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国家国庆日的由来
世界上用建国日为国庆日的国家是少数,只有二十几个。
我国是以建国的日子作为国庆节。日本是以天皇的诞辰日为国庆日。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作为国庆日的国家,亚洲有尼泊尔、泰国;欧洲有荷兰、丹麦、比利时、瑞典等。罗马尼亚是以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推翻安东尼斯库反动政权后转入反法西斯战争的1944年8月30日这一天为国庆日。南斯拉夫是以召开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日子为国庆日。加拿大是以英国议会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把分散的北美殖民地合并为加拿大这一天作为它的国庆日。澳大利亚的先辈是英国移民,便把首批英国移民到达悉尼附近莽莽荒野的植物湾那天为国庆日。捷克斯洛伐克、古巴是以占领首都的日子为国庆日。法国以巴黎起义群众摧毁封建王朝的象征-巴士底狱这一天为国庆日。有的国家每年则有两次国庆日,如突尼斯、比利时、丹麦等国。英国的国庆日是每年六月份第二个星期的星期六;牙买加的国庆日则是每年八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
国歌的来历
同学们可能都会唱国歌,但是,真正知道国歌来历的可能就不多了。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来叫《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是由名作家、戏剧家、诗人田汉作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作曲,创作于1935年,原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这部影片由田汉原作、夏衍编剧。影片着重表现处于深重民族危机下的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积极抗日,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义勇军进行曲》是影片主人公、诗人辛白华的长诗《万里长城》的最后一节,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唱的。田汉在完成影片故事后便遭反动派逮捕。这首歌歌词是他被捕前仓促地写在香烟盒的锡箔衬底纸上的,后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化名“陈瑜”发表。聂耳在谱曲前,也因反动派的迫害即将离国。他从夏衍手中抢过歌词说:“作曲交给我,我干!”于是,聂耳便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创作,并在他去日本前写成了初稿。他到日本后不久,就把歌谱全部完成寄回。
这首歌曲在影片中一唱出,立即产生了巨大影响。1935年5月16日,《电通画报》第一期刊出了这首歌,后又灌制成唱片,不久就响遍了全中国。特别是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的演唱和灌制的唱片,便使这首中国人民的战歌载誉全球。聂耳在谱写这首歌曲时,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也是他最杰出的作品。
这首歌是一首中国人民的伟大战歌,是一首不朽的歌,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由于它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建国以后,便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今天,这首歌正以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在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奋勇前进!外国对中国的称呼。
我国历史悠久,外国对中国的称呼也常因时而异。唐代的中国国势强盛,名声很大。因此在这以后,外国便有称中国为唐的习惯。《明史·真腊国传》中说:“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与此相关,外国也有把中国叫“唐家”的,华侨中谈到祖国也有叫“唐山”的。与此类似的情况,是称中国为“秦”、为“汉”。晋代的僧人法显在《佛国记》中,提到西域称中国和尚为“秦地众僧”。而现在伊朗的波斯语、印度的印地语、意大利语、英语对中国的称呼,通常都认为是从“秦”的发音转化而来。汉代国力盛极一时,曾多次派遣使臣外出。汉代以后,中国人常以汉来称呼自己的国家,外国人也常称中国为汉。
现在,外国一般还称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为“汉学家”。“契丹”作为中国的代称在西方也流传很广。现在俄语对中国的称呼即从契丹音转而来。此外,外国对中国的称呼还有很多,如支那、震旦、赛里斯,等等。近代日本称中国为支那。其实,世界上许多文明古国很早就以此称呼中国了。一般认为,“支那”是“秦”的音转。“震旦”,一种解释是“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通行的说法是“震”为“秦”的音转,“旦”乃“斯坦”的简称。赛里斯即“丝国”之意。古代外国已经知道中国产丝。西方学者在提到赛里斯时,多赞誉之词,如说“其人诚实,世界无比”,“举止温厚”,“习惯俭朴,喜安静读书以度日”;再如“物产丰富”,“气候温和,空气清洁”,等等。
中国的别名和雅号
