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没落了!虽然牛津街和里金特街的商店里货品仍然琳琅满目,虽然考文特花园仍然挤满了外国游客,特拉法加广场中的鸽子仍然悠闲地在人群脚下啄食,但是只要你乘上任何一条已有百年历史的地铁火车,你就会感到英国已经像你乘坐的车厢一样老旧了。车厢摇摇晃晃,发出刺耳的噪音。走出站台,街头音乐家正站在阶梯式电梯旁边演唱乞讨。徜徉在街头,你会看到竖立在一幢幢楼房门前的出售招牌(我真奇怪,伦敦怎么会有这么多住房出售),领救济金的老太婆在菜市场水果摊前排一刻钟队只为买两三只便宜的香蕉……而游荡在这一片凄凉景象背后的则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经济萧条的幽灵——失业率增长到10.5%,公司企业倒闭日以百计。不久前政府宣布要关闭31座煤矿,又一次引起游行抗议的轩然大波。但是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帝国毕竟有过三百多年的殖民扩展历史,掠夺了全世界各地的财富珍宝,迄今仍然聚敛着无数古董文物。这其中自然也有大量文物散落到民间,流失到古董市场上去。伦敦不仅有国际上最知名的索斯比拍卖行,而且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古董集市。在参观完大英博物馆、格林威治天文台、威斯敏斯特寺这些知名的景观之后,游客少不得要在某个周末去逛一逛波多贝娄古董市场。这里的摊点和店铺绵亘几公里,形形色色的珍玩古董,上至珠宝首饰,下到古旧相机钟表、玩具汽车,无不具备,直看得你眼花缭乱,走得你两腿酸疼。根据英国出版的一本《收藏家指南》介绍,伦敦不仅有这种大小不一的综合性集市,还有不同文物分门别类的集散场。油画、古旧家具、铜器、具有异国风光的拉美和非洲手工艺品……无论什么都能买到。一句话,伦敦是一个收藏家的乐园。
但是我却有自己特定的目标——收集外国硬币。也是靠着这本《指南》的帮助,我逐渐摸清伦敦钱币市场的情况。大致说来,英国的钱市可分为上中下三个档次。最高层次的公司、商店以及一年举办几次的币市经营的是金币银币、希腊、罗马、波斯、远东等专门地区或时期的稀有钱币。多数高级币店都可代顾客鉴定古币,也可以帮助你把收集品推到拍卖行去卖更好的价钱。“骑士桥”和“斯频克”可以算作伦敦——也是国际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钱币公司了。这类大店自然不是我所敢问津的,但我也曾壮着胆子到一家名叫多尔芬(海豚)的不大不小的钱币店去冒了一次险。“我可以帮助您做些什么?”一个衣冠楚楚、十足绅士派头的售货员客客气气地问我说。“我想看看英国殖民地的钱币,”我说。于是他从柜台里取出几个玻璃盒。“这些是英属西非和东非的。”绅士售货员说。我看了看最上面的一盒:从1907年到1936年一枚枚英属西非的一便士铜币按着年代顺序排列,每一枚都像刚从铸币厂出来一样闪着光泽。我看了看标价,没有一枚低于五六英镑的。我说:“我刚刚开始收集,不想积攒每个不同年代的。西非的便士我已经有了一两枚也就够了。你们是否有海峡殖民地或者北婆罗洲的小铜币?”“目前我们没有,”他说,“但是我们可以替您弄到。您准备破费多少?”“最好别超过10镑1枚,”我说。“这我们恐怕做不到,”对方彬彬有礼地说。于是我谢了谢他,又随便看了一下玻璃柜里的陈列品,就同“海豚”告别了。显然我不是这家钱币店的上帝。
