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伟是个很听话、很用功的孩子,父母也经常教育他要学会给自己制定任务,“今日事,今日毕”,不能半途而废,不能偷懒、松懈等。大伟很懂事,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因此,在学习上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家长和老师也都感到很欣慰。但是,自从上了初三以后,大伟总是和妈妈提起,说自己的经常头疼,妈妈心想,可能是他每天熬夜学习很累,于是就让他每天早点睡觉,多休息休息就好了。但是大伟一想到自己还没有完成的计划,就无法安然入眠,有时候半夜起来,还会打开灯去看书或者做作业。而这些其实很大一部分并不是老师布置的,而是他自己给自己定的任务。因为要面临中考,他渴望自己能够考出一个好成绩,能够去上自己梦寐以求的市一中,所以希望自己多做些努力。
在平时的复习中,大伟对每一个问题都很在意,有时候遇到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他总是会花很长时间去思考,即使还有其他的事情,他也会轻易忘记,不管不顾。等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再花时间做其他事情。结果在中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中,大伟的成绩一直不是很理想,有时候分数会很低,甚至有很多题目都没有时间做。原因就在于他不懂得放弃,做到一道题,即使不会,也要花很长时间在上面,而不懂得跳过它,去做后面简单的问题,以求把该得的分数都拿到。为此,老师和家长也都很担心,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大伟的这种心理强迫倾向如果得不到缓解,会很影响他在中考中的发挥。
父母错误做法:注重善始善终,而忽略的统筹规划,有取有舍
父母教育孩子做事情要善始善终,不半途而废,这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太注重这样的一个结果,则可能对孩子造成错误的引导。毕竟,做事情还是要注意统筹规划的,有取有舍的,选择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事情先做,放弃那些不必要的,没有价值的事情,这是很必要的,这样才能优化配置,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办事的效率。
如果过分地强调一时一事的价值和结果,则可能钻进牛角尖,不能统观整体,不懂得取舍,结果犹犹豫豫、错失机会,犯下因小失大的错误,使孩子白白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丢弃了更有价值的事情,使自己遭受损失。
心理专家建议:权衡利弊,不因不必要的事情浪费时间
教育专家建议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统筹全局,学会舍弃,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辨别哪些事情更有意义和价值,哪些方面对全局的意义更大。这些能力可以从一些生活琐事和游戏中习得。父母切不可过于机械地要求孩子总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难以纵观全局,最终走进死胡同,失去判断力。
1.借鉴生活小事,教孩子学会取舍
越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事,越能对孩子产生教育和锻炼的作用。父母应该留意这些事情,借此让孩子学会取舍。例如,让孩子同时去买几样东西,帮他分析先去买什么,后去买什么,走哪条路线更合理,更省时间,让孩子通过实践,懂得追求更高的效率,并在几个选项中做出合理的取舍。
2.通过游戏,教孩子学会权衡利弊
游戏是锻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方法。寓教于乐,通过有针对性地游戏,父母可以有目标地锻炼孩子某方面的能力,如:如何在比较中判断事物的价值,如何从整体上权衡事物的利弊,从而做出合理的选择,帮助孩子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并运用到具体的生活事件中去。
3.讲解做事策略,帮孩子果断做出判断
父母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素材,而且很具说服力。在做事情的策略方面,父母应该借鉴自己的亲轻身经历,把自己处事的经验和智慧教给孩子,让孩子在面临类似的情况时,有法可循,增强处理事情的能力。
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孩子犯错之后,拒绝承认和改正。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父母应该教导孩子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
有一次母亲带着列宁到姑妈家中做客。小列宁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于是,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小列宁因为害怕受姑妈批评,便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说:“不是我!“然而,母亲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
但是,小列宁向来是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能主动承认。
有一天,小列宁突然在妈妈讲故事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
听了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告诉他只要向姑妈写信承认错误,姑妈就会原谅他。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向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
相信很多父母都给孩子讲过这个故事,在生活中,谁都难免会犯错误,重要的是知错就改,吸取教训,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美国田纳西银行前总经理L·特里曾经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承认错误是一个人最大的力量源泉。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特里定律”。家庭教育中,孩子犯错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作为父母不应该纵容孩子的错误,而应该教导孩子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
任何改正都是进步
达尔文曾经说过:“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歌德也说过:“最大的幸福在于我们的缺点得到纠正和我们的错误得到补救。”正是因为勇于承认失败和错误,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少犯错误。只有敢于承认错误,汲取教训,才能能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教导孩子知错就改,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样才会使孩子进步的更快。
五岁的天天又在玩爸爸给他买的飞机了,一不小心撞翻了妈妈的化妆瓶。只听见“铛啷”一声,化妆瓶掉在了地上,摔碎了。妈妈正在卫生间洗衣服,听到响声,急忙问天天,是不是砸碎什么东西了。天天摇摇头说没有。
可是,等妈妈洗完衣服,走到卧室时,立马就看到了地上打碎的化妆瓶。可再看天天,他仍然是没事一般地在屋子里玩他的飞机模型。妈妈知道,这一定是天天做的。于是就问他说:“化妆瓶是不是你打碎的?”“不是的。”天天脸都不红一下。妈妈连着问了天天好几遍,天天都说不是自己干的。
“宝贝,放心,妈妈今天不打你。你说化妆瓶是不是你打碎的?”天天还是不承认。这时,妈妈非常生气,抓着天天的胳膊说:“你今天不把事情说清楚,就别想玩飞机了。”
父母错误做法:对孩子惩罚过严
上述情景相信在大多数家里都发生过,可是孩子为什么不肯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呢?其实,孩子不认错,是有原因的,其中不乏父母的过错。
1.不相信孩子没有犯错
有很多父母看见孩子犯错了,会加以斥责,甚至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例如看见两个孩子打架,父母会立即制止,但有的父母不听孩子的解释就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向别的孩子道歉。但事实可能是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错,这样孩子自然会不服,因此也就会拒绝承认错误,拒绝改“错”。
