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世纪的危机击垮了罗马帝国,奴隶制度遭到了极大削弱。新兴的隶农制度为东罗马帝国的复兴建立了基础。查士丁尼大帝(483—565年)上台后,通过制定《查士丁尼法典》,加强与教会的合作来巩固皇权。最重要的是对隶农制度的保障,使得整个国家的政权基础得到了充实。蚕丝贸易进一步提高了东罗马的经济实力,不仅拥有了扩张的实力,而且成为这个国家屹立千年的一个因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加上雄主与名将的组合,东罗马帝国在本世纪开始了复兴,经历了北非战争以及哥特战争等一系列的战役,将东罗马帝国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西方概略
6世纪的西方,罗马名将贝利撒留诞生。527年,年轻的贝利撒留取得了军事生涯中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达拉战役的胜利。
罗马名将贝利撒留(约505—565年),出生在一个叫色雷斯的日尔曼尼亚城,跟斯巴达克是同乡。今天的色雷斯地区属于保加利亚、希腊和土耳其。贝利撒留比600年前的斯巴达克可要幸运多了。在公元前100多年,也就是斯巴达克出生的时候,色雷斯是罗马的敌人,因罗马的征服,斯巴达克作了奴隶。而在贝利撒留的时代,色雷斯已经是东罗马帝国的心脏地带,贝利撒留自然是罗马公民身份。这难免就会就涉及到一个“究竟谁是罗马人”的问题。
最初罗马还是小城邦的时候,罗马人就是指罗马城的自由公民,后来渐渐有很多意大利联盟城邦和个人,因为战功或其他特别的贡献,而被授予罗马公民身份。再后来,在苏拉和马略的时代,所有的意大利盟邦都被授予了罗马公民权,是在经过“同盟战争”之后的。转而又到了帝国时代时期,罗马公民权进一步扩大,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正式下令授予所有帝国境内的合法居民罗马公民权。也就是说,现在“罗马人”可以是任何族裔,不一定是罗马城的市民。贝利撒留是色雷斯人,纳尔西斯是亚美尼亚人,皇后提奥多拉是塞浦路斯或者叙利亚人,皇帝查士丁尼是伊利里亚人(前南斯拉夫)等等。
年轻的贝利撒留
在查士丁尼即位前两年,年轻的贝利撒留就已经是查士丁尼近卫军的军官。在查士丁尼527年即位前后,罗马与第二波斯帝国的边界又发生了新的战端,当时差不多算是中级军官的贝利撒留和另一名青年军官西塔斯分头指挥两支罗马骑兵冲进波斯疆界,进行侵袭干扰作战。史书上记载当时两名将校都刚刚20岁,血气方刚,胡子都还没有长齐。当时罗马的东部边疆与波斯接壤的战线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战区:
一是北战区,从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向东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小亚细亚半岛,是罗马帝国(今土耳其)的核心地带,出了小亚细亚半岛根部再向东就是边界,北部夹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山麓,那是亚美尼亚地区,当时亚美尼亚分为两部分,罗马和萨珊波斯各统治一半。
二是中部战区,它处于中间位置,从小亚细亚向正东方向,是两河流域的上游,今属于伊拉克的地方。
三是南战区,出了小亚细亚半岛向南拐弯,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巴勒斯坦。
贝利撒留和西塔斯曾两次出兵袭扰波斯边境,都是在北战区的亚美尼亚,第一次打了个漂亮的胜仗,第二次却受到了重创,是波斯的亚美尼亚将军纳尔西斯三兄弟击败了他们。纳尔西斯应该是一个当时很普通的亚美尼亚名字,这个纳尔西斯,不是“哥特人之锤”太监名将纳尔西斯。史书对这次挫败描写的不是很详细,但是从后来的事实推断,似乎并非是贝利撒留本人的战术错误而导致那场战争的失败,因为在此后不久,贝利撒留就升任了东部前线重镇达拉的总督。达拉城是整个罗马防线的支撑点,又过几个月,贝利撒留则便升任整个东线的总司令,从中级军官一跃成为帝国最高级将领之列。而曾经击败他的纳尔西斯,则从波斯倒戈投奔于罗马了。
纳尔西斯三兄弟
在那个时代里,因为攻城很难,在边界筑城则更被人们视为是一种挑衅行动。贝利撒留刚到达拉城不久,就被命令在达拉城外修建明登堡,以求进一步完善边境防御体系,这是波斯皇帝卡巴德也就是萨珊波斯帝国第17位皇帝所不允许发生的事情,贝利撒留想以两万多的罗马军保护筑城,而波斯统帅米拉纳则带了两倍于罗马兵的兵力前来进攻。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达拉战役”,是发生在贝利撒留军事生涯中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
在这次战役之前,贝利撒留一直采取防御手段,首先安排战场,据载他在战场的构造上费了很多心思:先在城墙下面挖一道平行的壕沟,布置步兵在城头主攻火力掩护下进行防守,主战壕的两端再垂直向前挖两条短的战壕,短战壕尽头再横向挖出平行的战壕,在两翼平行工事背后则以精锐的骑兵进行防守,而两段垂直短壕的作用则是作为预备队,掩护了匈人骑兵。最后,布置600名赫卢利骑兵埋伏在一座小山的反斜面,位置在整个战线左侧最外端。这个阵势发挥的作用有两重:一是故作疑兵计,波斯人肯定认为正面战壕是一个陷阱,不敢进攻贝利撒留留守的薄弱的步兵防御,而直取两翼;二是壕沟工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波斯骑兵数量的优势,作战过程中米拉纳一直是用波斯重骑兵进行轮番冲锋,好像无法展示全部的兵力的威力,左右两翼也无法联应。而且波斯的阵形正好逆风。在战斗中,罗马阵形左右垂直工事背后的匈族骑兵突然横空出世,从内翼向两侧迂回包抄,沉重地打击了两侧波斯骑兵,同时预先埋伏的赫卢利骑兵突然杀出,由外翼战胜了波斯军,惊魂未定的波斯军队很快就被打败了。
拜占庭帝国皇查士丁尼大帝在6世纪组织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是一部汇集罗马帝国法律非常重要的法学文献,是欧洲首部系统完整的法典。曾一度成为超越时空限制的法律大全。近代欧洲各国的法律,除了英国自成体系之外,多深受罗马法的影响,并由此影响到亚、非、美等国家的法律。
拜占庭帝国皇帝(527—565年在位)查士丁尼大帝(483—565年),出身于前南斯拉夫一个农民家庭,后来随着他身为禁卫军首领的叔父查士丁走上罗马仕途,在战场上经受血与火的考验。518年,查士丁凭借卓越的战功被人们拥立为罗马皇帝,因为他没有儿子,于是指定查士丁尼为皇位继承人。527年查士丁尼被授予“奥古斯都”尊号,和叔父一起执政。就在这一年,查士丁去世,查士丁尼便正式登上了罗马帝国的最高宝座。
罗马法在6世纪以前,非常紊乱,分别存在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扩张后参照各地的习惯编成的帝国法,还有各皇帝的敕令,以及法学者的学说著作等,内容极其杂乱,总而言之,这些只不过是一堆法令材料而已。查士丁尼大帝下令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由以前正式发布的敕令、查士丁尼在位时所颁布的敕令、法学者的著作(类似法学概论教科书)以及学说汇编(有体系的编撰学者对法令之注释)等四部分构成,也被称为《罗马法大全》。罗马法的研究开始萌芽。后来经过很多法学者的整理、分析和注释,并把它作为大学教材使用,罗马法开始成为“法学”的代名词,逐渐成为一种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