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宴席之间,仅有名菜佳肴是不行的;觥筹交错,才会其乐融融。所以,有“斗酒诗百篇”之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于是就“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也就此名列“饮中八仙”之首。
一个人喝酒,叫做“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喝闷酒,不免有些悲凉。所以,饮者多有“酒友”,又喜欢行“酒令”。
“酒令”,有几百种之多;常见的有七大类,为:射覆、划拳、骰子、酒牌、口头文字、酒筹、杂类。与数字有关联的酒令也很多,如:一色令、三色令、一字猜不倒旗拳令、一路功名到白头令、七星赶月令、七夕乞巧令等。
“酒令”中,最常见的是“划拳”,也叫“猜拳”“拇战”“豁拳”。既为“划拳”,当然要出“拳”,同时还要说出以“数”打头的语词,如:俩好(哥儿俩好)、三星照、四喜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
动着手,也动着嘴(但不仅仅是喝酒、吃饭),但说出来的话完全与时事、国事、家事无关,甚至可以说全都是废话;应该说,这酒令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因为自古就有许多警世和训世格言:酒后吐真言、祸从口出、言多语失、小不忍则乱大谋、逢人先把三分笑,不可全抛一片心……可是——酒壮怂人胆,酒桌上不吐不快;但又怕酒后吐真言、惹祸事。如何是好?于是聪明的祖先发明了既不让嘴闲着又惹不了祸事的“酒令”—哥俩好哇,六六顺呐,八匹马呀,五魁首哇……从而隐去多少真言,省去多少套话,免去多少祸事,救出多少人头。又热闹,也开心,还在赢拳之中得到了胜利的满足。
也有的划拳干脆将什么“马”啊、“星”的全都去掉,只留下几个数字,于是出拳之余只呼“一”“二”“三”“四”……这就够了。数字与酒的结合,达到了入化的程度。
二
都言“英雄海量”。
“英雄”须有英雄作为,而“海量”是和“数”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有“井阳冈武松打虎”一节—武松流落江湖后,从柴进的庄园回家,路过井阳冈。过冈之前,他到一家门外树着招旗的小酒店喝酒吃饭,招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武松喝了三碗以后酒家就不给上酒了,问其因,酒家说他家的酒叫“透瓶香”,也叫“出门倒”,一般的人喝三碗就醉了,不能再过井阳冈。武松哪信这一套,结果是一连喝了十五碗酒。喝罢酒,武松不顾酒家以山上有虎为由的劝阻,提着哨棒大步过冈。当武松醉卧井阳冈时,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挟风扑来。经过一场生死搏斗,“五七十拳”之后,大虫终被武松用拳打死。武松也以“打虎英雄”而成名天下。武松井阳冈打虎,是整个《水浒传》中最精彩的描述之一;“三碗不过冈”,也就成了衬托英雄的一个特定的带数字的词组。只就说到它,人们就立刻会想到武松打虎的英雄气概。
另一部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两处精彩的英雄与酒的描述。
一处为“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发檄文讨掌握着朝中大权的西凉军阀董卓,有十七镇兵马响应,但一员董卓部将华雄就杀死了诸镇的多名战将,令诸镇失色。紧要关头,关羽挺身而出。袁绍轻视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马弓手,甚至要将他打出帐外。曹操却以为关羽既出大言必有勇略,便为关羽热了一杯酒壮行。关羽说回来再喝,提刀上阵。当他把华雄的人头提回来的时候,那杯热好的酒还没凉。英雄风貌,在一杯酒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它也从侧面写出了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袁绍的心胸狭窄、难成气候。
