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创立儒学,推崇“仁”的思想;广收门徒、弟子3000;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思想流传千年,影响华夏万代。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孔子的儒家思想
孔子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
孔子
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达2000多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的观点,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与他的学生
中庸思想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孔子为人处事的主要原则。
孔子曾经提出了“过犹不及”的思想,意思就是说,凡事都有个“度”。想要正确地解决问题,就要把握好事物的这个“度”。
孔子认为在行为和做事方面“允执其中”是合理的。还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认为在行动的过程中,不能够急躁冒进,但又不能畏缩不前。如果在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的时候绝对不能贸然行事;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采取行动,但是如果这个时候不去奋斗,就会失去绝好的机会。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思想。意思就是说,认识和解决问题不能绝对化。如果人有了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就会犯下主观性或片面性的错误。
孔子还提出了关于君臣、亲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君主应该以礼貌对待臣子,而臣子要对君主尽职尽责。在父子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做到父母对待子女要慈祥和蔼,子女对待父母要孝顺依从。
孔子对于商业交往的看法是,在商业交往中的人必须要有商业道德。子贡说:“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回答:“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可见孔子这种商业道德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商业交往中,具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充满了民主的精华。他提倡德政、仁政。他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又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就是说,执政的人必须先要修炼好自己的操行才能够使众人心服。执政者只有以自己完美的人格、仁爱的心灵和谦虚、宽容、诚信的精神来征服别人,这样才有可能很好地治理国家或天下。
二、孔子的教育理论
孔子许多伟大的政治政治改革或政治理想,主要是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的。所以说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政治改革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的《论语》便是教育学。孔子的一生从事着教育工作,阐述了很多十分有价值的教育观点,这些观点对中国历史的教育领域具有很深的影响。孔子还对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作了详细的总结,他编纂了《尚书》,作《春秋》,整理《诗经》和《周易》,而且整理了《礼》、《乐》中的传统思想资料。
孔子写书
孔子提出了很多好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这些思想大都符合认识的规律,为我们学习和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提供了很多依据。
孔子与学生讨论
总结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可以将其思想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是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相联系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分析的态度,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来作出不同的回答。可以从《论语》中找到很多例子,例如,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便是针对冉求、仲由两人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回答方法。再如,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第二,发挥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出这样的思想,并把这个重要的辩证思想贯彻到了教学的过程中。例如,《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意思是说学习必须要经常复习和练习才能够真正学到东西,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能学到知识的。孔子还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地思考,否则是不能掌握真正的知识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古往今来,这个道理是普遍适用的。
第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与学的统一观。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孔子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这里表达的是,孔子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许多成就是因为自己非常勤奋,而自己并不是什么圣人或者天才。孔子认为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既要教导学生,同时还要向同学学习好的方面,这样才能够实现教与学统一的思想。
第四,把学习与应用联系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而且要将所学的东西不断应用在实践中,他认为学习并不是死记硬背已有的道理或知识。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第四,要建立互相尊敬与爱戴的师生关系。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态度,不能够不懂装懂,要采取“不耻下问”的态度。孔子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的工作。他一直在身体力行,他与学生之间情同手足,教学中,他不是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是和学生处在同一位置,或与学生结伴而行,或与学生席地而坐,或畅谈个人情怀,或谈志向抱负.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优良传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总结了夏、殷商和西周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维护了社会的秩序,敦厚了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