2.对孩子惩罚过严
很多孩子犯错之后,例如打碎了东西或者欺负了别的孩子,父母会很生气,进而会责备、训斥,甚至还有可能会对孩子进行体罚。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孩子犯错之后,为避免遭到父母的惩罚,就拒绝承认错误。
3.父母自己不承认错误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是权威,很多时候他们为了自己的面子,尤其是犯了某个错误的时候,不肯向孩子认错。例如当弄坏孩子的玩具的时候,很多父母会选择重新给孩子买新的,但却不乐意向孩子承认错误。在父母的影响之下,孩子也学会了不认错。
心理专家建议: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在做错事情之后常常不知道错在哪里;或者是犯了错还蛮不讲理;或者经常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或者答应改正,但却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改正成了一个脱身法……相信很多父母都为这些问题所困扰。教育专家卡尔·威特给父母提供了以下几条建议:
1.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孩子之所以不认错,很可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事实上,很多孩子还没有是非概念,他们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耐心地告诉孩子,他为什么做错了,又错在哪里?孩子只有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才会加以改正。
2.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
很多孩子犯错是有原因的,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例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他可能是想帮爸爸倒杯水,结果一不小心就犯了个错误。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先表扬孩子的孝心,然后指出用玻璃杯子倒水应该注意点什么,如此一来,孩子再做类似的事情时,一定会小心。
3.及时纠正孩子的错去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正了,仍然是个好孩子。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这样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知道改正但又频繁犯错的孩子,长不仅要注意孩子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
4.宽容对待孩子的错误
孩子不愿承认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他们犯错之后,父母对他们的惩罚过于严厉。领教过父母严厉教训的孩子,在犯错误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父母会不会惩罚我。想到可能受到的惩罚,孩子就拒绝承认错误。因此,父母最好能够宽容地对待孩子的错误,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5.父母应该勇于知错就改
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父母向孩子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父母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使家庭关系变得融洽,而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这样反而会赢得孩子的尊敬。?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架起交际桥梁的基石,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对“首因效应”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他设计了4篇不同的小短文,但4篇短文中描写的都是一个叫做杰姆的人。在第一篇文章里,他从始至尾都把杰姆描述成一个开朗而且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把他描述得开朗友好,但是后半部分揭示了他孤僻和不友好的一面;第三篇文章的描述顺序和第二篇恰恰相反;第四篇文章当中,洛钦斯花费了整个篇幅描述了杰姆孤僻且不友好。
之后,洛钦斯请四个组的被试者分别读这四篇小短文,然后通过一个测量表评估杰姆这个人到底是友好还是不友好。结果表明,文章内容的前后安排是至关重要的。开朗友好在先,评估杰姆友好者为78%;孤僻不友好在先,评估杰姆为友好者仅占18%。从实验中不难发现,首因效应产生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首因效应。所谓首因效应,《心理学新词典》中这样解释:“在人际知觉过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亦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的确,第一印象是人们长远交往的基础,是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石。因此,父母如果想让孩子的人际交往有一个成功的开始,就要让孩子懂得一定要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奠定成功的基础
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的确,与人初次见面时,仪表、谈吐、礼节、态度等就形成了第一印象,别人常常会通过第一印象来打量我们;而我们也常常在看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眼之后就在心里判断他的品位、能力和性格等。据心理学家统计发现,一个人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以后能难再改变。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都希望孩子在与人见第一面时就能够把事情办成功……其实,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其秘诀就是让孩子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小的时候,帅帅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爸爸妈妈走亲访友,如果把他带上,他定会在朋友家“野”起来:上蹿下跳,大喊大叫,还不断地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拳脚功夫”,硬拉着爸爸妈妈的朋友与自己格斗,不管父母说什么,他都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因为是在朋友家里,帅帅爸爸妈妈又不好训斥孩子,朋友们更是不好意思批评,还一个劲地夸孩子活泼可爱。其实,朋友们内心都觉得帅帅是一个特别淘气、不懂礼貌的孩子。以致多年以后,帅帅早已不是小时候的样子了,他变得温文尔雅。但爸爸妈妈的朋友提起他总是说:“帅帅啊,那个孩子从小就很淘气的,现在肯定更淘了。”
父母错误做法:不注重对孩子文明礼仪的培养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是一个有着良好的文明礼仪的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父母应该重视孩子这方面的培养。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的确,现代社会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对人的文明礼仪要求更高,因为文明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任何一个成功人士都是一个懂文明礼仪的人。
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想怎样就怎样,长大了就懂得文明礼仪了,这也是误解。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想一想,现在有些孩子说话没大没小,家里来客人不懂礼貌,饭桌上挑挑拣拣旁若无人,浑身汗味不洗,指甲老长不剪……这些孩子如果不教育、不矫正,会在某一天早上突然变个样吗?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培养文明礼仪习惯,与孩子天真无邪的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人。