另一处为“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兵败投奔了曹操,私下里在汉献帝让大臣清除曹操的衣带诏上签了字。为防曹操疑心,刘备躲在后园种菜,以示胸无大志。正是梅子青青的时候,有一天刘备被曹操请去喝酒。青梅煮酒,开怀畅饮,忽然间阴云四合,骤雨将至。望云生想,曹操从龙说到了天下英雄,并问刘备以为当今谁是英雄。刘备一连说了好几个人,曹操都不以为然。那么,谁是呢?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说破英雄惊煞人,吓得刘备把筷子落在地上。但正在这时候天上的雷声大作,刘备便以让雷吓的来掩饰自己的惊慌。
《西游记》中的英雄人物自然是孙猴子。美猴王学道成仙,在阴曹地府撕了“生死簿”,闹龙宫取了“定海神针”。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擒拿美猴王,结果被美猴王打得落花流水。后来玉皇大帝为招抚将美猴王请上天宫,并封其为“齐天大圣”。但过了不久,这孙大圣便偷吃了蟠桃、玉酒和太上老君的金丹;酒醒之后,他才感觉大事不好,于是逃回花果山。
从古典小说和历史故事来看,酒与英雄人物总是相伴相随的。但酒可以助英雄成事,也可以使英雄误事,或留下千古遗憾。《三国演义》中的猛将张飞以好饮著称。他是个粗人,却也曾以饮酒之计引曹魏将出寨下山,智取瓦口隘。关羽遇害以后,他“旦夕号泣”,然后就喝酒,喝醉,动不动就鞭打部卒,乃至有的被鞭打而死。在准备出兵报仇之时,他命令两名部将三天内为全军造出白旗白甲。部将请求宽限几天,张飞不但不准,还打了他们每人五十鞭子,并且命他们第二天就造出旗甲来,否则就杀头示众。二部将觉得反正是得死,于是铤而走险,乘张飞喝得酩酊大醉之时动手将其杀害。醉酒之中误事损命,岂不悲哉!
三
有喝酒三阶段之说—
第一阶段:人喝酒;第二阶段:酒喝人;第三阶段:酒喝酒。人喝酒,属于正常;酒喝人,人开始失控;酒喝酒,则是酩酊大醉,人已经完全失控。酒喝酒当是一个很妙的比喻。肚里肚外都是酒,人已经掉到酒缸里边;既然是人在酒缸里,那么就无所谓酒喝人人喝酒了。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乐趣么?
我国北方待客,多兴劝酒。劝酒的说辞很多,常见的有:“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此外还有什么三杯以后自便,曾经是同校要喝,同乡要喝,都当过兵的要喝,都下过乡的要喝,同龄的要喝,同姓的要喝,老朋友要喝,初次见面的要喝,您要瞧得起我要喝,敬你一杯要喝,祝你一杯要喝……真乃五花八门,名目繁多。
据说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劝酒很是奇怪,特别是划拳输者喝—酒是用钱买来的,怎么输了的反倒赢酒喝?外国人不懂中国酒文化,此外,大部分洋酒都属于低度酒。中国人待客讲究“酒要满,茶要半”,请客吃饭,要让人家“吃好了,喝够了”;“喝够了”的象征,大多为“一醉方休”。草原民族特别讲究“一醉方休”,因为客人喝醉了不仅表示主人待客诚恳,而且示意客人拿主人当做真诚可靠的朋友。在草原上,喝醉在帐篷里,意味着来客把性命都交了出来,以命相托;客人的豪饮,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如果来客不喝酒,或者总是保持着清醒,那就意味着保持戒心,或心怀叵测。
喝醉了酒,有的闷头睡觉,有的嘻笑异常,有的痛哭胡闹,有的借酒撒疯,有的仗酒骂街。凡是醉酒的人,大多不会认账。若是有人说:“你醉了!”他就会摆着手说:“我……没,没醉……”
酒与“关系学”相联的历史大概业已久远。“文革”时期,有“烟酒烟酒”的流行语。“烟酒烟酒”者,就是想办什么事,需用烟和酒开路,打通关节才能办事。若是不送烟、酒,那就要公事公办—等“研究研究”再说吧。这一研究,就没了下文。明戏的,把烟、酒送上去,难办或几乎不能办的事情也就全办妥了。不过这“研究”(烟酒)比起后来的动辄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回扣”“提成”或直接拿钱的事情来,可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四
