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那里,“真”与“自然”是一个意思,“自然”就是指人的本性,也就是人的真性情,真思想,自然与虚伪对立。如果可能的话,人性对现实是应有所超越的。
《史记》里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齐威王请齐国的一个“倒插门”女婿淳于髡喝酒。齐威王问:“听说先生能喝酒,您一顿能喝多少?”淳于髡说:“如果和大王您在一起喝酒,旁边站着倒酒的,还有保卫的,气氛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我也许喝不上一斗就醉了。若陪重要客人喝酒,需要不断照顾客人,能喝上二斗就不错了。若与久不见面的友人喝酒,‘欢然道故,私情相语’,这样可以喝六斗。若是男女在一起搞娱乐活动,大家在一起欢欢乐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男女搭配,喝酒不醉’,这样可以喝八斗。若是晚上,‘合尊促坐,男女同席’,烛光晚宴,席间女性又微红香腮,飘柔长发,轻解衣襟,脉脉含情,这种情况觉得心中最为兴奋,情致痛快淋漓,那么,就是喝上一石也不醉了。”淳于髡所说的“不醉”境界就是人性不受扼制的时候,而饮上一斗辄醉则是人性最受禁锢的时刻。
———于丹《老子心得》
对话 首先,我们对这个故事中的春秋时代的国王能否与庶民(一个倒插门女婿)如此平起平坐、推心置腹讨论“心情”表示质疑袁 尽管他们谈论的全是在什么情况下喝酒可以喝得更多,并不逾矩。我们质疑的是它已超越了2500年后当今社会上级领导与平民百姓所可能有的民主平等意识,你能这样对上级或上级对你这样毫无戒心地说话吗?何况这一介平民面对的是九五之尊的国王,这样民主平等理想化的故事,我们只能把它当做小说来品读。
其二,老子的“自然说”尽管指的是人性,人的真性情,真思想,与虚伪完全对立,直说“人性就是自然之性”,指责“任何包装和限制都是不合理不完善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背叛”,但老子始终有个前提:认为人性是善良的、纯真的,善良的人就应当“越名教”,“抛开传统束缚人的礼节、名分,剥光自己人格、情感和思想上的伪装,赤裸裸地自我,按自己的本性生活”。好像讲的再没有比这个更明确了。但区别之处在于自我的心灵必须淡泊宁静,找到自我的心理平衡。老子的“自我”“自然”绝不是毫无制约的任性、向外扩张,更不是当今社会的那种花天酒地、物欲横流。
老子像孔子、荀子一样承认“人生而有欲”,“欲不可去”,但不可放纵、过度,这也就是历史上许多思想家一直深谙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这也就是老子关于人性“自然说”的界限。否则,心怀不测的犯罪分子、贪官污吏、土匪强盗也讲自然的“真性情”“真思想”,他们也从老子那里找到哲理的依据,那就会不分是非,黑白颠倒,为所欲为,天下大乱了。
这是我们在研读老庄哲学时必须注意到的关键点,人性自然说绝对不是我行我素,更不是为所欲为的胡来。
§§第六篇 生存之道
Sheng Cun Zhi 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