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好城市”的由来
国际友好城市活动始于1956年。1957年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同盟”。从此,北美、西欧各城市纷纷同东欧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缔结友好关系,以发展政府和民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此后,发展中国家城市间也开展了友好活动。
友好结对城市通常在地理上或历史上有某些相似之处,或者在经济上、文化上有过交往,通过缔约结对,使友好关系更加发展,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获益。
“民意测验”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的民意测验,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人报》和《明星报》于1824年举行的。他们在总统选举前印发假选票预投,以探测公民的意向。当时,这种民意测验影响不大。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时,《文学文摘》杂志举行了一次空前大规模的民意测验,结果预言中的,这就使民意测验成为有影响的社会调查。在以后20多年里,《文学文摘》成为美国民意测验的核心机构。
1936年,美国总统候选人是兰登和罗斯福两人。《文学文摘》杂志共发出1,000万张假选票,回收237万多张,根据这些假选票统计结果向全国预言:兰登将获胜。不料,心理学和新闻学博士乔治·盖洛普创立了“美国民意测验所”,根据“典型选择”理论发明了“典型抽样法”,以一定比例分别抽样调查各类人员的投票意向,预言罗斯福将获胜。大选结果,罗斯福获胜。盖洛普的胜利成为轰动世界的新闻。
“不记名投票”的由来
不记名投票一词是外来语,出自意大利语ballot,是“球”的意思。古希腊、罗马在公元5世纪时就曾采用以球代替选票的方法进行投票。投票时选民们将小球投入一个特制的箱内,并事先约定,球分两色:白色表示同意,黑色表示反对。
1884年后,美国也开始使用这种投票法,但却不拘泥于小球,也有用蚕豆或玉米粒代替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纸张文字的应用,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无记名投票法了。
圆桌会议的来历
今天,大凡比较重要的国际会议或国际政治谈判都采用圆桌会议的方式进行。因为它含有与会者“一律平等”和“协商”的意思,不存在上下尊卑之分,可以避免因席次不均引起的纠纷。圆桌会议是怎么来的呢?据历史学家考证,它是英国的亚瑟王创造的。在英国威尔士的温特斯堡里,至今还珍藏着一张他首次召开圆桌会议时用的圆桌。
古代欧洲,越是正式会议,越是讲究座次。国内会议以会议召集人为中心,其他与会者按等级、地位、辈份排座;国际会议以东道主为中心,其左右按宾主的身份排列。但是,这种安排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发生同等条件下的席位不均的争执。公元5世纪,英国召开骑士会议发生一起骚乱,而骚乱的起因就是席位不均问题,国王亚瑟强力制止了这一风波后,想出了一种与会者不分上下席位,一律围绕一张特制的大圆桌而坐的开会形式,这种形式除了巧妙地协调了与会者之间的关系,剪除了纷争之患外,还大大简化了开会的安排程式。一个多世纪后,这种形式传到了欧洲大陆,近代流传到了美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便迅速被世界各国采用了。
科索沃危机由来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大约占塞尔维亚总面积的12%左右。科索沃之所以在塞族人的眼里如此地重要,因为这里曾经是塞族人1889年抵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攻的最后堡垒,同时是东正教文明的“摇篮”,而且这里还蕴藏着令南斯拉夫人感到骄傲的矿产资源--镍和锡。科索沃现有人口大约200万,其中90%是阿尔巴尼亚少数民族,在铁托执政时期,科索沃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
前南斯拉夫共产党政治家米洛舍维奇上台后,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地位。当米洛舍维奇1992-1995年忙于对付波斯尼亚内战的时候,科索沃的民族独立分子乘机开始大闹独立,于是,米洛舍维奇向那里派出了14000名塞族军人和11000名塞族警察。米洛舍维奇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科索沃取消独立;二是西方撤销对南斯拉夫经济制裁。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认为:阿尔巴亚人同样是科索沃的原住民。许多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者把科索沃看成是“大阿尔巴尼亚”的钥匙。
那么,北约国家为什么如此积极地参与科索沃问题呢?西方分析家认为,这主要是出于对米洛舍维奇的看法。北约长期以来仍以冷战时期的“有色眼镜”看待共产党出身、态度强硬的米洛舍维奇,认为他完全控制了科索沃就有可能对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形成威胁,此外还会引起东正教占多数的保加利亚和希腊的介人。然而,北约的这一做法当然遭到了许多国家的坚决反对。中国和俄罗斯首先反对动用武力来解决科索沃的民族问题。就像许多国际专家所说的那样:“炸弹解决不了旧仇新恨的国际民族问题!”