历史上,有两大特殊的名宴。
一曰“鸿门宴”。
秦末,两支最大的造反队伍—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开始向秦王朝的都城进发。由于项羽军面对的是秦军的主力,所以推进的速度较慢。刘邦的部众乘虚而入,很快攻占了秦都咸阳。刘邦进入秦宫,眼见堂皇宫殿、奇珍异宝、美女如云,一时间眼花缭乱,就想在秦宫内住下。在部将樊哙和谋士张良的劝阻下,刘邦才带着军队撤出咸阳,驻守在灞上。
过了不久,项羽带领四十万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准备进军灞上,一举击破刘邦。项羽的叔叔项伯,是刘邦谋士张良的好朋友,因担心大军过处朋友的性命不保,就悄悄地来到刘邦军中,把军情告诉给张良。张良随即把这一消息通报给刘邦。刘邦手下的军队只有十万余众,自知很难抵挡强大的项羽的军队,不免焦急万分。
项伯从张良那里回到鸿门就去找项羽,因为他已经答应张良去说服项羽不要动刀兵。项羽口头答应,却在军师范增鼓动下决定军中设宴,寻机在宴席之中除掉刘邦。
帖子发到刘邦那里,刘邦不敢不来赴这鸿门之宴。宴席之间,范增见项羽一直没暗下指令,就派项庄到宴前去舞剑,说是助兴,实际上借机刺死刘邦。项伯一看不妙,拔剑与项庄对舞,并以此掩护刘邦。直到刘邦的猛将樊哙闯入,刘邦才得以脱险。
后来,充满了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便成了以饮宴为名而达到其他目的,甚至图权财而害命的代名词。
二曰“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原是后周的禁军首领。为了夺取帝位,他和他的弟弟赵匡义共同导演了一出好戏—先是谎报敌军来犯,北方边关紧急。于是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去救援。大军出京城不很远,到了陈桥驿就驻扎下来。当晚吃饭喝酒,赵匡胤假意喝得大醉。醉酒中,其弟赵匡义和他的亲信部将一道,将早已准备好的黄袍加在他的身上;在他“不知不觉”的时候,或说在“不得已”之中,他被拥上了皇位。醉酒,当然是为了掩人耳目。
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改“周”为“宋”。他是带兵出身的,也是以掌握兵权而得以夺取皇位的,自然深知兵权的重要性。为此,他对掌握着兵权的亲信将领深怀疑虑。有一天,他把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个手握重权的将领请到宫中来,摆宴饮酒。觥酬交错之间,酒性已酣,他就对部将倾诉握权之累之苦;在褒贬权柄之后,他又对部将许下赏赐钱财和永保富贵之愿。部将们明白他的意思,便以病为由,主动请求交出兵权。历史上,这段故事被称为“杯酒释兵权”,或“饮酒解兵权”。
酒,在宫帏军帐之中化为权谋、权势和阴谋诡计的工具。
五
酒的别名为“三酉”。“三”,即三点水,示意液体;“酉”为酒缸,装酒的器皿。
古有“三酒”,为:事酒、昔酒、清酒。烧酒,则始于南宋时代。
酒桌上,巡回斟酒三次为“三巡”。宴席中,酒过三巡表示礼节性的仪式基本完成,以下就可以比较随意自便或话如正题了。
唐代诗人以酒、琴、诗为“三友”。曲乐伴酒,饮酒吟诗,相辅相成,相互为友也!诗人的儒雅和豪放,可见一斑,怪不得李白“斗酒诗百篇”。
明代有《七碗酒歌》。其间写道:
一碗入灵府,浑如枯槁获甘雨;
二碗如风生,辙鲋得水鳞鳍轻;
三碗肝肠热,扫却阴山万斛雪;
四碗新诗成,挥毫落纸天机鸣;
五碗叱穷鬼,成我佳名令人毁;
六碗头额偏,轰雷不觉声连天;
七碗玉山倒,枕卧晴霞藉烟草。
酒歌写尽嗜酒人的状态。喝第一碗,有久旱得甘霖的意思;两碗酒下肚,已有舒畅、轻飘的感觉;喝了第三碗酒,则是痛快异常;喝第四碗以后,才情迸发;喝第五碗,就有点儿过劲了,甚至开始骂娘,怨天尤人;喝过第六碗,已是有点儿晕头转向了;喝了第七碗,就该倒头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