华中华华,在古代,同“花”,引伸为美丽而有光彩。“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人们,自认为是“冕服章采”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曰华。
中华,始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注》中,其称赞诸葛亮说:“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这里的“中华”主要是指当时曹魏统治之下的黄河下游一带。以后逐渐扩大为全中国之简称。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
夏华夏夏,含有“大”的含义,“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故谓之夏。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大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王朝,后来常用“夏”来称呼中国。
华夏,最早见于《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无不相率归于周朝。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禹域九州始出于大禹治水的典故。相传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因势利导,疏通九脉,依山川形势而划定九州,发展农业,造福后世,所以后代相沿称中国为禹域或九州。清代龚自珍诗:“九州生气恃风雷”,此九州即指全中国。
鸽子与橄榄枝--和平象征的由来
《新约全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挪亚的人。一天,他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上帝说,由于人们的罪恶,将有洪水到来灭绝人世。上帝叫他造一只大船,说这样就可以死里逃生。于是,挪亚和他的儿子造了一只长方的木柜形的大船,叫做方舟。当洪水到来的时候,挪亚一家登上了方舟,还把狮子、老虎、兔子、鸭子、蝴蝶等动物,一样一对带上了船。
水势越来越大,几天以后,小溪成了急流,泥潭成了大湖,方舟在波涛汹涌的水面上来回飘荡。过了好些日子,雨住了,但洪水还没有退去,方舟停靠在一座高山的山顶旁。挪亚打开笼子,放出一只灰色的小鸽子。但是,这只鸽子很快就飞了回来,在笼子前面拍打着翅膀。过了几天,挪亚又放出这只鸽子。这次,鸽子飞回来的时候,嘴里衔了一片新拧下来的橄榄叶。挪亚知道洪水已经完全退去,平安到来了。他和妻子、儿子、孙子们下了船,在晨曦中走上山顶,那些动物也都跟着他们走出方舟。在他们面前,不再是汹涌的洪水,而是长满绿色树木的山谷和两旁开满鲜花的山间小道。
后来,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1949年,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经画了一幅著名的宣传画《和平鸽》,并献给了巴黎世界和平大会。此外,在联合国徽记上还画着两根金色的橄榄枝。
“联合国”名称的由来
1942年,美、苏、英、中几国着手建立反法西斯大同盟,并决定草拟一份宣言,但一时没有合适的名称。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邱吉尔多次讨论名称问题,他们曾考虑用“同盟”或“联盟”,但总觉得不甚完美,只好暂时作罢。一天清晨,罗斯福起床更衣,突然叫喊一声:“天哪!我想起来了。”他坐着轮椅命令仆人推到邱吉尔房前高声敲门。邱吉尔不知何故,怒声喝斥:“何人敲门?”原来邱吉尔正在浴室洗澡。罗斯福对邱吉尔说:“我想起来了,你看叫‘联合国’如何?”邱吉尔一听,兴奋地说,“太好了!”这样,宣言的名称就确定为“联合国宣言”。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时,就用了这个名称。参加《联合国宪章》签字的51个国家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到1978年底,联合国已有会员国151个。
“法西斯”名称的由来
“法西斯”一词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系由拉丁文“FASCES”音译而来。那时,贵族出游,仆从常举着一个中间插着一把突出的斧头、周围用红条紧系的一束棍棒。此物名曰“法西斯”,是象征有权把别人处以鞭苔或死刑的标志。
1890至1891年,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思想从意大利北方传到南方。生活贫困的西西里岛的工人和农民,联合起来建立西西里“劳动者法西斯”,反对资产阶级霸占耕地,反对政府的苛捐杂税。当时在意大利语中,“法西斯”一词的本意是“联盟”、“协会”。这样,“法西斯”就成了革命的代名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的垄断资产阶级和民族沙文主义者极力主张参战,妄想借机对外扩张,建立“大意大利帝国”。其中有些人为了标榜“革命”,就以“法西斯”来命名。
1914年10月5日比昂基和罗西等10人在米兰建立所谓“国际行动革命法西斯”的组织。与此同时,部分议员也组织了“议员法西斯”,以推动议会支持参战。11月,墨索里尼又在米兰筹建了一个名为“革命行动法西斯”的组织……随着墨索里尼等人政治上的飞黄腾达,法西斯一词终于成为极端沙文主义和最富有侵略性的恐怖独裁的同义词。
纳粹党标记“”的由来
1909年,希特勒在维也纳,忽然对政治发生浓厚兴趣,他不断地观察、总结各派政治力量的成败。一天,他读了反动会道门“新圣堂骑士团”发行的刊物《奥斯塔拉》(古日耳曼春天女神)对它的反动观点大为赞赏。“新圣堂骑士团”是由传教士、占星家阿道夫·拉恩兹于1907年创立的反犹组织,并以“”作为它的标记。这个组织表面上从事“圣杯的传说”(指骑士们寻找耶稣在进最后晚餐时用的杯子的传说)的研究,实际上却秉承了英国学者豪·斯·张伯伦的反动种族论的衣钵。豪·斯·张伯伦是一个反犹狂人,他认为亚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必须保持其纯粹的血统,世界才有希望。