中档的钱币店只在莱斯特广场附近就有三四家,我去得比较勤。因为这些店家除了卖高价的珍币外,偶然也有几套价钱不高的外国流通币出售。一套1986年的非洲斯威士兰王国、从1分到1里兰吉尼七枚硬币售价才七八镑。新西兰币值改革前的七枚套币才卖5镑钱。外国造币厂每发行1枚或1套新币总会出售一定数量的样币,供收藏家积攒。这种样币有的在轧制时较流通币使用更大的压力(通常的压力不超过110吨),选用更好的金属材料,因之样币花纹清晰,光泽闪闪,非常精美。套币通常密封在透明硬塑料壳或纸封里。我特别喜爱英国皇家铸币厂发行的一套套方形纸卡封的套币。这种套币在纸封上印着出硬币所属国家的概况: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甚至对币上的图纹也有解释。比如菲律宾1983年的七枚硬币上各有一位争取国家独立与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过斗争的烈士或诗人、画家的头像,纸封上就有这些名人的简略事迹。仔细观摩每一种套币都会带你走进一个遥远的国度,在时间和空间里做一次旅行。
话扯远了,莱斯特广场边那家币店的柜台上还摆着几盒散币等着我挑选呢。我先从标价10便士1枚的盒子开始,因为说不定在这个盒子里也能找到与标价50便士或两镑1枚的盒子里相同的钱币。只要你有耐心,不怕旧币上的污渍玷污了手指,一两个小时以后保准能寻到几枚宝贝。我的那位标榜经营钱币生意不是卖马铃薯的希腊朋友并不像海豚绅士那样客气,但令人感到亲切。我曾游历过雅典,能拼读几个简单的希腊单词,这就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希腊的钱币有一种古典美……”他开始说。
真正叫我有如鱼得水之感的是设在查灵·克劳斯斯一幢高楼地下室里的钱币市场,这里同样也是邮票市场。币摊通常总有二三十个。不只品种繁多,而且价钱便宜。它像一块巨大磁石般吸引着伦敦中下层市民中的硬币爱好者,我也挤在一群小公务员和退休的中学教师中间忙着搜寻我的猎物。我积累的一些太平洋小岛国的钱币大多是从这里的小摊上找到的。直到我回国的头一天,一个摊主还特别为我寻觅到一套阿鲁巴岛的硬币。知道我快同英伦告别了,两三个我经常光顾的摊主都表示了惜别之情。其中两个人还送给我一些钱币作为纪念。一个叫韩森的老头(专门经营殖民地钱币)送给我的是一枚夏威夷成为美国第五十州以前的小银币,极其珍贵。另一个叫莫里斯的知识分子送给我几枚德国19世纪小邦国的旧铜币。莫里斯除作钱币生意外也教授德语,他每年都驾车去欧洲大陆游历一次。经过各个城市便搜集旧币。他对德国的知识非常渊博。我真是喜欢这些既有文化教养又富有人情味的伦敦小钱币商人!
文章结束以前,还应该略谈一下英国的大规模钱币集市。在伦敦,除了一年一度的国际币市Coinex外(每年秋季举行,连续三日,入场费15英镑),还有两三个由钱币协会或商人主办的集市。有的在英国各大城市轮流举办,有的只在伦敦,每月或每两个月举办一次。我为增长见识,也去过一两次这种大币市。集市设在一家大饭店的大厅中,入场时交了入场费后便取得一枚不干胶的标志贴在胸前。场中警卫森严,几名警察持步话机往来巡视。大厅中摊点上百,除各大公司都设立摊位外,还有远道从德国、美国来的行商。至于集市上的货品,真可谓集各国古今货币之大成,令人目不暇接。我驻足于一个售卖中国钱币的摊位前面,看到的是中国历代钱币,从最古老的刀币到清末以来的银币,从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硬币到不久前发行的各种生肖金币,琳琅满目,叫我这个客居海外的中国人颇为祖国的丰富钱币文化自豪。售币的人可能因为生意不多,也可能因为看到我是中国人,便同我搭起话来。“这枚币是道光年间,1844年铸造的‘漳州军饷’银币,这枚是1932年鄂豫皖苏维埃区银币,下面还铸有俄文字……”他如数家珍地说。我自然无心也无力购买,因为这样的稀有钱币每枚都标价几百或甚至上千英镑。我同他谈起国外收积中国钱币的情况,英国人收集中国硬币的人不多,但也有几位权威人士。伦敦有一位汉学家熟谙中国历史,集有历代钱币不下万枚。“他喜欢同中国人交往,谈论中国历史。但是你去拜访他的时候可别忘了带几枚稀有的钱币,”摊主人对我说。伦敦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但不知我国的外币收藏家中是否也有几位这样的外币通?
(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