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
日本学者Iwanaga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自己的学生用齿轮调节标准声音的速度,直到调节到自己喜欢的节奏为止,与此同时,他们会测量学生从始至终的心跳速度。然后根据不同的受试个体,计算选择的音乐节奏和心跳频率的比值。需要提醒的是,之前受试者并不清楚自己的心跳频率,也不知道自己用齿轮选择的音乐节奏,因为上面没有任何数值。但实验的结果是,大多数人对音乐节奏的偏好和心跳速度的比值约等于一,即他们所选择的最喜欢的音乐节奏和他们的心跳节奏是一致的。
心理启示
的确如此,我们的心脏就像我们的节拍器。我们知道,音乐的节奏速度对人的消费、进食、休息等行为都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一般而言,我们通常认为包含在65-75个四分音符每分钟的音乐是慢速音乐,而且,这种慢速音乐对人们的行为,尤其是人们的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大。让人更加吃惊的是,65-75个四分音符每分钟恰好是人静止休息时的平均心跳节奏。
这就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即在一些消费场合,例如超市、餐厅、咖啡店、茶馆、商业楼等,经营者最好能够播放一些与人的心跳频率很接近的音乐。在这种音乐的感染下,人们才能够更舒适地享受当下的行为,说白一点就是才能够更舒服地消费,进而更多地消费。
众所周知,幼年时闻到的气味和食物喜好,常常影响人的一生。反过来说,成年后如果闻到幼年时熟悉的气味,也常常会让你想起童年时光。
心理实验
在德国,婴幼儿食品一向都具有香草味,有些实验者想要了解儿时接触这种味道会不会让他们成年以后对香草味的食品有所偏好。1999年,Haller与他的同事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开始前,他们对受试者进行区分,区分的标准是他们小时候是母乳喂养还是喝牛奶(因为牛奶中含有香草味)。然后请这些人品尝两种外观完全相似的番茄沙司,其中的一种含有香兰素,两种沙司有区分度。
最后,实验者要求被试者在品尝完沙司酱后指出他们喜欢的那款。实验结果显示:两者的爱好是相反的。那些小时候母乳喂养长大的人喜欢不含香兰素的沙司,而牛奶喂养的人却恰恰相反。但让研究者惊讶的是,这两类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心理启示
我们在幼年接触过或者长期接触到的气味,如食物、熏过香的衣服、沐浴液等,影响着我们整个人生的饮食偏好,这种偏好甚至能够持续30多年。这是因为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嗅觉习得,它能够为我们以后的口味“引航”。与此同时,即便是我们多年没有闻到这些气味,再闻到时,我们也会觉得熟悉,而且这些气味会让你自觉不自觉地回想起童年时光。所以说,如果一些商家能够把握住这一商机,必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选择衣服颜色的时候,我们除了要顾及到自己皮肤的颜色,还要顾及到深处的环境条件。例如,天热的时候人们通常喜欢选择冷色调的衣服。
心理实验
Kim和Tokura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要求一部分女性受试者进入温度(38.5℃)相当高的浴室,要求另外一部分再空调房里过一个月,温度在23℃到28℃之间变化。然后,他们请出了浴室的受试者从41中候选颜色中挑选待穿的衣服颜色,结果发现他们所选的颜色多为冷色(蓝,绿……)。而在空调室里呆着的受试者所选择的衣服会根据每间房间温度高低而变化;较高的温度(28℃)中的受试者喜欢穿冷色系的衣服。
心理启示
由实验可知,外部的温度常会影响一个人对待穿衣服颜色的选择。当人们感到热时,常会选择冷色调的衣服,因为这时他们渴望从衣服的色彩上找到清凉;同理,当身处严寒时,他们希望从色彩中寻觅温暖。当然,我们不能排除一些人对某种颜色的偏好,例如一个喜欢白色的人,不管春夏秋冬如何变幻,不管温度高低如何变化,他都会坚持白色,但这只是个别现象。
这就给一个专营服装领域的商人,或者服装设计师们这样一个启示,及根据外界的气温在橱窗或者设计中优先展示某些颜色。例如夏天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择白色、淡蓝色、淡绿色等冷色系,而冬天的时候可以选择红色,橘黄色等暖色调。如此一来,肯定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感觉到的东西不同,例如喝清凉饮料的时候人们多会选择蓝色而不是红色,因为这样的杯子颜色会让人感觉更凉爽。
心理实验
2003年,Guéguen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受试者品尝放在四个外观一致,颜色(蓝色、绿色、黄色、红色)不同的杯子里的饮料,被子里的饮料是同一种,就连温度也是一模一样。然后要求受试者尝遍4个杯子中的饮料,最后说出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凉。实验结果发现,多数受试者认为蓝色玻璃杯里的饮料最凉,其次是绿色、红色和黄色。
心理启示
由上述实验得知,不同颜色的杯子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觉,例如蓝色的杯子会让我们觉得饮料格外清凉。另外,2003年,着名学者Koch.C和Koch.E.C通过研究认为,如果你想要强调某种饮料或食品的甜味口感,最好用红色、橙色或者黄色,而不要用绿色或者蓝色;白色通常会突出食品的咸味;黄色则会加强饮料中的柠檬口感。1998年,Guinard和Coll通过研究,认为当啤酒上了色之后,解渴的感觉就会变得差一些。
的确如此,各种感觉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我们的触觉、视觉、嗅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互相关联的。正如上述饮料清凉口感的感知的实验所示,色彩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感觉。所以说,从事食物和饮料这一领域的实业家们,应该充分认识、深入研究这一特点,并将其运用到该领域中。
