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理论的深度比较与中国应用》简介
作者刘义圣,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书为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利息理论的深度比较与我国应用研究”的最终成果,共30.8万字,2010年12月由长春出版社出版,2011年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本书在对西方利息理论进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马克思和凯恩斯两种利息理论的观点、政策主张及最新发展,分析了两种利息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并结合中国利率体制改革的现况提出了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和采取有平滑的“利率微调”的政策建议,论证了政府必须加强对我国利率的监管,并就监管模式选择和监管体系构建进行实证分析和政策考探。
本书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之间衔接自然。在实证分析中还运用了案例分析的方法,引用了较多的数据及图形,还建立了相应的数理模型,可谓是匠心独运,科学充实。
本书不做肤浅文章,力求旁求博考,并自成机杼;通过对古今利息理论进行梳理评骘,对马克思利息理论进行丰富、发展和创新,并注意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探讨了马克思利息与我国利率体系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契合性。本书关于利率的许多问题研究,有助于关心利息理论和我国利率问题的人们,引发思考,增进联想,继续探微。
利率体制改革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最后需要攻克的难关,尤其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指导。然而和西方理论界相比,我国理论界对利息理论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本书对隐在经济现象和利率政策之后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利率问题研究集中在利率现象、政策解读等浅层分析的不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利息利率理论。因此,本书的面世在学术界将产生一定的影响。《CAFTA框架下深化福建与东盟经贸关系对策研究》简介本研究报告由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李鸿阶主持完成;成员单玉丽,台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林珊,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智佳佳,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人华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1年此文获得“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福建与东盟关系历史悠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正式启动后,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对福建省拓展经济空间,发挥侨的优势,深化双边经贸关系,推动实施海西战略有重要的意义。
东盟是福建省的传统进出口市场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区域,也是福建省潜力巨大的新兴出口市场、企业“走出去”发展的重点区域。
福建与东盟经贸关系的主要问题,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主要是贸易保护主义,福建省产品技术含量、品牌知名度不高和周边省区竞争;从投资关系看,主要是互信基础不稳,吸引外资与东盟竞争激烈;从旅游合作看,主要是交通不便,客源单一,出入境手续繁杂,旅游合作机制有待建立;从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看,主要是对外工程承包规模小、市场开拓能力低,竞争力不强和发展后劲不足等。
当前,福建省要抓紧研究和制定“一揽子方案”,加快拓展东盟市场。一要抢抓机遇,持续拓展发展空间;二要区别对待,突出合作重点领域。重点投资东盟农业、服务业、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等领域,实现合作共赢;三要有效应对,重视技术法规差异。要认真研究东盟各国的技术法规差异性,降低贸易壁垒、非关税壁垒影响,提高出口效益;四是转变机制,提升服务贸易水平。要重视品牌塑造,扩大投资东盟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数量和附加值;四要强化差异化研究,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五是优化环境,增强吸引外资能力。引导东盟资本投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环保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围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促进承接转移,延伸产业链;六是发挥优势,促进产业转移升级;七是提升内涵,深度推进旅游合作;八是强化管理,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九是借助外力,发挥华侨华人桥梁作用。推进与当地少数民族企业合作,降低境外投资成本和企业经营风险。《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简介本书作者魏澄荣,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处长、研究员;程春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荔梅,福建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全书共38万字,201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书着眼于探究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以循环经济实践价值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途径和政策建议。全书共分8章:以循环经济推进和谐社会经济基础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生态产业支撑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绿色消费和管理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生态化技术创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循环经济促进海峡西岸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书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理论对发展循环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深入探讨,从理论演绎和实证分析等多方面论述循环经济实践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在理论上,本书揭示了循环经济所内具的和谐本质、和谐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强调循环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同时,循环经济还有助于协调好经济发展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从而最终走向和谐社会。
在实践上,本书着力研究如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构建和谐社会,并专章阐述如何以循环经济促进海峡西岸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分析福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强调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发展》简介本书由福建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单玉丽,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克辉合著。全书共54.6万字,于2009年10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2011年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本书分为发展篇和策略篇两部分,共14章。
第1章主要从理论上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理论的起源、演进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评析,指出相关理论的局限性和不断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第2章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发展理论和战略的基本特征、主要流派进行阐述,总结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演变,从唯增长理论和战略到综合发展理论和战略,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直至科学发展观理论与战略的过程及其客观必然性。在上述理论框架下,从第3章到第7章,主要就台湾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发展对整体经济的推动以及对农村经济的冲击进行宏观阐述,分析了台湾在不同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方向、目标、内容及存在问题。详细阐述了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结构的发展变化;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功能的转变;“富丽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容、策略和成效;从经济增长与收入和消费的相关性分析入手,探讨台湾农家收入与消费增长的态势以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差距的政策措施。
开始着重论述台湾在不同时期调整农业政策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其经验教训。主要内容包括:台湾三次农地改革的背景、内容、成效以及不同时期保护农地的政策措施;台湾整体金融体制的特点和金融政策演变以及农业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农业金融改革的背景、性质和内容;台湾农产品运销的发展历程、组织形式和现代农业物流的特征及发展现状;台湾科技发展的组织体系、政策沿革和农业科技政策的特点、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及园区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以及农业科技研究发展的策略性措施等;台湾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及其相关性和主要推动措施;台湾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轨迹、功能、作用及其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农产品贸易在台湾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贡献以及农产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演变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等。《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及趋势分析》简介(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2期,作者蔡雪雄,《福建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研究员。2011年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