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次周武帝灭佛事件是皇权与宗教争执的唯一事例。
自从少数民族于西晋末年进入中原之后,在中国北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开始变得非常尖锐。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都竭力利用佛教和道教,来镇压和麻痹汉人以及其他各族劳动人民。所以,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北部大面积地传散开来。《魏书·释老志》中所载:北魏末年,仅京城洛阳就有寺院500多座。神龟元年(518年)时,“寺夺民居,三分且一”。武泰元年(528年)的河阴之变,死了很多王公朝士,“其家多捨居宅以施僧尼,京邑第舍,略为寺矣。”到了东魏末年,粗略统计,整个东魏境内有寺院3万多座,僧尼人数达200万。虽然道教在北魏和东魏时很受朝廷的重视,并得到很大发展,但其道观和道士数量却远不及佛教的佛寺和僧尼。
北齐的首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也是一个佛教中心。《历代三宝记》中所载:首都城内有寺院4000座,僧尼8万人。整个北齐境内的寺院和僧尼的数量不少于东魏末年。因为佛教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敬仰,并提供给佛教各种优待条件,使得东魏和北齐时出现的许多有名的僧侣。如慧光,他在东魏时任都统,北齐时任国统,是地论学派南派(邺都)的开创者,也是四分律宗的祖师;慧文,是天台宗之祖;慧可,他继承和发展菩提达摩的禅学思想,被尊为中国佛教最有影响的禅宗第二祖师。到了隋唐时期,慧光、慧文和慧可的佛学思想,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教派,即华严宗、天台宗、禅宗。
道教的道士
佛教和道教的势力扩张,不但损害了政府的税收和徭役、兵役,同时也妨碍了世俗地主经济势力的扩展。佛教的“捐六亲,舍礼义”,以及佛、道的虚幻想说等,也都成为众儒生攻击的对象。儒生们为了维护中国正统文化,极力攻击和贬低佛教和道教。刘昼称“佛是疫胎之鬼”;章仇子说佛教是“胡妖乱华”;樊逊又称僧尼和道士是“左道怪民,亦何疑于沙汰。”但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袒护,佛教和道教在北齐的发展并没有受到影响。
佛教在西魏和北周时也很盛行。宇文泰就信奉佛教,而他的继承人北周的孝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更加虔诚于佛教,佛教也因此在北周境内长盛不衰。同时,道教也在迅速发展壮大。那个时候“缁衣(指僧尼)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指道士)之徒,数过于正户。”佛教和道教虽然是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可是有太多不向政府纳税和服役并占有大量土地的僧尼和道士,这对于国家小人民又少的北周来说,实在是非常大的损失。寺院和道观的地主不仅在经济上与官府、世俗的地主发生冲突,还在思想上与恪守儒家学说的士大夫也有矛盾,同样佛教和道教之间也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地位而存在矛盾。
雄才大略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位最重儒术、励精图治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施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天和二年(567年),蜀郡公卫元嵩上书说:“国治不在浮图,唐、虞无佛图而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大周启运,远慕唐、虞之化,宜遗齐、梁之末法。”(《广弘明集》卷7《叙列代王臣滞惑解》),他的这一建议备受周武帝的赞赏。
周武帝
道士张宾此时也上书请求废除佛教。于是,周武帝召集群臣以及名僧、道士,讨论三教的优劣。企图压低佛教的地位,定儒教第一、道教第二、佛教最后。但是,当时执掌朝政大权的权臣宇文护不同意,因为他信奉佛教,再加上道安和鄄鸾等上书诋毁道教,所以经过多次讨论,都没有定三教位置。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杀掉了宇文护,开始执掌朝政大权。第二年十二月,周武帝又召集群臣与道士、名僧进行辩论,最开始是定儒教第一、道教第二、佛教最后,但因为名僧僧勔、僧猛、静蔼和道积等奋起抗争,极力诋毁与排斥道教,位次还是没有定下来。
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第三次召集大臣与名僧、道士进行辩论。会上,佛教和道教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续高僧传·智炫传》上所载:辩论时智炫力挫道士张宾,周武帝为道教护短,斥责佛教不净,智炫即答:“道教之不净尤甚!”此次,周武帝原本只想罢斥佛教,但因为道教的迷信方术和虚妄的教义,被道安、甄弯和智炫等人揭发出来,彻底暴露,所以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即僧尼)道士,并令还民。”诏令发布之后,立即执行。“融佛焚经,驱僧破塔,……宝刹伽蓝皆为俗宅,沙门释种悉作白衣。”
次月,武帝又下诏立通道观,即研究三教的哲理,探讨宏深的“至道”和幽玄的“理极”,并达到弥合三教的分歧,使“争驱靡息”的目的。使“圣哲微言,先贤典训,金科玉篆,秘迹玄文,所以济养黎元,扶成教义者,并宜弘阐,一以贯之。”通道观的学士共120人,都是儒、道、佛的名流。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后,周武帝在邺城新殿多次召请名僧,解释尊儒佛的原因和意义,被召参会的500僧人都沉默不语,只有慧远明确表示反对,并且以阿鼻地狱相威胁。佛教徒任道林也上书反对毁佛,以因果报应进行恐吓。周武帝表示他不是五胡,无心信佛。周武帝权衡得失后,最终决定在原齐国境内灭佛,寺院等“还准毁之”。周武帝此次灭佛较彻底,致使佛教在整个中国北部都被禁绝了。
周武帝和魏太武帝的灭佛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广扩财源、巩固政权,但方式方法却不同:第一,周武帝灭佛,是经过多次辩论以后才作出的决定,各方面都有思想准备。第二,周武帝灭佛没有坑杀僧尼和道士以及捣毁寺、观,而是把寺、观赐予王公,让僧尼等还俗为平民编制。而那些名僧和名道,有的作为政府官员被送到通道观进行研究工作,有的视能力委任官职,比如以昙任光禄大夫,法智任洋川太守,普旷任岐山郡从事,等等。总而言之,方式方法比较温和。
周武帝灭佛,北周政府不但获得了大量的寺观财富,而且获得了近300万的编民,使得生产日益发展,为此后隋朝的统一和对突厥的斗争,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而通道观的建立,促进了儒、道、佛三教的交流与互相渗透,为建立治国以儒家为本、以道教和佛教为辅的新的封建统治服务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