象这样的机会还很多,现在通常是从深圳运回低价的成品服装,然后在内地开个服装店,这样也可以得到第一桶金。这一点将在后面有更详细的介绍,此间便不再多言了。
案例3:
1987年,袁亚非毕业分配到南京雨花区审计局工作。虽然这是个不少人羡慕的工作,可“不安分”的袁亚非并不喜欢这样按部就班的日子,总想着能干点大事。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对机关干部的震动很大,“停薪留职”等一些鼓励干部解放思想、勇于创业的政策也相继出台。此时的袁亚非也正在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思考着。在没有和父母商量的情况下,他毅然退掉了单位分配的住房和一辆玉河轻骑,成了雨花区第一个半停薪留职的干部。
袁亚非觉得,人活着就是要追求幸福和快乐,既然在机关里不觉得快乐,何不出去闯一闯?不成功就认命,但不去尝试终归是一种遗憾。那时候,他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生意做不成,就去水西门卖鸭子。在当时,成为万元户是很多人的梦想,而水西门不少的鸭贩子已经提前实现了这个梦想。
当然,袁亚非没有去水西门,但他的创业路走得也并不顺畅。从机关出来,揣着连借带凑的两万元,袁亚非在新街口淮海新村租下了一套房子,办起了自己的公司。公司办起来了,生意却不好做。从倒大米开始,一连几单生意都以失败告终,难道自己的创业之路就这样无果而终吗?就在这时,袁亚非意外获取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不少南京人从广州购进计算机配件在南京珠江路出售,利润达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