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充满忧虑和抑郁的时代吗?
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否需要拯救和疗治?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忧虑、抑郁、悲伤、愤懑……这些看上去很坏的情绪,其实都不是病,而是一个又一个心灵成长的契机,我们的生活出现这些契机,才会有积极的改变。叔本华把人生比作铺满焦炭的跑道,每个人既要忍受脚底的灼烧,同时,又都在循环往复地兜圈子。这个比喻,我是不同意的,我和叔本华的思想分歧在于,我认为人生并非是一出悲剧,它是一个充满成长和契机的旅程。即使在庸庸碌碌中,人们也能够乐然享受,即使在琐碎平淡里,人们也可以心怀喜乐。同生活和解,与命运顺应,这是人的成长智慧,而非人性的无奈。人性本没有善与恶,人性只是复杂的汪洋。在传统观念中,用纯粹的道德高压人性的释放,并把人的希望引向偶像崇拜,但是,在现代人文主义的视野中,人性的诉求是合理的,应该把人的希望引向快乐,在现实的生活中,彰显个性,激活自我,多样性的生活模式,活在当下,乐在其中。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情感、婚姻、亲子、人际和职场问题,从本质上讲,是生活价值观的重建问题,因为整体社会文化从精英主义转型为现代人文主义,人文关怀也从服务于少数精英,转型为关注普通人的情怀。在精英主义的精神家园之外,重建普通人的情怀家园,这种思想价值观的重建,我称之为“心理主义”。
幸福距离我们很遥远吗?不,它离追求幸福的人并不遥远。人们需要的不是被拯救,更不是被疗治,而是需要把握住每一个改变的契机。在我看来,世俗生活里的男男女女,不是一个个需要被拯救的饥饿的灵魂,而是一株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向日葵,一个人心灵的改变,就是他在不断地跟踪阳光的照射,而积极地转变自己的方向。
人的脚步需要疾行,人的心灵却需要栖息,人们走得越快,越激烈,越紧张,人们的心却要越慢,越宁静,越舒展。在我看来,心理测评,是一个追寻快乐生活的梯子,是一扇迎接温暖阳光的窗。每一个测评,都会蕴含着一个丰富的阅读空间;每一扇窗的后面,都有一间温馨的卧房。心灵永远不会生病,她在宁静之中寻找阳光。因此,心理测评不是一剂药,而是一缕阳光,她不是在治病,而是帮你拥有快乐人生更多的选择。
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我愿意补充后半句——自己就是宝藏,“宝藏”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情怀家园”——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自由绽放,喜乐融融,温柔滋润,我格外欣赏中国古典明曲中的一段:“丑妻、布衣,自有天然味。”一个人,当他的欲望没有被全部满足,名利没能获得足够的荣耀,这样的平淡生活,他该怎样看待呢——“自有天然味”,中国古人的生活价值观如此鲜活,又如此动人,他们把庸常琐碎的生活比作“天然味道”——这即是心灵的“宝藏”。营造每个人的情怀家园,帮助每一颗心灵塑造成“人性的宝藏”,这就是“心理主义”的根本诉求。
在2005年,我曾经把“心理学”称之为“最后的西学”,自从16世纪明代中后期开始,西学东渐四百多年,心理学是最后一门被引入中国的西学,因此,它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学科,她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第一,中国的社会文化需要向现代人文整体转型,对个人情怀的关注,成为人文的第一诉求。释放每一颗心灵,回归自己的情怀家园,我们必须认可并坚持“情怀家园”的存在和价值。第二,生活价值观必须走向开放和多样化,从单一的道德观生活,转变为多样性的快乐生活。生活价值观的多样化,是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本色去设计人生,去享受人生,不用一个标准衡量“幸福”,也不用一个价值尺度来标定“成功”。这两个关键因素,显然不是心理学问题,而是思想层面的问题了。
作为“个人哲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我对存在主义有着深刻的思考,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止步于认可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对选择的出路和方法缺乏足够的解决办法,萨特回答了问题“what”,却没有回答问题“how”。当心理主义进入中国,就像汉唐时期佛学传入一样,会给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也必定会催生新的“个人哲学”,即“心理主义”。心理主义是方法论的研究,是在解决“how”的问题,这就是说,在思想层面上,“心理主义”推动着社会人文的现代化转型。
我长期以来的思考方向是“应用心理主义”,即心理主义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价值观指引和具体应用。我特别重视心理主义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规律性,所以,我选择了“心理测评”,并结合中国的历史意识、文化环境和民族性格特质等众多因素,对“心理测评”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用以有效地为中国读者服务。从2007年开始,我陆续为《时尚·新娘COSMO BRIDE》和《都市主妇HERS》杂志撰写心理测评专栏,此次集合专栏文章,并有机地融入了新的思考文字,是想为亲爱的读者们呈现全新的“心理主义”阅读。
“心理主义”阅读,是一种心灵关怀,是指向“情怀家园”的阅读罗盘,这就和传统阅读迥然不同,她不是教科书式的求知,也不是健康书式的保健,更不是文艺小说式的消遣,她是一种爱的学习,一种情怀的塑造。唯有大情怀,才有大责任,唯有情怀的开放,才有生命的活力,每一个人生的转折,都源于坚韧的责任感;每一次心灵的净化,都激发于充沛的活力。我认为,爱,不仅仅是一个生理学反应,她也是一种人性的素养,需要学习;她更是一种生活的能力,需要培养塑造。
我知道,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文阅读,我愿意和亲爱的读者们,一起分享沐浴在心灵阳光下的阅读体验。
于2009年9月9日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