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很难同时善恶兼备,通常是在某个方面善,而在另一方面则恶,或在某些外在环境下为善,而在其他条件下都是绝对的恶。有趣的是,我们往往发现,婴儿时期表现的某些极恶的倾向,到了成年反而成了一心向善的直接因素。那些小时候出名的自利者,到后来也常常会成为最乐于助人、最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社会成员。我们中绝大多数富有情感的人,热爱人类的人,以及动物的保护者,小时候都曾经是虐待狂和以折磨小动物为乐的人。
———弗洛伊德《对战争与死亡之时间的思考》
《西方思想宝库》P562
对话“环境决定意识”,环境也决定人的善恶。善人在环境逼迫得他没有活路时,他可能成恶人,杀富济贫。相反,他富裕了,钱多了,也可能仁爱地做一些利他的慈善事业,成为善人。
人的一生善恶不固定。一般而言,生活条件好了,心也会好,想到要多做善事。而太赤贫了,经常食不果腹,很焦心,会想到造反有理,抢劫有理。善不成了,就只有恶。
“人性善”或“人性恶”的分类不是绝对的,婴儿不分善恶,认奶为母。民以食为天。
尼采在《反对基督》中给善恶下的定义是:“什么是善?一切能增强人的权力感、权力意志,以及权力本身者就是善。什么是恶?由软弱所产生的一切就是恶。”有相对道理。但强者是否一定都做好事,弱者是否都做坏事,也不一定。
老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一般很难做到。为富不仁者不也多的是?
好坏善恶将伴随人的一生,反复折腾多遍,你到底是个善人还是恶人,只有火化装进骨灰盒以后才能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