要想做好平面广告,首要的一点就是对人们的视觉冲击力要足够强。这就要求广告的色彩艳丽,而不是仅仅只有黑白两色。
心理实验
1980年,Sparkman和Austin在两个时期(1968年和1978年)对投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当地报纸上的彩色和黑白广告的影响做过一份研究报告。这两位学者潜心研究不同时期同一份报纸上相同的产品(例如家具、灯饰、房产等)广告上色彩对人们的影响。根据这个实验,同样的广告一天印彩色,一天印黑白。在报纸上投放广告后整整一星期里,到商店里安上广告,然后记录这些产品的销售情况。
实验结果发现,一般情况下彩色广告能增加41%的销售量,某些产品(例如棉麻布等)的销售量可以翻一番。从研究来看,彩色广告在实验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对销售都没有任何的负面影响。
心理启示
为什么黑白广告的效果不如彩色广告好呢?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彩色广告更容易起到牵动人们眼球的作用,给人们的冲击力要更大一些,而且更容易让人们记住它的内容,对它的评价也会变高;这种新的作用源于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很好地诠释了色彩的重要性。现在,相比黑白广告来说,彩色广告的造价还是比较贵的,但鉴于它能够带来良好的销售效果,很多商家还是愿意进行高投资,因为会物有所值。而当商家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们在商品的销售方面也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灯光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购物行为吗?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却是确确实实的存在。
心理实验
1994年,Areni和Kim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对一家美国餐馆的酒类专区里20岁到60岁以及60岁以上的顾客进行测试。实验人员通过调控这个区域的照明,让光线时而强烈时而柔和,记录顾客不同步骤下的行为。
由以上实验可以得知,光线强的时候购买的人们更多,但是柔和的光线却能够引导消费者购买较贵的酒;即亮度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2001年,美国学者Summers和Hebert又做过一项实验,证明了在较强的光照下,人们接触的商品少了,逗留的时间短了,但购买的却多了。因此说,作为商场和店铺的经营者,不妨试着对自己商铺的灯光进行调整,找到灯光亮度合适的点,如此一来,销售利润必定会有所增加。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常会产生从众的心理行为。例如,看到餐厅中的就餐者寥寥无几时,也会选择离开;反之,餐馆满座,则会产生就餐的冲动。
心理实验
1973年,Harris和他的同事曾经做过这么一个实验,他故意让手中的一叠磁盘掉到地上,然后安排另外一个实验人员过来,或是伸出援助之手,帮他捡起;或是视而不见,冷漠地走过去。结果发现,当这个实验人员上来帮忙的时候,至少有50%的路人也不约而同地伸出了援助之手;而当实验人员表示出无动于衷时,仅仅有23%的人过来帮忙。
与这个实验类似的是,同样的一份请愿书,如果有人在上面签名,那么会有更多的人签下自己的名字(Phillips,1972年)。如果一个人违规闯红灯,其他人也会步他的后尘(Guéguen和Pichot,2001年)。
心理启示
在心理学上,当我们身处某种情境必须作出某种反应或者决定时,我们把任何观察到的作出某种行为的个体称为“范例”。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追随这个“榜样”的行为,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提到的从众效应。因为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所做的活动不但要契合自身需要,还应该符合大众的眼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出众,人们自然会遵从“范例”,学着“从众”。例如,选择就餐餐馆的时候,选择理发店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选择人比较多的地方;这其中就有从众的心理在作怪。
当我们看电影时,常常会根据画面中的不同情境做出不同的表情或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实验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蒙太奇的并列作用,做了一项有名的镜头剪接实验。他给俄国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接在一盆汤、一个作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镜头前面,出乎意外的是,他发现观众看到了演员的“表演”,即:看到汤时表现出饥饿感,看到孩子时表现出喜悦,看到老妇人尸体时表现出悲伤。而实际上这都是由于镜头的组接使观众产生了联想。从这个试验中,库里肖夫得出结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是镜头组接和剪辑的作用;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这就是所谓的“库里肖夫效应”。
心理启示
利用事物的外在和内在联系,可以引起他人的联想,加强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这就是影片能使观众产生共鸣的原因。在具体的运用中,利用事物内在和外在联系来引起消费者的联想,加强广告的剌激作用,是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