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读物的某些词句或次要内容上虽然不求甚解,但他在“每有意会”之处,却能“欣然忘食”地去阅读。所谓“意会”,即“内心体会”也。这就是说,在他阅读时,有一些内容可能不被留意,而一旦有能同他本人的思想、经历和内心体察相沟通、相吻合的内容,便倍感兴趣,于是便高兴地读起来,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这是一种有所选择的读,与心灵相沟通的读,是阅读的新境界。
阅读活动本身的特点就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的过程,是阅读主体的思想、感情、阅历等与读物内容相撞击而又相结合的过程。在阅读时,读者如能多方联系,把自己“摆”进去,一旦读物中的某一内容与阅读主体自身的某种思想、感情、认识、身世、经历交融起来,那就会产生“共鸣”,就会出现某种“会意”之处,也就是达到了阅读的最佳境界——欣然忘食,乐此不疲。
这种方法实际是一种有所求有所不求的方法,也就是阅读时有所轻有所重。那就要阅读者独立思考,恰当抉择。所以绝不能漫不经心,而应多作思考,善于分析。
24.参照阅读法
参照阅读法的作用
所谓参照阅读法,是指为了更好地学习某门学问或研究某个问题,在阅读基本读物为主的情况下,也要参阅与之有关的读物和资料的一种阅读方法。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往往也是善于运用参考书的人。善于运用参考书的人,阅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那些不会或懒于使用参考书的人,阅读就会事倍功半,这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所说的“参考书”,是专指与所读有关的,必须借其他的书而后明了所读的书的那些书籍。
关于什么是参考书,夏丐尊先生在《阅读与写作》(开明书店1938年4月版)一书中写道:“诸君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了一篇陶潜的《桃花源记》,……这篇文字是晋朝人做的,如果诸君觉得和别时代人所写的情味两样,要想知道晋文的情形,就会去翻中国文学史,这时文学史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这篇文字里所写的是一种乌托邦思想,诸君平日因有师友的指教,知道英国有一位名叫马列期的社会思想家,写过一本《理想乡消息》,和陶渊明所写的性质相近,拿来比较,这时《理想乡消息》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这篇文字是属于记叙文一类的,诸君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去翻看记叙文作法,这时记叙文的作法一类书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还有,这篇文字的作者叫陶潜,诸君想知道他的为人,去翻《晋书·陶潜传》或陶渊明集,这时《晋书》或陶渊明集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
在这段话中,作者不仅明确地阐释了“参考书”的含义,而且还具有指导查阅参考书的作用。
假如我们学会使用参考书的话,把精读的文章或整本书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扩大读书范围,表面看来只精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但实际上带动阅读了许多书,岂不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的广博和精深的知识差不多都是从这条途径中得来的。初学阅读者应当养成利用参考书的习惯,特别是有志于成才的读者更应当遵循这个方法。
至于一般的读者可能会说,我不想当学问家,也不准备做专门研究,那还需要学会使用参考书吗?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在于是否要读懂书,真正理解书的内容。如果抱着“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一时未尝不可马虎过去;但是这将成为终身的病根,将不会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益处。若想读懂书,理解其内容,就要克服嫌麻烦、懒惰的不良习惯,这就要勤于动手翻阅。只有勤查,才能会用;只有勤查,才能养成习惯,才能增长知识;只有勤查,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虽然参照阅读法是扩展性、辅助性的参读,却并非可有可无,它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首先,任何学问、任何问题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学问、其他问题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如果你就这门学问、这个问题的自身去研究,而不了解它与周围相关事物的联系,也就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它。为学习某门学问,为解决某个问题的阅读也是这样,在阅读其基本读物的同时,宜参阅与之相关的更多的读物。参照读物的作用是不同的,或为引导人门,或为阅读准备,或为释疑解难,或为背景材料,或为扩展视野,或为梳理知识,或为纵横联系,或为引向深入等等。这样也就形成了一种阅读的网络。有了这样一种“网络”,学问才能研究得透,问题才能解决得好,阅读也才能有高效。很显然,参照阅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活动需要参照阅读法。
25.参照阅读法的类型划分
按照用途的不同和阅读方式的差异来划分,参照阅读法也有多种类型。
1.对比型参读。这是指阅读某一读物时,再参阅另外一种或若干种与之相类、相对的读物,以分辨其异同。比如我们读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时,也同时阅读其姊妹篇——《丰乐亭记》,会有更深的感受。这两篇文章同写于谪守滁州时,读后者有助于了解《醉翁亭记》的写作背景和与民同乐的主旨,但两文写法迥异。
2.印证型参读。这是为了证明某个问题,而参阅若干与之有关的书。汉代著名学者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谈到钱塘江的潮水问题。据某些史书讲,钱塘江的潮水所以如此之大是伍子胥忠魂不散,“驱水为潮,以表愤慨”。王充则认为这是欺人之谈。为了印证自己观点的正确,他广泛阅读了有关资料,举出了12条理由,反复证明潮水绝非伍子胥阴魂所为,并列出六点根据,正面解说潮水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阅读便可称之为印证型参读。
3.导引型参读。这是一种以他人所列参考资料目录为线索,不断扩大阅读范围的一种参读形式。
4.发散型参读。它是为研究某门学问或某个问题进行参照性阅读时,发现了新课题,引发出新途径,于是围绕这些新课题、新途径再参阅有关读物。这样阅读便沿着多方向、多课题扩展开来,不断开辟出新天地。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向,也显示出发散型参读的特殊优越性。
5.综合性参读。它是把多种同类型的读物汇聚在一起进行参照阅读,以吸取各家之长。
总之,参照性阅读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可根据需要灵活选用。
运用参照阅读法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运用参照阅读法,还应把握好如下几点:
1.确定好阅读中心。因为是参考性、辅助性阅读,这种阅读要围绕某个中心展开。这中心可能是某种学科、某门学问,也可以是某个要解决、要回答的问题,也可以是一种重要而有一定阅读难度的读物。确定了阅读中心,扩展性参考才有方向,才能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否则就谈不上是参读。
2.参照阅读要围绕中心从四面八方人手进行扩展。比如可从读物的纵向联系上扩展,也可从读物的横向联系扩展;还可从读物的深向联系、动态联系等进行多向度、多层次的扩展,从而编织起一种参读网络。
3.根据参读网络,可制订出一种参读目录。这种目录可分近期参读目录和长期参读目录。阅读便从近期目录中的读物展开,再视其需要和可能逐渐展开。
4.进行参照阅读时,要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可通读,可选读,可浏览,可跳读,也可快读。当然遇到重要之处、难懂之点,也可慢读、精读。但因参读从总体上属于浏览性阅读,所以还是以泛读为主。
5.作好参读笔记。前面已讲,参读是治学和工作之需,不是消遣,不是随意读“闲书”,因此读了要有收获。为此,最好的做法便是记参读笔记。新鲜的观点、见解,重要的论据材料,包括典型事例、数据等,都应记下来。还有在参读中引发的新思维、新问题等,更要及时记下来,否则稍纵即逝。所记录的材料要注名完整的出处,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