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表现在规划上,大多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在长远规划由于经费等原因不能实现的情况下,不能实现力所能及的小计划,逐渐改变纪念馆的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造成文物库房设施简陋,安全保卫手段落后,馆内基础设施不健全,环境差,研究人员不能及时了解新资料,信息不畅等。在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许多纪念馆的文字研究工作,还停留在依靠爬格子的地步,连最基本的工作电脑都配备不起。基础设施与博物馆以及广大民众对纪念馆的要求相差甚远,严重制约了纪念馆的发展。
6.管理相对滞后。首先表现在经营理念上,许多纪念馆的管理者,把纪念馆功能定位于一个收藏和研究文物的机构,而不是通过文物藏品做媒介向观众进行知识普及、文化教育。在这种经营观念的影响下,纪念馆的收藏和研究相对于向观众进行知识普及、文化教育被放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其次,是博物馆管理者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左右摇摆。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纪念馆着重考虑的是社会效益,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一些纪念馆管理者的经营观念、经营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要么只重视社会效益,要么无限夸大经济效益,不能很好地将二者结合,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7.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既然国际博协把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授和展览”,我们不难看出,博物馆的人员应该是具有搜集、保存、研究、传授和展览的能力。这就要求博物馆在人员构成上必须兼顾这些方面的要求,合理配置。而在许多纪念馆中,人员结构不尽合理。首先表现在纪念馆的管理层要么是研究人员担任管理工作,要么是管理人员指导研究工作;其次是在研究人员的使用上,把研究人员当“万金油”使用,搜集、保存、研究、传授和展览诸方面的工作,都要仅有的几名研究人员去做,甚至于其它的一些文字工作也成为研究人员的工作任务,使研究人员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再次,是纪念馆研究人员所占比例在纪念馆人员中偏低,大多占不到全体人员的三分之一,使纪念馆的本职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当然,人员结构的不合理,究其原因,仍属于计划经济的遗存,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这种局面应该也必须有所改变。
上述问题,有些是博物馆所共有的,有些是遗址类纪念馆特有,有些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有些则通过我们的主观努力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我们改变观念,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近现代遗址性纪念馆的出路
如何解决遗址类纪念馆存在的问题,让国家宝贵的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文物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首先,应该尽快适应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大环境,转变纪念馆的经营观念,充分认识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的属性,这一属性决定了博物馆的不追求营利和服务于社会的特点,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博物馆的投资力度,在经费上保障纪念馆这一公益性事业的开展,使纪念馆的社会效益得以充分的发挥。当然,纪念馆在自己的经营收入中,也应该拨出相应部分,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经费,逐渐改善纪念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纪念馆的发展目标,确立纪念馆旧址维修、展厅扩建和陈列调整的计划,争取政府支持和自筹经费相结合,改善遗址类纪念馆基础设施、陈列水平和安全条件差的局面。目前,应抓住国家改善红色旅游景区条件的契机,做好计划,用好经费,给观众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使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其次,由于遗址类纪念馆大多陈列展览条件差,其中许多展览布置在应该复原的旧址内,造成旧址不能恢复,展览的连贯性被破坏,一些新的展示手段无法实施,既给观众的参观带来不便,又不能将新的研究成果、展示手法呈现给观众。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应当尽快将展览从旧址中撤出,修建专门的陈列展厅,使展览与旧址分开,在旧址附近修建新展厅,在还原遗址原貌的同时,将这些遗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给以充分的反映,从而扩大观众数量,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例如笔者所在的西安事变纪念馆,陈列展览与旧址争空间的现象就极为突出。前些年,省内有许多专家曾提出设立专门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在旧址外辟地修建展厅,全面展示“时局转换枢纽”的西安事变。本人认为,这一设想,由于条件的限制,近期不能实现的话,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应尽快将杨虎城将军的生平陈列,从止园旧址内移出,有许多观众对把展览放在旧址内很有意见。有些观众提议,应恢复止园别墅的原有占地面积,让“民族英雄,千古功臣”杨虎城的事迹永远激励后人。
再次,如何解决宣传不够,观众少的问题。对此,各纪念馆应该针对本馆的特点,通过传媒、举办知识竞赛、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扩大本馆的知名度,吸引观众来参观。如何将观众吸引到纪念馆参观学习,既需要我们采取各种方法,同时亦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目前实施的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和特殊人群免费参观的政策,吸引了大批观众到博物馆参观学习。以杨虎城纪念馆为例,在实行这些政策前,年参观人数不足万人,而在这些政策实行后的2005年,仅10月份前,参观人数超过2万余人,观众数量大幅增加。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加,纪念馆的管理费用、安保费用相应增加,而由于实行特殊人群的免费政策,纪念馆的门票收入并无明显变化。超出的管理费用要纪念馆自行负担,对纪念馆其它工作的开展造成冲击,影响纪念馆其它业务的正常开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政府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给予适当补贴。南京市政府在多年前实行的学生凭记录卡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年终政府一次性给博物馆拨付参观费用;西安市在八路军办事处实行的观众免费参观,政府补给相关费用,二者都不失为可选择的方法。
如果政府把纪念馆当做社会公益事业来做,拨付一定费用来冲抵纪念馆的门票收入,让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则更能使各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而,纪念馆在大力宣传自己、吸引观众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争取政策支持,补贴由此增加的管理费用。
最后,对于已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仍由非文物部门管理、使用的历史遗存,建议政府尽快采取措施,划归文物部门管理。由于这些单位对文物旧址的保护理念和使用方式,同国家对文物的保护不尽相同,致使这些历史遗存多数年久失修,受到严重的破坏,而且这些旧址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属性,亦给这些单位在使用上造成许多困难,所以我们认为,政府应将这些历史遗存划归文物部门,使这些旧址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当然,遗址类纪念馆存在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解决起来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有些通过我们自己努力能够解决,有些则需要政府的支持,这里只是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路,希望对解决这些问题有所启发,达到抛砖引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