1918年,希特勒来到慕尼黑,结识了阿达姆·格拉维尔,与后者创立的“图勒协会”结下不解之缘。其后纳粹党啤酒馆政变失败,该协会依然作为支持纳粹党的一种社会势力而公开存在着。这个协会向希特勒传授了宗教的秘密礼仪,希特勒则把它改造成一个政治团体。
希特勒在黑社会厮混的几年中,全盘接受了黑社会组织的反犹思想和秘密礼仪。1920年,希特勒感到纳粹党缺少一个能够表达它的主张、打动群众心灵的徽号。于是,他想到“新圣堂骑士团”的标记,并取而用之。从此红地白圈心、中间嵌个黑的纳粹党标记问世了。
希特勒十分喜爱这个标记,曾在《我的奋斗》一书中作了露骨的解释,他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主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字象征争取亚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过去,“”字在佛教中是万事如意的象征,在梵文中是幸运的意思。但是它被反转过来并成为纳粹党的标记以后,“”就是蹂躏欧洲、灭绝犹太人的恐怖标记了。
鸣礼炮的由来
鸣礼炮起源于英国。据说四百多年前英国海军用的是火炮,鸣一炮致敬的行为表示致敬者自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服从和尊重对方。鸣放的炮数越多,解除武装越彻底,对对方就越是尊敬。当一国舰船进入另一国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上与外国舰船相遇时,便自动放空炮,以示无敌意;对方海岸上的火炮或舰船也相应以鸣炮回敬。这种做法以后就成为互致敬意的国际通例。久而久之,鸣礼炮成为在各种盛大庆典和隆重的迎宾仪式上经常应用的一种礼节和礼遇。
以前最大战舰只装有大炮21门,全部鸣放便成了最高的致敬标志,作为对国家元首的礼遇。1875年美国对总统和国旗首次正式采用这一礼仪。现在国际交往中一般是:迎接国家元首,鸣礼炮21响;迎接政府首脑,鸣礼炮19响;迎接副总理级官员,鸣礼炮17响。有的国家分得也没有这么细。过去鸣礼炮只取单数,这反映当时远洋航行忌讳双数,认为双数不吉利。现在也有鸣双数的。
除了迎宾仪式上鸣礼炮以外,许多国家在盛大庆典时也鸣放礼炮。在举行盛大庆典时鸣礼炮,各国都有各自的规定。
英国规定君主诞辰、加冕或就职鸣炮62响,其他重要庆典(如议会开幕或闭幕)则鸣炮41响。美国国庆,全国各驻军营地都在7月4日午时鸣炮50响,表示每州鸣一响。1949年10月1日,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时,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安排54门大炮齐鸣28响。因为第一届政协有45个政治单位和9个方面特邀代表参加,共54个方面的人士,且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所以,将54门大炮齐鸣28响作为建国庆典仪式的一项内容。
“领事”的由来
领事的出现不同于作为外交使节的大使,他是伴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
中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一些城市,新兴工商业者需要与他国或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许多商人经常往来于中东、西班牙等地,其中一些人干脆定居在那里经营商业。这些人之间往往发生商务纠纷。为了解决纠纷,他们互相充当仲裁或调停人。开始,这种角色并不固定,后来则选举一个或几个人,称作“商人仲裁领事”。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领事。
十字军东征后,大批意大利工商业者随着征服者在中东建立起固定的商栈。为便于管理本国的商务,各征服国认为有必要由国家出面仲裁商务纠纷。于是,商人的本国政府与商人经商的国家订立协议,由国家任命专门官吏承担原来那种“商人仲裁领事”的使命。12世纪末,意大利威尼斯共和国向耶路撒冷王国派驻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领事,当时叫子爵,后改为巴优洛。此时的领事权限很大,不仅负责商务、保护侨民特权和生命财产,而且还充当外交使节。
17世纪后,由于国与国之间常驻大使的出现和兴起,外籍商人失去外交豁免权,领事地位下降,他们的职权逐渐缩小到最早的领事权限。19世纪时,国际贸易兴旺发达,西方各国普遍重视领事制度的价值,开始制定其驻外领事的有关法律。1825年,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通过了领事法。
目前,领事主要职责是促进本国与所在国之间的工商业、监督航务、保护侨民和公证。领事一般有总领事、领事、副领事和领事代理四级。领事的多寡,反映一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是否发达。
美国无外交部的由来
世界各国的政府一般都有外交部。可是在新闻报道中,却从来没有提到过美国外交部和外交部长,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美国原来是有外交部的,是在1781年建立的。到了1789年,美国国会决定把外交部改叫国务部。因为,当时这个部除了负责外交事务外,还得处理一些内政问题,比如货币的管理、人口的统计等。我国把美国的国务部翻译成国务院。
后来,美国国务院把内政方面的工作移交给其他部门,它专管外交,另外还负责掌管合众国的国玺。不过,国务院这个名称没有再改变,一直保留至今。所以,美国的国务院其实就相当于外交部,它的负责人叫国务卿,相当于外交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