“V”字含义的由来
“V”型手势表示“Victory”,即胜利,它源于何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个流亡到英国的名叫维克多·德拉维利的比利时人,利用电台,每天从英国向比利时进行短波广播,号召同胞们奋起抗击德寇占领军。1940年末的一天,他在广播里号召人们到处书写“V”字,以表示对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几天之内,在布鲁塞尔和其他城市的建筑物上,大街小巷的墙壁上,影剧院里,“V”字无所不在,甚至在德军重兵把守的兵营、岗楼和纳粹军官住宅,也出现了“V”字,搅得德国法西斯心神不安。
后来,由于它的形式简单明了,在欧洲各沦陷国很快流传开来。朋友们见面,伸出食指和中指,打个“V”代替其他一切招呼,用以表示自己的心愿。英国首相邱吉尔十分喜爱打这种手势,于是“V”字更加出名。餐馆里,桌上的刀叉被摆成“V”形,甚至钟表店里的时钟也被拨到十一点五十分。此风传到美国,妇女们纷纷佩戴起人造宝石嵌成的“V”形针,成为一种时髦。“V”字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流传至今了。
除了胜利的含义外,“V”字在有些国家还有特定的意义。
在荷兰文中“V”代表“自由”,塞尔维亚语里表示英雄气概。
欧元诞生记
少数充满幻想的人在20年代提出的创建欧洲单一货币的梦想,在经历了30年的挫折和斗争之后将在明年1月1日变成现实。
1957年3月25日签署的创建后来的欧盟的罗马条约当时并未计划创建欧洲货币区。到60年代才第一次出现了创建名副其实的“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具体尝试。
在1976年至1981年担任法国总理的经济学家雷蒙·巴尔担任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的时侯使事情再次取得了进展。他提出的建议导致产生了1970年10月的所谓维尔纳报告。这是第一次实际试图把西欧的货币系统统一起来。
1988年6月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欧洲理事会会议上,当时的12个成员国再次提出了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的主张。此后不到一年,当时任欧盟主席的雅克·德洛尔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份详细的报告。
这个计划在当时德国总理科尔支持下导致1992年2月7日在荷兰城市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关于建立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马约为启动单一货币和创建欧洲中央银行确定了详细的日程表。欧洲中央银行将取代欧洲货币局,为新建立的欧元区确定货币政策和利率。今年6月建立了欧洲中央银行。
经过法国和德国的长期争吵后,在1995年12月举行的马德里首脑会议上给单一货币起了一个名字,叫“欧元”,而不像法国人所希望的那样叫“欧洲货币单位”。
欧元象征--黄蓝色希腊文E字母--以及纸币和硬币是在一年之后于都柏林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公布的。
尽管出现延期的谣传和许多欧洲人对货币的历史性变化采取公然敌对态度,但是欧盟伙伴们已设法满足了欧元在明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最后期限的要求。此后还要经过三年的过渡期,然后欧元将在2002年取代各国货币。
国际刑事法庭的由来
建立国际刑事法庭是一个名叫古斯塔夫·穆瓦尼耶的瑞士人于1872年在提交给国际伤员救护委员会的一个报告中首先提出的。但这个想法曾长期未能成为现实。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才见到直接用国际刑法审判一些罪犯。1945年在纽伦堡和1946年在东京设立了两个国际军事法庭来审判战争罪犯。然而,这种特别法庭的作用和目的是事先被限定了范围的,因而它不能成为一般的和永久性的国际刑事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