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故事
世军刚刚丢掉了自己的工作,他的心情很沉重,不知道应该如何告诉妻子,不知道如何养活孩子,不知道自己今后将如何生……他就这么落寞地走在马路上。关于这次的下岗,世军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是轮到了自己的头上。他觉得这全是因为单位领导对自己的偏见,同一车间的工友们更是可恨,竟然没有一个人为他送行。
回到家后的世军更是一副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的样子,妻子问他是怎么回事他也不肯说,怕说了只能得到妻子的责骂。落寞的世军感觉不到一点人生的温暖。他应该如何生活下去呢?
专家解析
没人喜欢自己是对别人的一种谴责,也是对生活环境不满的一种表现方式。我们总是在抱怨没有人爱我们。例如,当朋友忘记我们的生日,生病时没人给我们安慰,内心感觉很失望,甚至凄凉,感觉自我的价值感也在慢慢地消失。
人对爱的渴望和自身实际对爱的感受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人们总是渴望别人能给自己全部的爱,就像母亲爱婴儿一样,这种爱是无条件的,也是不求回报的。然而当人们长大以后,就不能再享受这种爱了。因为成人之间的爱是相互的,即使把你当宝贝一样看待的爱人,也不能给予你这种爱。你越是感觉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就会越觉得别人是不爱你的,最后就会感到没有人喜欢自己。
自信心不足也会让人觉得自己是不被喜欢的。喜欢抱怨没有人喜欢自己的人实际上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肯定,他们似乎只有在别人的赞美声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这恰恰证明他们是不自信的。生活不会按照自己的想象那样进行,每天都有人赞扬你,肯定你,当生活中这种赞扬和肯定减少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了。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失望,也就衍生出了一种没有人喜欢自己的心理。
总在抱怨没有人喜欢自己,这不但对自己的生活不利,也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很累。因此,我们需要改掉这种抱怨的心理。
情绪调节
也许生活并不是像你想象的那般美好,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与人是那样的不同,生活就要有一份坦然、淡然。无论何时,都要在心中留存一份温暖,要想让别人爱自己,就应该给别人爱你的理由。
1.生活是不完美的
生活总是有缺憾的,不要把生活想象得太美好,觉得周围都是充满爱的。正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与灰暗,告诉自己“我很坚强”。如果你把生活想得太美好,一旦出现偏差,你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觉得周围没有人爱你。
2.不是所有人都是要爱你的
能无偿爱你的只有你的父母。所以,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是有义务要爱你的,明白这点之后,你要试着减少对别人的爱的渴望,想想他为什么要爱你,你有什么权利要求他爱你。
3.清算一下你的付出
爱是相互的,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想一想,别人没有给你太多的爱,是不是你对别人付出的太少。对别人付出爱,也会收获爱。投之以桃,才能报之以李。要铭记,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朋友做错了,我说了她两句,事后,我很后悔。觉得自己不该说她,开始责备自己,有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让我很不好受,我想摆脱它,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心灵故事
鲁迅的文章《风筝》讲述了一件使鲁迅充满了负罪感的故事:鲁迅自己是不爱风筝的,并且非常地讨厌风筝,因为他觉得那是没出息的孩子才做的玩艺。
但是他的小兄弟并不这么想,不到十岁的小兄弟非常的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哥哥又不让放,小兄弟只能张着小嘴呆呆地望着天空的风筝出神。
在这以后小兄弟经常躲在一间放杂货的小房子里,背着哥哥悄悄地做风筝,但是哥哥还是发现了,并且毫不留情地把将要完工的蝴蝶风筝踏扁。
可是当鲁迅离开家里很久之后,在他中年的时候,读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二十年前的事情又在他的眼前展现了出来,他深深地陷入了自责之中。
专家解析
负罪感就像住在我们大脑的一个精神审判官,时时刻刻都在监督我们的行为、思想、言行等。它时常困扰着我们,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自责。当我们的行为、言行、思想有一点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告诉我们,你不应该那么做,那么做是不对的,它便开始对我们进行审判、裁决。
负罪感和我们的文化界定有直接的关系,也和一个人的性格、思想、生活环境有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环境下,以不同的方式体验着负罪感,这些负罪感有的时候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痛苦,有的时候负罪感也能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指导一个人的思想,负罪感能让我们的不良行为得以矫正。
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负罪感直接相关。如道德观告诉我们要帮助朋友,可是,有的时候我们也无能为力,内心就开始责备自己,会觉得自己对朋友太自私了,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朋友,或者当我们很不爽的时候,对父母的唠叨产生厌倦,和父母顶了几句,惹得父母很生气。事后,孝道这种传统文化就会过来审判你,指责你的不孝,内心的负罪感悄然而生,我们开始自责,觉得自己对不起朋友,对不起家人,从早到晚这种自责感就没有断过。它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似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会让我们感到难过、自责?价值观审视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背负着负罪感。
其实,很多时候,具有严重负罪感的人自己未必做错了事,他们只是因为缺乏信心而自责自贬。个体在自我意稳中有降中,认为自已是个失败者,在现实中,总能找到所谓的“事实”让自己失败,个体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和极端的归因,导致了个体自信心的下降,进而产生挫败、自责、负罪感。
再者,一个追求完美的个体因某件事失误时,便会自责、负罪。他内心要求自己做每件事都必须是完美的,不允许有丝毫的问题,一旦发生某些失误,便会认为全是自己的过错。完美心理的背后是自己的不信任,结果导致自我谴责;再如朋友间发生了矛盾,其中一方内心诅咒另一方,果然另一方发生了交通事故,诅咒方不认为那是一次偶然,而认为是自己诅咒造成的,于是便自责,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这个时候,便会陷入深深的负罪感中。
负罪感也和人的敏感程度有关。有的人敏感程度很高,即使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心里还是惦记着这件事,总觉得是自己对不起朋友,没有尽到责任,负罪感一直在心中盘旋。
负罪感规范着我们的道德行为,同时也让我们心生痛苦,但是负罪感就像影子一样,是摆脱不掉的。经常有自责心理的个体抑制了自己的能力,扼杀了自我潜能,造成内心的紧张,体会不到现实中的快乐。
情绪调节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任何一个善良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负罪感。但是千万不能使这种正常的负罪感成为你的心灵包袱,否则你的生活将变得沉重而缺少欢乐与活力。
1.冲出原有的思维模式
如果是你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再怎么自责都没用,我们要敢于冲破现有的观点,不要总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检验现在的生活。要学着建立一种新的价值体系。换一种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情,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结论得出。
2.我不亏欠别人的
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己的道德观点。当我们不能给别人提供帮助时,是我们的能力有限,不必自责,因为,我们不亏欠别人的,帮助他也不是你的责任。只要是问心无愧就行了。
3.改变自己的认知
一切负罪感都源于认知的错误。检查一下我们对哪些事情充满负罪感,这些负罪感来源于哪些认知,如果使自己错误或是失误,那么今后是不是能够避免呢?如果是因帮不了自己的亲友,那么今后怎样才能使自己有更强的能力帮助他们呢?这样我们就能找出负罪感的根源,帮助自己摆脱负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